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慧
摘要:指出了國有企業作為中央直接控股的企業,涉及到產權轉讓、企業重組等資產問題,成本法、收益法和市場法作為資產評估的3種基本資產評估方法在國有企業中靈活運用顯得十分重要,以資產評估的3種方法在國有企業的運用為切入點,探討了運用資產評估的方法加強企業資本控制,確保資產評估的3種方法在國有企業的日常工作中得到靈活運用。
關鍵詞:國企改制;資產評估方法;方法;運用
中圖分類號:F27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4)01022203
1引言
黨的十八大群眾路線開展以來,全國各地把反腐倡廉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怎樣用最少的錢辦最大的事成為國企爭相追逐的熱點內容,因此正確使用資產評估的方法對國有企業資金供應鏈進行控制成為了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資產評估師對資產某一時點的價值進行估算,是指具有一定資格的評估主體,根據特定的評估目的,選擇公允的評估標準,依照一定的評估程序,運用科學的、適當的和公認的評估方法,對評估對象在某一時點上的公平市場價值進行評定和估算,為資產業務當事人提供價值尺度的一種社會經濟活動。
2國企改制中資產評估面臨的問題
2.1評估機構的定位模糊,監管不嚴
國有企業的交易中,很多企業都片面的夸大了一種資產評估的作用,而忽略了交易雙方的意愿,使得起到參考作用的資產評估的作用轉變成為主導作用,過分的相信資產評估的一種方法導致資產評估報告中出現許多誤差而得不到很好的解決,運用成本法、收益法和市場法等多種不同的方法從不同角度進行評估,形成多元化資產評估的方式,結合雙方的共同協商,最終討論出一個合理的報價比直接作為交易價格顯得要合理得多。資產評估需要一個合理的定位,在國有資產評估中,經常會出現評估信息不完善、評估工作不到位、缺乏對評估機構和評估人員的情況有效的了解,職業人員濫用評估職權對評估資產高估或者低估、弄虛作假等現象屢禁不止,為了迎合上級的不合理要求、惡性競爭等都為資產準確評估造成了一些難度,因此,加強對國企資產評估監管迫在眉睫。
2.2缺乏無形資產評估的正當完善程序
國有企業的資產評估中大部分是對有形資產評估,對無形資產的評估顯得不那么重視。無形資產計價、評估轉讓的審計監督等機構建立的不完善,無形資產的法律有所發展,但是對于無形資產的法律法規落后于其他國家,缺乏一套切實可行的資產評估標準,產權交易中無形資產計價、評估、轉讓的審計監督、缺乏相應的法律和制度支持,國有企業無形資產因為這些漏洞的存在而流失。很多外國企業利用我國這一缺陷,低成本取得專利、商業秘密、企業品牌、市場份額在內的無形資產,加速了我國無形資產的流失。
2.3資產評估內容及信息未公示
國有企業中,資產評估的定價是雙方進行協商的,而資產評估方法、評估數據和參數的選用并未作出說明,國有企業涉及到職工利益的談判會議,國有企業的職工很難列席參加。諸如此類的事件出現的越來越多,評估的結果就顯得不那么真實了。因此,解決這一類問題更需要將資產評估的方法普及給廣大職工。大多數職工掌握了方法更有利于發揮群眾的力量進行監督。
3三種評估方法的基本含義
3.1成本法
成本法是從現時條件下被評估資產的重置成本中扣減各項價值損耗,來確定資產價值的方法。成本法計算公式:被評估資產評估值=重置成本-實體性損耗-功能性損耗-經濟型損耗或被評估資產評估值=重置成本×綜合成新率。按現在的市場條件重新構建被評估資產的現時重置成本,即被評估資產功能相同的資產的成本耗費減去實體性損耗、功能性損耗、經濟型損耗或評估值等,得到的結果即為成本法所計算出的資產評估值。生產費用價值論是成本法的理論基礎,即資產的價值是由其在構建時的成本耗費所決定的。資產的原始價值的大小與原始成本是成正比的。
3.2收益法
