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聲祥
中心學校作為農村最靠前的教育管理機構,代表主管局和鄉鎮政府管理轄區內的學校。一直以來,中心學校是“事務的中心”,辦理上上下下各種事務;是財務核算的中心,執行財務核算制度,履行監督管理學校教育經費的任務。中心學校管“事”、管“錢”、管“人”,協助維系農村基礎教育的正常運轉,不可謂不重要。但是,要引領學校更好的發展,中心學校還要成為教科研的中心。
記得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常常聽一些校長說,不要校長籌措辦學經費,校長就好當了。直到今天辦學經費全由國家買單后,校長依然難當,難就難在提升教學質量。當前農村學生搭乘專用校車上學,享受營養午餐,操作連接互聯網的計算機已經不再稀罕,并且越來越普遍。可以這樣說,農村教育與城市教育失衡的根源在于辦學水平的差距太大。提升教育質量,實施素質教育,辦出讓家長滿意、讓社會放心的學校,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有道是,教育是事業,事業的成功在于奉獻;教育是藝術,藝術的生命在于創新;教育是科學,科學的真諦在于求真。要探求教育規律,創新教育方法,讓教師收獲事業的成功,讓學生享有成長的幸福,讓社會滿意學校的教育,就要走教育研究的道路。
可是,現在農村學校的研究氣息相當淡薄。一次,筆者在報紙上發了一篇文章,可沒有收到樣報。碰到鄰校的同行,詢問他們是否訂閱那份報紙,好討來留存一份紀念。誰知他說,現在誰還讀報紙呢。此話不假。我四處打聽,終究沒有找到那份報紙。周邊學校不是沒有訂,就是沒有保存,隨到隨丟了。不讀書,不學習,就著課本教課本,是很多農村學校日復一日的“教育敘事”。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市縣級的教科研部門由于覆蓋面太廣,對于農村基層學校基本鞭長莫及。市縣級教研活動只有少部分鄉鎮教師能夠參加,多數的教師難得有一次到市縣參加教學研討的機會。盡管上面的活動如火如荼,下到農村學校,往往影響甚微。再說,學校的“校本教研”是新課程改革以來大力倡導的研究方式。它基本上是一個抱團取暖的集體行動,需要“專家引領”,需要“同伴互助”,不是哪個人單打獨斗就能做好的。很多學校對此不甚重視,更不在議事日程之列。即便有教師滿懷熱情投身其中,但又能堅持多久?校本教研也就成了說辭。
中心學校作為連接學校與上級教育部門的紐帶,作為鄉鎮教育資源優化配置的責任主體,理當給力教育科研,引領學校發展。一方面要落實上級教研部門的工作部署,把信號放大,把功能加強,讓農村學校與外界教科研思想接軌;一方面要把學校和教師中固有的潛能和熱情激發出來,建立基地,培育種子,凝聚力量,提振心氣。如此,建立沒有校際界限的鄉鎮教育共同體庶幾可望。
今天,隨著國家的教育投入逐步加大,農村義務教育學校開始享有更多保障,社會對教育的期許也更高。如何辦好教育,讓學生“上好學”,是當今農村學校須面對的課題。引領學校走科研興校的道路,讓教科研的星星之火成為燎原之勢,鄉鎮中心學校當擔此任。
【責任編輯:白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