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石林縣石漠化土地分布現狀、石漠化成因及危害等進行了分析,從意識宣傳、技術支持、資金監管等方面提出了土地石漠化治理措施和模式。
關鍵詞:石漠化現狀;成因;危害;治理;模式
收稿日期:20131025
作者簡介:畢瓊仙(1967—),女,云南石林人,彝族,工程師,主要從事營林綠化工作。中圖分類號:F157.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4)01002103
1引言
喀斯特石漠化是“石質荒漠化土地”的簡稱,是指在熱帶、亞熱帶濕潤地區喀斯特極其發育的自然環境下,受自然和人為活動的干擾,造成植被嚴重破壞和土壤嚴重侵蝕,基巖大面積裸露,土壤生產力急劇下降,地表呈現類似荒漠化景觀的土地退化現象。隨著國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石漠化現象與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已經引起社會的普遍關注;石漠化地區已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難點區域,因此,黨中央國務院把“推進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列為國家重點生態建設項目。石林縣于2012年被列為國家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縣。
2石林縣石漠化土地現狀
石林縣位于云南省東部、昆明市東南部,屬滇中高原腹心地帶,是昆明市的遠郊縣,距昆明市城區公路里程78km。其地理坐標介于東經103°10′~103°41′、北緯24°30′~25°03′之間。東北部與曲靖市的陸良縣接壤,西部和北部與宜良縣相連,東部和南部與紅河州的瀘西、彌勒兩縣毗鄰,是滇東、滇南各州縣赴省會昆明市最便捷的交通要道。全縣東西寬51.3km,南北長585km,縣域國土總面積168216hm2,石漠化土地面積48357hm2,占2875%;潛在石漠化土地面積18232hm2,占1084%。
石林縣石漠化土地面積寬、分布廣,在縣域內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東部石灰巖母巖分布較廣、基巖裸露較大的長湖鎮、西街口鎮、圭山鎮,3個鎮的石漠化土地面積已占全縣石漠化土地總面積的7759%;潛在石漠化土地面積主要還是分布在圭山鎮、西街口鎮、長湖鎮,占全縣潛在石漠化土地總面積的7708%。
按石漠化程度,可劃分為四級:輕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重度石漠化和極重度石漠化。輕度石漠化196583hm2,占石漠化土地面積的4065%;中度石漠化203632hm2,占石漠化土地面積的4211%;重度石漠化53775hm2,占石漠化土地面積的1112%;極重度石漠化2958hm2,占石漠化土地面積的611%。
3石漠化成因及危害
3.1石漠化成因
(1)自然因素是石漠化形成的基礎條件。巖溶地區豐富的碳酸鹽巖具有易淋溶、成土緩慢的特點,是石漠化形成的物質基礎。山高坡陡,氣候溫暖、雨水集中,為石漠化形成提供了侵蝕動力和溶蝕條件。
(2)人為因素是石漠化土地形成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①過度樵采。巖溶地區經濟欠發達,農村能源種類少,群眾生活能源主要靠薪柴,特別是在一些缺煤少電、能源種類單一的地區,樵采是植被破壞的主要原因。②不合理的耕作方式。沿用刀耕火種,陡坡耕種,廣種薄收的方式,缺乏必要的水保措施,集中的降水使得土壤易被沖蝕,導致土地石漠化。③過度開墾。巖溶地區耕地少,當地群眾往往通過毀林毀草開墾來擴大耕地面積,增加糧食產量。由于缺乏水保措施,土壤流失嚴重,最后導致植被消失,土被沖走,石頭裸露。④亂砍濫伐。不合理的人為開發,如大煉鋼鐵時期大規模的砍伐活動和文化大革命期間推行的“以糧為綱”的政策等,使森林資源受到嚴重破壞,加速了石漠化進程。
3.2石漠化的危害
喀斯特石漠化是在喀斯特脆弱生態環境下,人類不合理的社會經濟活動造成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巖石逐漸裸露、土地生產力衰退喪失的演變過程?!笆边@種喀斯特地貌的獨特地質現象是土地劣化演變的極端形式之一,被學術界稱為“生態不治之癥”。石漠化山地生境嚴酷、巖石裸露率高、土層淺薄、干旱缺水,抗外界干擾的能力較弱,植被一經破壞尤其是反復破壞后很難恢復,導致森林生態系統脆弱、退化,加之人為干預頻繁,加劇了石漠化的進程,已對地方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嚴重影響。由此可見,石漠化的危害嚴重危及著石漠化地區的生態安全,形勢十分嚴峻,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將會造成難以挽回的巨大損失,我們的子孫后代將失去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長此以往,在未來的發展中,地區間的差距勢必拉大,因此加快石漠化治理工作迫在眉睫。
4石漠化治理措施與模式
4.1石漠化治理模式
具體采取下列模式。
(1)人工造林恢復模式。選擇“石生、耐旱、喜鈣”的植物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地種植。
(2)林、果、藥結合恢復模式。石山中上部的石縫、石穴殘積有一定的土壤,可種植一些喬木樹種,如華山松、滇青岡、香椿、構樹,或墨西哥柏、吊絲竹等;下部山腳土壤較多,宜種植核桃、板栗、蘋果、刺黃連、花椒等。重度石漠化區巖石裸露層面大,石縫中土壤少,則以灌木和藤本藥物為主。
