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勇良
當前中國經濟轉型深入分析
卓勇良

圖/新華社
盡管當前經濟增速回落,但轉型正在展開,若干積極因素正在走強。以舊視角觀察當下,難免會出現不當結論,以致今年春節后境外機構和國內部分學者出現甚囂塵上的“硬著落”擔憂。以新視角觀察當下,雖有不少問題,但市場力量對比及各方博弈變化,正在優化宏觀結構,促進中國經濟親近他的人民,促進經濟穩定健康增長。
去年以來,發達國家經濟持續有較好表現。美國經濟6月份多項指標較好,IMF今年7月下旬指出“強勁的就業和工業數據預示著美國迎來了一個大范圍基本面的改善”。歐洲經濟據6月初報道“基本步入復蘇軌道”,英國二季度GDP增速首超金融危機前水平。日本今年一季度GDP年化增速6.7%,兩年半來最高,不過日本二季度數據很不理想。
純以近半個世紀統計數據比較分析而言,改革開放以來至今的中國經濟快速增長,較難說是直接促進了以發達經濟體為主的全球經濟較快增長。1964至1978年,中國經濟年均增長7.0%,全球經濟同期年均增長4.7%,其中美國3.8%、日本7.4%。而1978至2012年,中國經濟年均增速比前上升2.8個百分點,全球經濟年均增速卻降低2.0個百分點,美國降低1.1個百分點,日本1978年至1998年僅1.5%,降低5.9個百分點。這些狀況當然非常復雜,但中國制造對于發達經濟體制造業的猛烈沖擊,是明擺著的事實。
一是減速美國制造業。1978年至2012年,美國從中國進口年均增速高達15.6%,2013年美國從中國進口已占全美進口總額的19.3%,這對美國制造業形成了直接打擊。1978年,美國制造業占GDP的21.4%,2012年降至12.5%,此期間美國制造業對經濟增長貢獻僅為11.1%。奧巴馬2004年籌集競選資金,在伊利諾伊州一個小鎮遇上一個叫蒂姆的工人,蒂姆剛接到鋼廠解雇通知,兒子亦因肝移植需付一大筆錢。奧巴馬感嘆一些小鎮因制造業遷移海外遭受重創,回芝加哥途中邊開車邊想象蒂姆家絕境,工作沒了,兒子重病,儲蓄花完。
二是減速美國主要貿易伙伴對美出口及其制造業發展。2000年至2013年,美國從日本進口占其進口比重,從12.0%下降到6.2%,加拿大從19.0%下降到14.7%,歐盟從18.0%下降到17.1%,英國從3.6%下降到2.3%,臺灣從3.3%下降到1.7%。這些數字對這些經濟體猶如噩夢。我一位在法國投行工作的朋友幾年前在德國路演,一位老太太站起來對他說,你們中國讓我的先生失業,又讓大兒子失業,現小兒子也即將失業。
所以,當中國出口增長趨緩的時候,發達經濟體不由長舒一口氣,中國制造的猛烈沖擊終于告一段落。而這不僅是當前發達經濟體增長的重大利好,更是使其得以展開以回歸制造業為特征的新一輪結構調整。雖然越南等地正在充當發達國家產業轉移目的地,但改變不了中國經濟格局變化產生的全球經濟新利好。
對中國而言,由此形成的全球共生經濟格局是一個新的重大戰略機遇。雖然中國出口增長大幅放緩,但發達經濟體或將有更穩定的增長,從而直接有利于中國經濟。中國制造競爭力至少在一段時期內無可替代,關鍵是國內已形成了高效率產業鏈和物流鏈。我們失去的只是出口增速,得到的是轉型加快。
對發達經濟體而言,中國經濟將更多地開始從對其制造業的打壓轉變為促進。中國對這些經濟體的農產品、大宗原材料、關鍵零部件、先進裝備、知識產權等進口,均將長期穩定上升。中國市場對發達經濟體的金融、會計、咨詢、設計、廣告、法律、教育、醫療等服務業需求正在加快上升。中國游客正像潮水一樣涌向發達經濟體,饑不擇食地購買包括奢侈品在內的各種商品。中國對發達經濟體的投資亦在較快增長。
全球影響力轉型為下一階段經濟發展創造了較好的外部環境。這一方面需基于歷史深度的更長遠的戰略思維,以包容性發展理念,科學理性判斷若干重大問題;另一方面是中國發展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我們應有大智慧和高超手段,切忌狹隘的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努力替自己創造更好的全球環境,努力把自己的事做得更好。
當前中國經濟轉型,直白地說正處于一個重大拐點上。此前經濟發展主要是靠投資和出口,往后將越來越依靠消費,形成經濟發展向消費增長主導轉變的重要態勢。
首先是勞動供求關系發生轉折性變化。浙江小微企業早在2004年就已感受到“招工難”,2008年根據“五普”年齡表推算,每年新增的勞動年齡人口已于2007年出現減少趨勢?,F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2012年中國勞動年齡人口比上年減少345萬人,2013年繼續減少244萬人。當前農村雖仍有剩余勞動力,但青壯年勞動力已全面短缺。2012年至2026年,根據六普人口年齡表預測,中國勞動年齡人口,平均每年將凈減少577萬人。