收益法是根據資產未來預期收益經折現或資本化處理來預估資產價值的方法。通過按一定折現率或資本化率折算成現金并估計被評估資產的未來可能產生的收益確定該項資產的評估值是收益法評估的基本思路。收益法的計算公式為:
被評估資產評估值=∑ni=1未來各期資產的預期收益(1+折現率)i。
效用價值論是收益法的理論基礎,該觀點認為效用決定資產的價值。資產的效用體現在資產能夠為資產者帶來怎樣的收益。風險報酬率不變,資產的價值的大小取決于未來收益的預估。
3.3市場法
市場法是將比較評估資產與參照交易資產的比較得來的,并根據參照交易資產的市場價格來衡量評估資產的價格,并進行調整。市場法的思路為在資產市場中尋找被評估資產替代品的市場價格,然后比較被評估資產替代品與被評估資產的差異,將這些差異進行比較分析,比較出兩種產品的優勢與劣勢,調整兩者之間的差異,準確的評估出被評估資產的價值。市場法的基礎為均衡價值論,即買賣雙方在公開市場上達成一致的均衡價值決定資產價值。市場法以與被評估的替代品為參照物,來決定其價值。因此,市場法的基礎的是資產定價的替代原則,即一項資產的價值等于為獲得同等滿足的類似產品所支出的成本市場法的計算公式為:
被評估資產評估值=[∑ni=1(參照物成交價×各項因素調整系數)]n。
43種資產評估思路的聯系與差異
市場法、成本法和收益法3種資產評估方法相互聯系又存在差異,評估結果也不盡相同。一般3種資產評估的結果為:資產評估收益法評估出的價格高于市場法評估出的價格,市場法評估出的價格又比成本法評估出的積算價格高。在國有企業的資產評估中很好的運用著3種評估方法,從不同角度把握3種評估方法的聯系與差異,才能夠準確評估出被評估資產價值。
在資產評估中,根據不同的評估目的、評估對象以及主要經濟技術參數和搜集到的數據資料的不同,資產評估的方法應有所側重,其余的方法進行驗證,使用有效的資產評估方法盡可能將評估對象得到準確的評估值。將評估對象得到大家的認可。
資產評估的方法也是互相滲透的,成本法也是將歷時資產與現實資產的比較方法,通過確定被評估資產的實體性編制、重置成本以及功能性編制等將評估值對象與現實功能相同的資產進行比較,從而確定資產被評估的價值。在收益法中,土地使用的年限修正系數需要用到折現方法,成本法中對功能性標志也常運用收益法中的折現方法。因此收益法中的重要指標折現率也在市場法和成本法中得以運用。
收益法的運用需要結合市場法。在發達國家中收益法與市場法結合的方式運用的十分廣泛,收益法需要對資產評估值進行預測,如何科學的預測預期收益額是收益法所面臨的問題,這就需要結合市場法的參照物標準,將替代品的有關數據適當地運用于評估中,確定資產評估的對象的收益現值,收益法與市場法結合起來確定評估對象的收益現值。
3種資產評估方法既有區別又相互聯系,在國有企業中運用資產評估的不同方法對評估對象進行評估,將評估出的不同價格進行比較分析,運用評估方法相互聯系的部分進行綜合評定,從而將少被評估誤差,準確的評估出被評估值的價值,很好的將評估機構的作用得到發揮。
5三種資產評估方法在國企中的運用
評估機構對國企資產進行公允確認是鑒于國企改制和股份制公司轉讓的需要,可以保證國有資產的完整性將避免或減少國家權益受到損失,因此資產評估使用在國企中是十分有必要的。上一段論述了資產評估的基本方法,包括成本法、市場法和收益法。目前我國最常用的方法為重置成本法,卻忽視了其他資產評估方法,成本法的地位被突出強調出來,使得我國成本法的評估水平與研究取得較高的成果,也能夠比較準確的評估出資產的價值,但是對市場法和收益法的忽略導致了資產評估方法不均衡,沒有一個很好的檢驗標準,缺乏橫向對比,很難從不同角度準確評估。長期對企業整體資產評估的標準造成了國有企業資產評估的誤差,很難判斷是企業權益價值還是資產要素的價格,這種資產評估的單一性與國際慣例產生矛盾,也不易得到資產評估界的廣泛認同。
參考文獻:
[1] 苗麗娜.國有資產流失的制度分析[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006(2).