(3)飼料林種植恢復模式。石林縣的石山區可作為飼料資源的樹種主要有桑科的構樹,豆科的銀合歡,這些樹種不僅根系發達、穿插力強,能沿石縫、石穴伸展固土,而且葉子營養豐富,萌芽力又強,可以采用矮林作業經營,每年砍取部分枝葉作飼料,可永續利用資源。這一模式可以緩解由于畜牧業發展較快,放牧過度,毀壞林草植被的壓力。
(4)藥用林種植恢復模式。石山地區藥用植物種類豐富,木本、草本和藤本藥用植物都很多,發展藥用林不僅可以增加植被,還可以獲得直接收益。結合石林縣石漠化地區自然氣候特點,選擇杜仲、喜樹等樹種,林下可種植金銀花、薯蕷等植物。
(5)封山育林。通過封山護林提高林木的保存率和成林率,加快現有森林植被的恢復發展,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是治理石漠化重要而經濟的模式。
4.2石漠化治理措施
石林縣的地形以山地為主,境內分布著許多水系流域,因此,小流域治理是石漠化治理的主要的行之有效的綜合治理措施。為落實治理工作,應采取以下措施。
4.2.1加強領導,強化責任
石林縣土地石漠化綜合治理是一項涉及范圍廣,治理對象復雜,治理難度大,治理期限長的系統工程,需要各級各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協調配合。為確保石漠化綜合治理的順利開展,各級政府一定要加強領導,提高對土地石漠化危害的認識,把土地石漠化綜合治理納入政府工作的議事日程,緊緊抓住實施“國家級石漠化綜合治理項目”的有利時機,及時建立健全石漠化綜合治理的組織機構,實行一把手負責制,做到領導掛帥,真抓實干,一級向一級負責,堅持換屆不換目標,保持石漠化綜合治理的穩定性、連續性,把石漠化綜合治理措施真正落到實處。
4.2.2大力宣傳,提高全民生態意識
生態環境建設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石漠化治理是石林縣林業生態建設的重要任務,是造福子孫后代的一項宏偉事業。緊密結合石林縣實際,大力宣傳石漠化綜合治理對脫貧致富,促進廣大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各級干部和廣大農民群眾的認識,進一步增強治理石漠化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加大宣傳力度,務必讓石漠化地區人民群眾深刻認識石漠化危害的嚴重性,充分了解石漠化帶來的生存危機,積極防治,科學治理,與自然災害作頑強而不懈的抗爭。
在大力宣傳生態環境、生態文明建設,增強全民生態意識的同時,實行公民生態意識教育的全民化和社會化;注重培養公民生態科學、生態道德、生態審美意識;培養公民的生態消費意識,拓展公民生態意識教育大眾傳播渠道,弘揚生態文化,夯實生態意識基礎。生態文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存、協同發展的文化,是融合現代文明成果與時代精神、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文化載體,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4.2.3加強治理工作,恢復石漠化地區的自然生態
石漠化治理的根本問題是改善巖溶地區人民生存、生產、生活環境,主要措施是恢復森林植被,還以青山綠水,重建并且改善生態環境,主要目的是建立國土生態安全體系,實現興林富民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石漠化治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各地石漠化雖有很多的共性,但同時也存在較大的差異。這就要求各地政府領導及工作人員對當地石漠化狀況作深刻的了解和充分的認識,準確判斷當地石漠化形勢,探索石漠化治理工作思路,尋求石漠化治理措施。
4.2.4強化科技支撐,科學治理
依靠科技治理石漠化,結合治理工作需要,開展科研工作,組織技術攻關。推廣應用現有的成熟技術,推進新技術和新方法的應用,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科技培訓。特別是加強基層科技人員及農民的培訓,使廣大群眾掌握治理石漠化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提高治理者的整體素質。
4.2.5強化監管,確保資金安全
加強石林縣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項目管理,確保建設質量和投資效益,出臺《石林彝族自治縣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項目管理辦法》,相關部門各司其職,財政部門嚴格監管,審計部門嚴格審計,發改、農林、水務等業務主管部門嚴格執行報賬制,確保資金安全,保證治理工程持續發揮作用。
4.2.6完善監測體系,實施動態監測
以石漠化現狀為基礎,加強石漠化監測體系建設,實行定期監測制度,掌握石漠化狀況和動態變化趨勢,及時對治理工作進展及其成效作出客觀評價,為治理決策提供依據。
5結語
2006年以來,石林縣委、縣人民政府緊緊圍繞“生態美縣”戰略目標,堅持全社會辦林業,全民搞綠化的方針,著力構建林業生態、林業產業、生態文明和林業信息化四大體系,每年縣級財政安排不少于1000萬元用于林業生態建設,石漠化治理收到了一定的成效。截止2012年底,森林覆蓋率達到454%,累計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積1427672hm2,其中:退耕還林工程造林面積33735hm2,小流域治理3730hm2,其它人工造林517312hm2,封山育林面積20001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