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嶺峰
一、 教學內容分析
《認識鐘表》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P.84的內容。從單元要求來看,使學生在初步了解鐘面(或表面)基本構成的基礎上,能夠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會認、讀、寫整時。不過,對一年級學生而言,鐘表是一種復雜的度量工具,鐘面構成也比較復雜,認識起來有一定的難度。當然,關于鐘表學生又是有一定的生活經驗的。比如,學生知道鐘表是一種用來記錄時間的工具,鐘面一般有12個數字,還有一根長的針和一根短的針,有學生甚至還知道有第三根細的、走起來比較快的針。又因當今手機、電腦、電子計時器等一些電子產品的普及,學生對電子計時法也有一定的了解,認識電子計時所顯示的時刻。
基于以上分析,我們認為本節內容的教學側重點在于引導學生通過整時的認、讀、寫等活動,認識鐘面上時針、分針的功能,積累認讀整時的經驗,建構起鐘面的表象,初步建立時間觀念。教材將此內容又分為三部分加以呈現:“主題圖”結合小朋友起床的情境,意在引導學生感知時間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喚起對鐘表是記錄時間的生活經驗,同時呈現鐘面計時和電子計時兩種方式,幫助學生初步建立兩者之間的聯系;接著以8時、3時、6時等三個時刻的認讀,引導學生關注“整點”時,時針和分針的位置特點,形成初步的“整時”的直觀表象;教材“做一做”則通過“小明的一天”,以故事的形式呈現小明在幾個典型時刻“做的事情”,引導學生再次感受時間與生活的聯系,積累豐富的感性經驗,從而更好地建立時間感。
二、 教學目標設定
1.結合“畫一畫”,使學生認識鐘面的基本結構,知道鐘面上有時針、分針和12個數等一些基本元素。
2.結合“看一看”“說一說”“想一想”等活動,使學生充分認識“整點”時,時針、分針的位置特點,積累豐富的整時認讀經驗,形成較清晰的整時認識模型。
3.結合“說故事”活動,使學生體會時間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借助相應的生活事件,與特定時刻建立聯系,培養學生初步的時間觀念。
三、 教學過程設計
1.生活材料引入,畫出鐘面,初步感知鐘面的基本結構。
(1)呈現鐘表的圖片,請學生觀賞。
(2)提出任務,嘗試完成。
師:這些各式各樣的鐘面,有什么用呢?你能畫一個可以用來看時間的鐘面嗎?
學生獨立完成。
(3)有層次地組織反饋交流,體會鐘面的結構。
層次一:反饋畫得較為完整的鐘面圖(即有時針、分針和相關數),初步感知鐘面的構成。
師:你畫了什么?這些東西有什么用?
追問一:這個鐘面能用來看時間嗎?為什么?
追問二:長針是什么針?短針又是什么針?(如果沒有學生說出名稱,則可直接告知。)
層次二:呈現同樣畫得比較完整的鐘面圖,鞏固認識。
層次三:反饋畫得不太完整的鐘面圖。
師:這個鐘面能用來看時間嗎?缺了什么?
組織學生修改、補充,以再次鞏固認識。
(4)小結整理,形成共識。
師:一個能夠用來看時間的鐘面,一般要有哪些東西?(時針、分針和12個數)
設計意圖:對鐘面的感知學生是有一定的生活經驗的。以觀察欣賞形狀各異的鐘面引入,有激趣的作用,然后要求學生畫一個鐘面,則是希望學生能夠從多樣中找出基本要素,從而對鐘面的基本結構有所了解。這樣的活動設計,一則能夠組織全體學生參與,二來也能引發學生思考,能夠真實的反映學生的學習起點。
2.認讀鐘面時刻,比較歸納,形成整時認讀的初步經驗。
(1)初次認讀,體會要點。
師:在有時針和分針的鐘面上,你會看時間嗎?好,那就請你試著認認下面的鐘面是幾時?(呈現一個4時的鐘面)
師:你是怎樣看的?