[2] 趙薇薇.國有資產轉制中的資產評估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07.endprint
摘要:指出了國有企業作為中央直接控股的企業,涉及到產權轉讓、企業重組等資產問題,成本法、收益法和市場法作為資產評估的3種基本資產評估方法在國有企業中靈活運用顯得十分重要,以資產評估的3種方法在國有企業的運用為切入點,探討了運用資產評估的方法加強企業資本控制,確保資產評估的3種方法在國有企業的日常工作中得到靈活運用。
關鍵詞:國企改制;資產評估方法;方法;運用
中圖分類號:F27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4)01022203
1引言
黨的十八大群眾路線開展以來,全國各地把反腐倡廉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怎樣用最少的錢辦最大的事成為國企爭相追逐的熱點內容,因此正確使用資產評估的方法對國有企業資金供應鏈進行控制成為了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資產評估師對資產某一時點的價值進行估算,是指具有一定資格的評估主體,根據特定的評估目的,選擇公允的評估標準,依照一定的評估程序,運用科學的、適當的和公認的評估方法,對評估對象在某一時點上的公平市場價值進行評定和估算,為資產業務當事人提供價值尺度的一種社會經濟活動。
2國企改制中資產評估面臨的問題
2.1評估機構的定位模糊,監管不嚴
國有企業的交易中,很多企業都片面的夸大了一種資產評估的作用,而忽略了交易雙方的意愿,使得起到參考作用的資產評估的作用轉變成為主導作用,過分的相信資產評估的一種方法導致資產評估報告中出現許多誤差而得不到很好的解決,運用成本法、收益法和市場法等多種不同的方法從不同角度進行評估,形成多元化資產評估的方式,結合雙方的共同協商,最終討論出一個合理的報價比直接作為交易價格顯得要合理得多。資產評估需要一個合理的定位,在國有資產評估中,經常會出現評估信息不完善、評估工作不到位、缺乏對評估機構和評估人員的情況有效的了解,職業人員濫用評估職權對評估資產高估或者低估、弄虛作假等現象屢禁不止,為了迎合上級的不合理要求、惡性競爭等都為資產準確評估造成了一些難度,因此,加強對國企資產評估監管迫在眉睫。
2.2缺乏無形資產評估的正當完善程序
國有企業的資產評估中大部分是對有形資產評估,對無形資產的評估顯得不那么重視。無形資產計價、評估轉讓的審計監督等機構建立的不完善,無形資產的法律有所發展,但是對于無形資產的法律法規落后于其他國家,缺乏一套切實可行的資產評估標準,產權交易中無形資產計價、評估、轉讓的審計監督、缺乏相應的法律和制度支持,國有企業無形資產因為這些漏洞的存在而流失。很多外國企業利用我國這一缺陷,低成本取得專利、商業秘密、企業品牌、市場份額在內的無形資產,加速了我國無形資產的流失。
2.3資產評估內容及信息未公示
國有企業中,資產評估的定價是雙方進行協商的,而資產評估方法、評估數據和參數的選用并未作出說明,國有企業涉及到職工利益的談判會議,國有企業的職工很難列席參加。諸如此類的事件出現的越來越多,評估的結果就顯得不那么真實了。因此,解決這一類問題更需要將資產評估的方法普及給廣大職工。大多數職工掌握了方法更有利于發揮群眾的力量進行監督。
3三種評估方法的基本含義
3.1成本法
成本法是從現時條件下被評估資產的重置成本中扣減各項價值損耗,來確定資產價值的方法。成本法計算公式:被評估資產評估值=重置成本-實體性損耗-功能性損耗-經濟型損耗或被評估資產評估值=重置成本×綜合成新率。按現在的市場條件重新構建被評估資產的現時重置成本,即被評估資產功能相同的資產的成本耗費減去實體性損耗、功能性損耗、經濟型損耗或評估值等,得到的結果即為成本法所計算出的資產評估值。生產費用價值論是成本法的理論基礎,即資產的價值是由其在構建時的成本耗費所決定的。資產的原始價值的大小與原始成本是成正比的。