其次是導致城鄉居民收入增長開始加快。全國農村居民收入自2007年開始加快,至2013年實際年均增速9.8%;城鎮居民收入自2005開始加快,至2013年實際年均增速9.2%,均為改革開放以來所未有。對此的一個判斷,就是中國經濟進入新分配時期。未來一個時期,收入增長雖或不一定快于前期,但快于當年GDP增長應是大概率事件,收入占GDP比重將穩步上升。
第三是導致消費增長相對較快。為什么今年出口低迷加之反腐打壓,而國內經濟增長尚不至于慘不忍睹,沒有出現國外有關機構和媒體預期的“硬著落”,原因就是城鄉居民收入加快增長下的消費增長的堅實支撐。今年上半年,在出口、投資和工業增速三者一起回落情況下,全國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際增長10.8%,僅比去年同期回落0.6個百分點。2003年以來,消費對于GDP增長的推動,在落到最低點的36.4%以后,開始穩步上升,至2013年連續3年高于50%,今年上半年則進一步有較大上升。
未來一個時期的消費增長總體看好。與一些學者觀點不同的是,儲蓄決非消費增長來源,政策刺激亦非主因,主要還是收入增長相對較快等所致,而這是由勞動年齡人口總量逐漸減少、就業結構發生積極變動等所導致,具有堅實支撐。農民工數量增長正在放緩,2013年比上年增長2.4%,回落1.5個百分點,比2010年更是回落3.0個百分點,與此同時農民工工資每年增長10%以上。
消費結構轉型升級,是未來消費增長看好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就統計局城鎮居民消費支出數據而言,2000年以來,有兩個支出項目變化比較明顯。2013年,食品支出占比35.0%,比2000年降低4.4個百分點;交通通信支出占比15.2%,比2000年上升6.7個百分點。近年大眾休閑旅游“井噴”,2010年至2013年,全國旅游人次年均增速高達15.7%,旅游總花費年均增速高達27.1%。從長期而言,與教育醫療社會服務等有關的消費支出增長將明顯較快。美國1947年至2012年,教育服務、醫療保健和社會援助產業占GDP比重,從1.9%上升至8.2%,而中國經濟在這些方面甚至是剛剛起步,具有很大空間。
中國經濟進入消費主導的發展時期不僅僅是定性判斷,更是具有統計分析支持。關于經濟發展以消費增長為主導,應同時滿足兩個條件:一是消費增長對GDP增長的貢獻大于50%;二是消費占GDP比重大于50%。
第一個條件目前已基本滿足。2011年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份額56.5%,2012年和2013年雖降至50%左右,但今年上半年最終消費對GDP增長貢獻率又回復到54.4%。今年一季度國家統計局發言人也指出,“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是在提升”。
第二個條件目前正在接近。中國的消費率改革開放以來持續下降,在2010年達到48.2%的拐點后,轉向并艱難回升,2013年已達49.8%,今后若干年根據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快于GDP增長,以及出口放慢后GDP增長與國內經濟社會聯動增強等判斷,消費率超過50%應是大概率事件。
當前應充分認識經濟形勢中的消費積極因素,正確判斷消費在中國經濟中地位作用增強的積極態勢。確立順勢而為的宏觀調控指導思想,著力深化改革,努力消除消費障礙,著力增強城鄉居民消費意愿。
當前經濟形勢有一大亮點,城鄉居民收入增長相對于GDP的增速進一步加快。今年上半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增長8.3%,GDP增長7.4%。進一步考慮人口增長因素,大致可以認為,居民收入增長比經濟增長高1個多百分點,去年上半年城鄉居民收入增速僅比GDP增速高約0.2個百分點。
1983年至2011年,中國城鄉居民收入增長持續大幅低于GDP增長。此期間中國GDP年均增長10.6%,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長僅6.7%,比GDP增長低3.9個百分點,農村僅5.2%,不到GDP增速一半。1983年,全國城鄉居民收入相當于GDP的62.6%,2011年降到41.4%。這是一段改革開放以來相對比較痛苦的分配史,城鄉居民收入增長雖不能說慢,但收入占比逐漸下降,中國經濟逐漸遠離他的人民,宏觀結構重大失衡。
