何靜
摘 要:霍小玉是唐代愛情傳奇小說中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典型。在封建女性的共性中體現出鮮明的個性,性格的決絕是她突出的特征。面對破滅的愛情悲劇,霍小玉不甘于被拋棄的殘酷現實,奮起反抗命運,不惜以命相酬,得到靈魂洗禮和精神升華。
關鍵詞:唐傳奇;霍小玉;人物形象
唐傳奇《霍小玉傳》描寫了妓女霍小玉與書生李益的愛情悲劇,塑造了生動感人的霍小玉,一個才貌雙全的唐代美女。終究她也逃不過個人、歷史的悲劇。她的癡,讓人心動,她的恨,讓人悲憫。
霍小玉,本是霍王爺女兒,但由于母親是歌妓,出身低微,在封建等級森嚴的社會里,最終也只能重蹈覆轍。她經過媒人鮑十一娘的拉線,早前的盼望與眼前的倜儻男兒,霍小玉墜入了愛河,而李益,知道小玉“資質秾艷,一生未見,高情逸態,事事過人,音樂詩書,無不通解”,尤其是見到她閉月羞花的美貌,更是喜上眉梢。他們第一次見面時,“但覺一室之中,若瓊林玉樹,互相照曜,轉盼精彩射人”,這是第一次霍小玉的出場,之前已經知道她的才氣與動人,但是沒想到其魅力超出了我們的想象。李益也已被深深吸引。未出閣的女子矜持而害羞,十分可愛“母謂曰:‘汝嘗愛念‘開簾風動竹,疑是故人來。即此十郎詩也。爾終日念想,何如一見。玉乃低鬟微笑,細語曰:‘見面不如聞名。才子豈能無貌?”,這是小玉第一次開口說話,她的動作、她的細語,深深扎進了每個人心里。
但是,身世飄零讓她對這個社會產生了懷疑“中宵之夜,玉忽流涕觀生曰:‘妾本倡家,自知非匹。今以色愛,托其仁賢。但慮一旦色衰,恩移情替,使女蘿無托,秋扇見捐。極歡之際,不覺悲至。”,霍小玉明白自己有可能成為悲劇,已經意識到這一點,但是陷入愛情的女子,涉世未深的女子,對男人總是抱有幻想,尤其是男人的甜言蜜語“平生志愿,今日獲從,粉骨碎身,誓不相舍。夫人何發此言。請以素縑,著之盟約。”。霍小玉相信了,放棄了對困難的懷疑。但是,當對一切不懷疑時,困難會比你想象的更大。因為她太簡單,太純情,所以她無法看清事實的真相,沒有真正認識人。蒲葦韌如絲,但磐石會轉移。
李益棄她而去,她悲痛欲絕。作者從心理動作等方面翔實地刻畫了一個女性的痛苦。在悲憫之余,又為她添上藝術神彩。夢見李益會來,自己會死,一切都成真了。霍小玉的可貴,不僅是她癡情,她愛的真。更重要的是,她不像一般的女子,一往情深就忘乎所以,她有理智,愛恨果斷。見曾經的愛人最后一面,不是哀求挽留,而是有骨氣地做了斷。這樣的女子是可敬可愛的,“玉沈綿日久,轉側須人。忽聞生來,欻然自起,更衣而出,恍若有神。遂與生相見,含怒凝視,不復有言。羸質嬌姿,如不勝致,時負掩袂,返顧李生。感物傷人,坐皆唏噓。”不用說太多的語言,僅僅幾個動作,幾個表情,足以見到小玉的神情。
作者寫的有血有肉,出場時霍小玉是羞羞答答,而現在“斜視生良久”,曾經說話輕聲細語,而現在“我為女子,薄命如斯!君是丈夫負心若此!韶顏稚齒,飲恨而終。慈母在堂,不能供養。綺羅弦管,從此永休。征痛黃泉,皆君所致。李君李君,今當永訣!我死之后,必為厲鬼,使君妻妾,終日不安!”霍小玉發出了最后的怒吼,將一腔熱血化為臨終難解的仇怨,也徹底與人世間的自己告別。
而李益,不是什么豪俠,他只是這種社會下的書生,是一個正常的男人。在初期,我相信他對霍小玉的情是真切的,雖然伴有極大的美色成分。但是,社會的秩序,書生的抱負,必須通過豪門望族的門檻才能實現,這是社會的常態。可他的薄情寡義卻是真的,由此對比出,霍小玉的真情是多么罕見與珍貴。而作者對李益的批評巧妙地轉化在文中,“風流之士,共感玉之多情;豪俠之倫,皆怒生之薄行。”上到公主賜錢,下到長安城里其他百姓嗤之以鼻,最后由豪俠完成霍小玉的最后心愿,將李益帶到面前。甚至不惜筆墨,在霍小玉死后,描寫李益的變態心理和行為,懷疑妻子盧氏與別人有染,虐戀寵妾。可以說是小玉遺言的實現,對李益的報應。滿足了讀者的快感的心里,為小玉解恨,也為小玉又增加了神彩。
霍小玉是一個性情中人,有小女子的溫柔婉約,才情俱佳,又有獨立的人格,不依附于其他,而作者又從各個方面塑造出這個有血有肉的形象。而其出眾的悲劇形象更加打動人心,這樣的悲劇,是兩人雙方造成的,尤其是李益,更是社會造成的。霍小玉只是社會中一類人的代表,無疑是最美的代表。唐代門第士族婚姻制度,造成了多少人的不幸。即使是文學史上鼎鼎大名的詩人、文學家,也無出其右。想要通往仕途的殿堂,就需要犧牲。而卑微的女子是最好的工具。霍小玉是熱情的悲劇,那盧氏就是冰冷的悲劇。這些女性的悲劇在不斷上演,作者在撻伐這種社會制度,有沒有解決辦法,讓人徒生哀嘆。
霍小玉的死,可以說是她自己的選擇,她為愛傾出所有,最后安排好一切,向這個社會,向李益發出最后通牒。她的死是美的,壯烈的,也將她至情至性的一面升華到最高。
參考文獻:
[1]張友鶴.唐宋傳奇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
[2]程毅中.唐代小說史著.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
[3]袁行霈.中國文學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李劍國.唐五代志怪傳奇敘錄.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