3.2收益法
收益法是根據資產未來預期收益經折現或資本化處理來預估資產價值的方法。通過按一定折現率或資本化率折算成現金并估計被評估資產的未來可能產生的收益確定該項資產的評估值是收益法評估的基本思路。收益法的計算公式為:
被評估資產評估值=∑ni=1未來各期資產的預期收益(1+折現率)i。
效用價值論是收益法的理論基礎,該觀點認為效用決定資產的價值。資產的效用體現在資產能夠為資產者帶來怎樣的收益。風險報酬率不變,資產的價值的大小取決于未來收益的預估。
3.3市場法
市場法是將比較評估資產與參照交易資產的比較得來的,并根據參照交易資產的市場價格來衡量評估資產的價格,并進行調整。市場法的思路為在資產市場中尋找被評估資產替代品的市場價格,然后比較被評估資產替代品與被評估資產的差異,將這些差異進行比較分析,比較出兩種產品的優勢與劣勢,調整兩者之間的差異,準確的評估出被評估資產的價值。市場法的基礎為均衡價值論,即買賣雙方在公開市場上達成一致的均衡價值決定資產價值。市場法以與被評估的替代品為參照物,來決定其價值。因此,市場法的基礎的是資產定價的替代原則,即一項資產的價值等于為獲得同等滿足的類似產品所支出的成本市場法的計算公式為:
被評估資產評估值=[∑ni=1(參照物成交價×各項因素調整系數)]n。
43種資產評估思路的聯系與差異
市場法、成本法和收益法3種資產評估方法相互聯系又存在差異,評估結果也不盡相同。一般3種資產評估的結果為:資產評估收益法評估出的價格高于市場法評估出的價格,市場法評估出的價格又比成本法評估出的積算價格高。在國有企業的資產評估中很好的運用著3種評估方法,從不同角度把握3種評估方法的聯系與差異,才能夠準確評估出被評估資產價值。
在資產評估中,根據不同的評估目的、評估對象以及主要經濟技術參數和搜集到的數據資料的不同,資產評估的方法應有所側重,其余的方法進行驗證,使用有效的資產評估方法盡可能將評估對象得到準確的評估值。將評估對象得到大家的認可。
資產評估的方法也是互相滲透的,成本法也是將歷時資產與現實資產的比較方法,通過確定被評估資產的實體性編制、重置成本以及功能性編制等將評估值對象與現實功能相同的資產進行比較,從而確定資產被評估的價值。在收益法中,土地使用的年限修正系數需要用到折現方法,成本法中對功能性標志也常運用收益法中的折現方法。因此收益法中的重要指標折現率也在市場法和成本法中得以運用。
收益法的運用需要結合市場法。在發達國家中收益法與市場法結合的方式運用的十分廣泛,收益法需要對資產評估值進行預測,如何科學的預測預期收益額是收益法所面臨的問題,這就需要結合市場法的參照物標準,將替代品的有關數據適當地運用于評估中,確定資產評估的對象的收益現值,收益法與市場法結合起來確定評估對象的收益現值。
3種資產評估方法既有區別又相互聯系,在國有企業中運用資產評估的不同方法對評估對象進行評估,將評估出的不同價格進行比較分析,運用評估方法相互聯系的部分進行綜合評定,從而將少被評估誤差,準確的評估出被評估值的價值,很好的將評估機構的作用得到發揮。
5三種資產評估方法在國企中的運用
評估機構對國企資產進行公允確認是鑒于國企改制和股份制公司轉讓的需要,可以保證國有資產的完整性將避免或減少國家權益受到損失,因此資產評估使用在國企中是十分有必要的。上一段論述了資產評估的基本方法,包括成本法、市場法和收益法。目前我國最常用的方法為重置成本法,卻忽視了其他資產評估方法,成本法的地位被突出強調出來,使得我國成本法的評估水平與研究取得較高的成果,也能夠比較準確的評估出資產的價值,但是對市場法和收益法的忽略導致了資產評估方法不均衡,沒有一個很好的檢驗標準,缺乏橫向對比,很難從不同角度準確評估。長期對企業整體資產評估的標準造成了國有企業資產評估的誤差,很難判斷是企業權益價值還是資產要素的價格,這種資產評估的單一性與國際慣例產生矛盾,也不易得到資產評估界的廣泛認同。
參考文獻:
[1] 苗麗娜.國有資產流失的制度分析[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006(2).