結合學生的回答,板書:時針指著4,分針指著12,是4時。
師:你會記下這個時間嗎?試試看。
學生嘗試記錄4時。反饋交流后,得出:4時可寫作:4:00。
(2)再次認讀,鞏固方法。
呈現以下兩個鐘面,請學生認讀,并記錄。
學生自主完成后,反饋交流。重點抓住:是幾時?怎樣看的?怎樣記錄?
教師結合學生的回答板書:時針指著8,分針指著12,是8時,記作8:00;時針指著3,分針指著12,是3時,記作3:00。
(3)小結歸納整時的認讀方法,并結合學生前面所畫的一些整時圖,加以鞏固認讀。
設計意圖:對整時的認讀,學生間的差異還是比較大的。教學中,充分利用已會的學生的經驗,交流認讀方法,發揮這一部分學生的優勢。同時,將整時認讀與電子記錄整合在一起教學,同步推進,強化了時間學習的整體性,也為后續從電子計時想象鐘面計時作準備。
3.根據電子計時,想象鐘面,建立多種經驗的聯接網絡。
師:同學們對鐘面上的時間已經很會看了。真棒!其實在生活中,有時候我們的鐘是這樣的(呈現下圖)。這個鐘面上顯示的時間是幾時?如果在一般鐘面上,它的時針和分針又分別是怎樣的位置呢?
先請學生口頭表述,再要求在學具鐘上撥出這個時間。
引導小結:7時,時針應該指著7,分針指著12。
呈現兩個特殊的時間(下圖),請學生先想象時針和分針的位置,再想象兩根針所組成的圖形。
師:在鐘面上,這兩個時間時針和分針的位置是怎樣的?你能用手指來比劃一下嗎?
設計意圖:從電子計時想象鐘面計時中時針和分針的位置關系,不僅是學生認讀時間技能鞏固的重要過程,同時也是學生空間想象能力培養的過程,是學習目標擴展的典型體現。
4.課堂總結。
師:這節課我們認識了鐘表,知道了鐘表面的結構,而且還能夠認識整時了。你有什么新的收獲呢?
5.練習。
完成課本P.85“做一做”:“小明的一天”。要求完成后,重點討論交流:兩個9時小明分別在做什么事情?為什么做的事情不一樣?
想象思考:中午11時,時針和分針分別在什么位置?你一般在做什么事情?
晚上11時,時針和分針分別在什么位置?你一般又在做什么事情?
設計意圖:結合故事中的具體場景,認讀不同時間,借助具體事件建立時間表象,積累多元信息的支撐經驗,有利于學生在更廣闊的層面上認識時間,形成時間觀念。同時,在故事中喚起學生對一天24時的感知,為后續學習作鋪墊。
【責任編輯:陳國慶】endprint
一、 教學內容分析
《認識鐘表》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P.84的內容。從單元要求來看,使學生在初步了解鐘面(或表面)基本構成的基礎上,能夠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會認、讀、寫整時。不過,對一年級學生而言,鐘表是一種復雜的度量工具,鐘面構成也比較復雜,認識起來有一定的難度。當然,關于鐘表學生又是有一定的生活經驗的。比如,學生知道鐘表是一種用來記錄時間的工具,鐘面一般有12個數字,還有一根長的針和一根短的針,有學生甚至還知道有第三根細的、走起來比較快的針。又因當今手機、電腦、電子計時器等一些電子產品的普及,學生對電子計時法也有一定的了解,認識電子計時所顯示的時刻。
基于以上分析,我們認為本節內容的教學側重點在于引導學生通過整時的認、讀、寫等活動,認識鐘面上時針、分針的功能,積累認讀整時的經驗,建構起鐘面的表象,初步建立時間觀念。教材將此內容又分為三部分加以呈現:“主題圖”結合小朋友起床的情境,意在引導學生感知時間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喚起對鐘表是記錄時間的生活經驗,同時呈現鐘面計時和電子計時兩種方式,幫助學生初步建立兩者之間的聯系;接著以8時、3時、6時等三個時刻的認讀,引導學生關注“整點”時,時針和分針的位置特點,形成初步的“整時”的直觀表象;教材“做一做”則通過“小明的一天”,以故事的形式呈現小明在幾個典型時刻“做的事情”,引導學生再次感受時間與生活的聯系,積累豐富的感性經驗,從而更好地建立時間感。
二、 教學目標設定
1.結合“畫一畫”,使學生認識鐘面的基本結構,知道鐘面上有時針、分針和12個數等一些基本元素。
2.結合“看一看”“說一說”“想一想”等活動,使學生充分認識“整點”時,時針、分針的位置特點,積累豐富的整時認讀經驗,形成較清晰的整時認識模型。
3.結合“說故事”活動,使學生體會時間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借助相應的生活事件,與特定時刻建立聯系,培養學生初步的時間觀念。
三、 教學過程設計
1.生活材料引入,畫出鐘面,初步感知鐘面的基本結構。
(1)呈現鐘表的圖片,請學生觀賞。
(2)提出任務,嘗試完成。
師:這些各式各樣的鐘面,有什么用呢?你能畫一個可以用來看時間的鐘面嗎?