這一狀況在2011年迎來拐點。2011年至2013年,全國GDP年均增長7.7%,加權后的全國城鄉居民收入年均增長9.1%,比GDP增速高1.4個百分點,收入占GDP比重開始提高。按簡略方式計算,2013年城鄉居民收入占GDP的44.4%,比2011年上升3.0個百分點。變化雖然不大,但趨勢很明顯,其重要意義在于,居民收入在國民經濟中的分配地位開始提高,中國經濟開始親近他的人民,經濟增長動力開始向消費轉變。根據當前數據,中國分配格局在兩個主要方面,開始發生重要變化。
居民、企業、政府三者分配關系發生變化。隨著居民收入占GDP比重開始上升,企業和政府收入占GDP比重開始下降。雖因三方力量消長,博弈關系復雜,或出現局地和階段性起伏,但總的格局難以逆轉。2000年曾出現過居民企業和政府三方收入增速的懸殊差距,這一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比上年增長86.2%,財政收入比上年增長17.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實際僅6.4%,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實際僅2.1%,這種情況今后應該不會再出現了。失去企業利潤和財政收入快速增長,換來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長,將使經濟格局趨于合理,是中國經濟之幸。
城鄉居民分配關系發生變化。1988年以后,農村收入增長持續低于城鎮。1989年至2009年的21個年頭,只有3個年頭農村收入快于城鎮。1989年至2009年,城鎮人均收入年均增長8.3%,農村僅5.3%。1988年農村人均收入為城鎮的46.2%,2009年僅為30.0%,城鄉收入差距20年間擴大10余個百分點。2010年,城鄉收入關系終于迎來拐點,農村人均收入自1998年以來首次高于城鎮,至2013年,年均增速達到10.5%,比城鎮同期高2.2個百分點。今年上半年,農村人均收入繼續比城鎮高2.7個百分點。由于今后勞動力缺口主要是藍領,所以農村人均收入高于城鎮局面將持續。
分配關系優化造就當前中國經濟內在的自我救贖。消費占GDP比重變化,就長期而言是收入占GDP比重變化所致,只要收入占GDP比重是上升的,消費占GDP比重亦將上升,這就在外需減少等情況下形成積極的消費支撐。工資上升確將擠壓企業利潤和政府收入,似乎直接影響投資和經濟增長。然而,工資上升增強了對于資本的約束和激勵,從要素供給端促進企業改善管理,減少支出,加強技改;從市場需求端拉動和改善企業銷售,提高產品品質檔次,提升產業結構。這些均無疑將提高勞動生產率和投資效率,最終促進經濟增長。
工資上升促進就業奇妙變化,大大減輕就業壓力。從數據看,浙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從業人員2012年以來持續減少,每月大致同比減少1%-3%。然而在消費持續相對較快增長下,服務業用工需求增長仍相對較快,進而因服務業勞動生產率相對較低,單位產值增長能容納更多勞動力。因此,盡管經濟增長減速,工業用工減少,但就業增長仍相對較快。2014年上半年城鎮新增就業人員超過700萬人,農村外出務工勞動力同比增長1.8%。不過當前仍需高度關注大學生就業。
分配轉型是在市場力量長期累積消長變化下,中國分配關系的轉折性變化,是經濟轉型的一個重要方面,更是發展方式轉變的基本支撐。政府部門長期習慣于從生產供應端管理調控經濟,現在則需改變視角,加強從需求消費端觀察研究新情況、新問題和新趨勢,嘗試從消費端增強經濟回暖勢頭。
作者為浙江省發展和改革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當前中國經濟轉型正處于一個重大拐點上。而市場力量對比及各方博弈變化,正在優化宏觀結構,促進中國經濟親近他的人民,促進經濟穩定健康增長
這些消息的目的,既是表明外部環境有所好轉,更重要的是想分析說明幾個月前提出的一個觀點,即中國經濟對于發達經濟體的影響,正出現重大轉型,形成一種筆者所謂的共生發展機遇??鋸埐⑿蜗蟮卣f,中國經濟對于發達經濟體,正在從沖擊與促進并重,更多的轉變為促進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