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亭
有效投資遠近談
劉亭
今年的日子似乎不太好過——當經濟的增速下滑將要觸及底線,任何一級的政府主官都在惴惴不安,并尋求避免經濟失速的快招、實招和高招。但看來看去,卻似乎沒有一個遠水救得了近渴。萬般無奈,還是將目光聚焦在固定資產投資上。
投資顯然是政府可以有所作為的一個領域。過往我國多次應對經濟下滑的危機,也都是屢試不爽。只是現在看來,當期效果不錯,但久而久之,也會帶來一定的副作用。若使用得多了,恐怕“邊際效益”難免還要“遞減”;更糟糕的是,或許還要積累一些毛病,導致最后積重難返,病入膏肓。
那我們是否可以就此拉倒,從而聽天由命了呢?恐怕也不行。正確的選擇,恰是近日省委省政府第一個工作會議上所作出的決策:持之以恒擴大有效投資。
從近期來看,投資的有效性體現在企業技術改造、城鄉有機更新等“短、平、快”的項目上。依托既有的存量,對其中顯見不合理的環節和部分,進行小改小革,斬獲“立竿見影、立等可取”的效益,這是最合算不過的了。其它一些另起爐灶的基建項目,循此也要考慮到項目建設和投資回收的周期,萬不可都是沒有現金回流的長周期買賣“扎堆”,那也是要闖禍的。
對于這一類項目,主要還是要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依靠適當負債率的銀行資金。各級財政有政策性的補助資金,也要用好用足,以利于把涉及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眾多小項目辦成辦好。政府對這一類項目的管理,要盡可能簡便實用,降低成本。
從中長期來看,投資的有效性體現在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等創新性、系統性的項目上。依托科技研發和產業創新,企業已不停留在原有產品、工藝、技術和行業的“小打小鬧”上,開始改弦更張、另辟蹊徑的時候,這些項目就應運而生了。新的產品、新的生產線、新的廠房和廠區,如此等等。城鄉建設也是同樣,不是拘泥于單個項目的“自拉自唱、自娛自樂”,而是納入到一個網絡化的系統中去布局的時候,就有一個系統效應的問題了。這里面“補短以就長,配套而成龍”,都是必須堅持的原則。即便是在同一系統內,也要考慮多種方式的互補和替代。譬如城市交通,公交優先會對私家車的購置和行駛產生影響,而地鐵將更大規模和更深程度上改變居民的出行方式。
中長期項目的融資,應取得銀行比較穩定和便宜的貸款,或是通過債券、基金、股票等直接融資的手段籌集資金。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大量要依靠“賣地”的收入(“土地財政”結束之前),另外就是銀行負債,但必須要考慮到自身的負債率和當下金融政策環境下“銀根”的松緊。“四萬億”那種“有水快流、有貸就放”的好日子,肯定一去不復返了,政府也多已“債臺高筑”。因此,此時的投資決策切不可頭腦發熱、輕率盲動。“三思而后行”,“兵馬未動、糧草(技術+融資)先行”,才是確保投資有效的應有態度。
從遠期來看,投資的有效性體現在符合主體功能區戰略和省域空間綜合開發規劃的項目上。所有現實的投資活動,其實都是基于國土空間的開發之上。沒有人類社會千萬年的“太歲頭上動土”,就沒有現如今人類社會的一切生存和發展。我有句常說常寫的話叫作:“昨天的國土開發,就是今天的投資建設”,而“今天的投資建設,又是明天的產業城鄉”;而“明天的產業城鄉,更是后天的生態環境”。
如今遍布國中的污水橫流、霧霾漫天,我們當然可以歸結于過多的火力發電,過多的私家汽車,過多的重化工業。但說到底,還是我們的投資決策和建設過程缺乏足夠的敬畏之心——對于大自然保護的、對于國土空間開發的、對于以人為本發展觀的——當所有烈火烹油的大拆大建和大興土木過后,我們只有面對這樣一個“蓬頭垢面”的家園。
并不是所有的投資都是有效的,甚至是那些看起來再賺錢不過的買賣,最后拿“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的觀點來看,卻也不過是“得不償失”的生意。在投資的問題上,切不可疏忽對有效性的考量;而在近期、中長期和遠期的權衡當中,三者固然要結合起來,但恐怕還是要以遠期有效為最高境界,以此統領和帶動中長期特別是近期的投資活動。

浙江省政府咨詢委學術委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