學生獨立完成。
(3)有層次地組織反饋交流,體會鐘面的結構。
層次一:反饋畫得較為完整的鐘面圖(即有時針、分針和相關數),初步感知鐘面的構成。
師:你畫了什么?這些東西有什么用?
追問一:這個鐘面能用來看時間嗎?為什么?
追問二:長針是什么針?短針又是什么針?(如果沒有學生說出名稱,則可直接告知。)
層次二:呈現同樣畫得比較完整的鐘面圖,鞏固認識。
層次三:反饋畫得不太完整的鐘面圖。
師:這個鐘面能用來看時間嗎?缺了什么?
組織學生修改、補充,以再次鞏固認識。
(4)小結整理,形成共識。
師:一個能夠用來看時間的鐘面,一般要有哪些東西?(時針、分針和12個數)
設計意圖:對鐘面的感知學生是有一定的生活經驗的。以觀察欣賞形狀各異的鐘面引入,有激趣的作用,然后要求學生畫一個鐘面,則是希望學生能夠從多樣中找出基本要素,從而對鐘面的基本結構有所了解。這樣的活動設計,一則能夠組織全體學生參與,二來也能引發學生思考,能夠真實的反映學生的學習起點。
2.認讀鐘面時刻,比較歸納,形成整時認讀的初步經驗。
(1)初次認讀,體會要點。
師:在有時針和分針的鐘面上,你會看時間嗎?好,那就請你試著認認下面的鐘面是幾時?(呈現一個4時的鐘面)
師:你是怎樣看的?
結合學生的回答,板書:時針指著4,分針指著12,是4時。
師:你會記下這個時間嗎?試試看。
學生嘗試記錄4時。反饋交流后,得出:4時可寫作:4:00。
(2)再次認讀,鞏固方法。
呈現以下兩個鐘面,請學生認讀,并記錄。
學生自主完成后,反饋交流。重點抓住:是幾時?怎樣看的?怎樣記錄?
教師結合學生的回答板書:時針指著8,分針指著12,是8時,記作8:00;時針指著3,分針指著12,是3時,記作3:00。
(3)小結歸納整時的認讀方法,并結合學生前面所畫的一些整時圖,加以鞏固認讀。
設計意圖:對整時的認讀,學生間的差異還是比較大的。教學中,充分利用已會的學生的經驗,交流認讀方法,發揮這一部分學生的優勢。同時,將整時認讀與電子記錄整合在一起教學,同步推進,強化了時間學習的整體性,也為后續從電子計時想象鐘面計時作準備。
3.根據電子計時,想象鐘面,建立多種經驗的聯接網絡。
師:同學們對鐘面上的時間已經很會看了。真棒!其實在生活中,有時候我們的鐘是這樣的(呈現下圖)。這個鐘面上顯示的時間是幾時?如果在一般鐘面上,它的時針和分針又分別是怎樣的位置呢?
先請學生口頭表述,再要求在學具鐘上撥出這個時間。
引導小結:7時,時針應該指著7,分針指著12。
呈現兩個特殊的時間(下圖),請學生先想象時針和分針的位置,再想象兩根針所組成的圖形。
師:在鐘面上,這兩個時間時針和分針的位置是怎樣的?你能用手指來比劃一下嗎?
設計意圖:從電子計時想象鐘面計時中時針和分針的位置關系,不僅是學生認讀時間技能鞏固的重要過程,同時也是學生空間想象能力培養的過程,是學習目標擴展的典型體現。
4.課堂總結。
師:這節課我們認識了鐘表,知道了鐘表面的結構,而且還能夠認識整時了。你有什么新的收獲呢?
5.練習。
完成課本P.85“做一做”:“小明的一天”。要求完成后,重點討論交流:兩個9時小明分別在做什么事情?為什么做的事情不一樣?
想象思考:中午11時,時針和分針分別在什么位置?你一般在做什么事情?
晚上11時,時針和分針分別在什么位置?你一般又在做什么事情?
設計意圖:結合故事中的具體場景,認讀不同時間,借助具體事件建立時間表象,積累多元信息的支撐經驗,有利于學生在更廣闊的層面上認識時間,形成時間觀念。同時,在故事中喚起學生對一天24時的感知,為后續學習作鋪墊。
【責任編輯:陳國慶】endprint
一、 教學內容分析
《認識鐘表》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P.84的內容。從單元要求來看,使學生在初步了解鐘面(或表面)基本構成的基礎上,能夠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會認、讀、寫整時。不過,對一年級學生而言,鐘表是一種復雜的度量工具,鐘面構成也比較復雜,認識起來有一定的難度。當然,關于鐘表學生又是有一定的生活經驗的。比如,學生知道鐘表是一種用來記錄時間的工具,鐘面一般有12個數字,還有一根長的針和一根短的針,有學生甚至還知道有第三根細的、走起來比較快的針。又因當今手機、電腦、電子計時器等一些電子產品的普及,學生對電子計時法也有一定的了解,認識電子計時所顯示的時刻。
基于以上分析,我們認為本節內容的教學側重點在于引導學生通過整時的認、讀、寫等活動,認識鐘面上時針、分針的功能,積累認讀整時的經驗,建構起鐘面的表象,初步建立時間觀念。教材將此內容又分為三部分加以呈現:“主題圖”結合小朋友起床的情境,意在引導學生感知時間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喚起對鐘表是記錄時間的生活經驗,同時呈現鐘面計時和電子計時兩種方式,幫助學生初步建立兩者之間的聯系;接著以8時、3時、6時等三個時刻的認讀,引導學生關注“整點”時,時針和分針的位置特點,形成初步的“整時”的直觀表象;教材“做一做”則通過“小明的一天”,以故事的形式呈現小明在幾個典型時刻“做的事情”,引導學生再次感受時間與生活的聯系,積累豐富的感性經驗,從而更好地建立時間感。
二、 教學目標設定
1.結合“畫一畫”,使學生認識鐘面的基本結構,知道鐘面上有時針、分針和12個數等一些基本元素。
2.結合“看一看”“說一說”“想一想”等活動,使學生充分認識“整點”時,時針、分針的位置特點,積累豐富的整時認讀經驗,形成較清晰的整時認識模型。
3.結合“說故事”活動,使學生體會時間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借助相應的生活事件,與特定時刻建立聯系,培養學生初步的時間觀念。
三、 教學過程設計
1.生活材料引入,畫出鐘面,初步感知鐘面的基本結構。
(1)呈現鐘表的圖片,請學生觀賞。
(2)提出任務,嘗試完成。
師:這些各式各樣的鐘面,有什么用呢?你能畫一個可以用來看時間的鐘面嗎?
學生獨立完成。
(3)有層次地組織反饋交流,體會鐘面的結構。
層次一:反饋畫得較為完整的鐘面圖(即有時針、分針和相關數),初步感知鐘面的構成。
師:你畫了什么?這些東西有什么用?
追問一:這個鐘面能用來看時間嗎?為什么?
追問二:長針是什么針?短針又是什么針?(如果沒有學生說出名稱,則可直接告知。)
層次二:呈現同樣畫得比較完整的鐘面圖,鞏固認識。
層次三:反饋畫得不太完整的鐘面圖。
師:這個鐘面能用來看時間嗎?缺了什么?
組織學生修改、補充,以再次鞏固認識。
(4)小結整理,形成共識。
師:一個能夠用來看時間的鐘面,一般要有哪些東西?(時針、分針和12個數)
設計意圖:對鐘面的感知學生是有一定的生活經驗的。以觀察欣賞形狀各異的鐘面引入,有激趣的作用,然后要求學生畫一個鐘面,則是希望學生能夠從多樣中找出基本要素,從而對鐘面的基本結構有所了解。這樣的活動設計,一則能夠組織全體學生參與,二來也能引發學生思考,能夠真實的反映學生的學習起點。
2.認讀鐘面時刻,比較歸納,形成整時認讀的初步經驗。
(1)初次認讀,體會要點。
師:在有時針和分針的鐘面上,你會看時間嗎?好,那就請你試著認認下面的鐘面是幾時?(呈現一個4時的鐘面)
師:你是怎樣看的?
結合學生的回答,板書:時針指著4,分針指著12,是4時。
師:你會記下這個時間嗎?試試看。
學生嘗試記錄4時。反饋交流后,得出:4時可寫作:4:00。
(2)再次認讀,鞏固方法。
呈現以下兩個鐘面,請學生認讀,并記錄。
學生自主完成后,反饋交流。重點抓住:是幾時?怎樣看的?怎樣記錄?
教師結合學生的回答板書:時針指著8,分針指著12,是8時,記作8:00;時針指著3,分針指著12,是3時,記作3:00。
(3)小結歸納整時的認讀方法,并結合學生前面所畫的一些整時圖,加以鞏固認讀。
設計意圖:對整時的認讀,學生間的差異還是比較大的。教學中,充分利用已會的學生的經驗,交流認讀方法,發揮這一部分學生的優勢。同時,將整時認讀與電子記錄整合在一起教學,同步推進,強化了時間學習的整體性,也為后續從電子計時想象鐘面計時作準備。
3.根據電子計時,想象鐘面,建立多種經驗的聯接網絡。
師:同學們對鐘面上的時間已經很會看了。真棒!其實在生活中,有時候我們的鐘是這樣的(呈現下圖)。這個鐘面上顯示的時間是幾時?如果在一般鐘面上,它的時針和分針又分別是怎樣的位置呢?
先請學生口頭表述,再要求在學具鐘上撥出這個時間。
引導小結:7時,時針應該指著7,分針指著12。
呈現兩個特殊的時間(下圖),請學生先想象時針和分針的位置,再想象兩根針所組成的圖形。
師:在鐘面上,這兩個時間時針和分針的位置是怎樣的?你能用手指來比劃一下嗎?
設計意圖:從電子計時想象鐘面計時中時針和分針的位置關系,不僅是學生認讀時間技能鞏固的重要過程,同時也是學生空間想象能力培養的過程,是學習目標擴展的典型體現。
4.課堂總結。
師:這節課我們認識了鐘表,知道了鐘表面的結構,而且還能夠認識整時了。你有什么新的收獲呢?
5.練習。
完成課本P.85“做一做”:“小明的一天”。要求完成后,重點討論交流:兩個9時小明分別在做什么事情?為什么做的事情不一樣?
想象思考:中午11時,時針和分針分別在什么位置?你一般在做什么事情?
晚上11時,時針和分針分別在什么位置?你一般又在做什么事情?
設計意圖:結合故事中的具體場景,認讀不同時間,借助具體事件建立時間表象,積累多元信息的支撐經驗,有利于學生在更廣闊的層面上認識時間,形成時間觀念。同時,在故事中喚起學生對一天24時的感知,為后續學習作鋪墊。
【責任編輯:陳國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