[2] 趙薇薇.國有資產轉制中的資產評估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07.endprint
摘要:指出了國有企業作為中央直接控股的企業,涉及到產權轉讓、企業重組等資產問題,成本法、收益法和市場法作為資產評估的3種基本資產評估方法在國有企業中靈活運用顯得十分重要,以資產評估的3種方法在國有企業的運用為切入點,探討了運用資產評估的方法加強企業資本控制,確保資產評估的3種方法在國有企業的日常工作中得到靈活運用。
關鍵詞:國企改制;資產評估方法;方法;運用
中圖分類號:F27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4)01022203
1引言
黨的十八大群眾路線開展以來,全國各地把反腐倡廉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怎樣用最少的錢辦最大的事成為國企爭相追逐的熱點內容,因此正確使用資產評估的方法對國有企業資金供應鏈進行控制成為了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資產評估師對資產某一時點的價值進行估算,是指具有一定資格的評估主體,根據特定的評估目的,選擇公允的評估標準,依照一定的評估程序,運用科學的、適當的和公認的評估方法,對評估對象在某一時點上的公平市場價值進行評定和估算,為資產業務當事人提供價值尺度的一種社會經濟活動。
2國企改制中資產評估面臨的問題
2.1評估機構的定位模糊,監管不嚴
國有企業的交易中,很多企業都片面的夸大了一種資產評估的作用,而忽略了交易雙方的意愿,使得起到參考作用的資產評估的作用轉變成為主導作用,過分的相信資產評估的一種方法導致資產評估報告中出現許多誤差而得不到很好的解決,運用成本法、收益法和市場法等多種不同的方法從不同角度進行評估,形成多元化資產評估的方式,結合雙方的共同協商,最終討論出一個合理的報價比直接作為交易價格顯得要合理得多。資產評估需要一個合理的定位,在國有資產評估中,經常會出現評估信息不完善、評估工作不到位、缺乏對評估機構和評估人員的情況有效的了解,職業人員濫用評估職權對評估資產高估或者低估、弄虛作假等現象屢禁不止,為了迎合上級的不合理要求、惡性競爭等都為資產準確評估造成了一些難度,因此,加強對國企資產評估監管迫在眉睫。
2.2缺乏無形資產評估的正當完善程序
國有企業的資產評估中大部分是對有形資產評估,對無形資產的評估顯得不那么重視。無形資產計價、評估轉讓的審計監督等機構建立的不完善,無形資產的法律有所發展,但是對于無形資產的法律法規落后于其他國家,缺乏一套切實可行的資產評估標準,產權交易中無形資產計價、評估、轉讓的審計監督、缺乏相應的法律和制度支持,國有企業無形資產因為這些漏洞的存在而流失。很多外國企業利用我國這一缺陷,低成本取得專利、商業秘密、企業品牌、市場份額在內的無形資產,加速了我國無形資產的流失。
2.3資產評估內容及信息未公示
國有企業中,資產評估的定價是雙方進行協商的,而資產評估方法、評估數據和參數的選用并未作出說明,國有企業涉及到職工利益的談判會議,國有企業的職工很難列席參加。諸如此類的事件出現的越來越多,評估的結果就顯得不那么真實了。因此,解決這一類問題更需要將資產評估的方法普及給廣大職工。大多數職工掌握了方法更有利于發揮群眾的力量進行監督。
3三種評估方法的基本含義
3.1成本法
成本法是從現時條件下被評估資產的重置成本中扣減各項價值損耗,來確定資產價值的方法。成本法計算公式:被評估資產評估值=重置成本-實體性損耗-功能性損耗-經濟型損耗或被評估資產評估值=重置成本×綜合成新率。按現在的市場條件重新構建被評估資產的現時重置成本,即被評估資產功能相同的資產的成本耗費減去實體性損耗、功能性損耗、經濟型損耗或評估值等,得到的結果即為成本法所計算出的資產評估值。生產費用價值論是成本法的理論基礎,即資產的價值是由其在構建時的成本耗費所決定的。資產的原始價值的大小與原始成本是成正比的。
3.2收益法
收益法是根據資產未來預期收益經折現或資本化處理來預估資產價值的方法。通過按一定折現率或資本化率折算成現金并估計被評估資產的未來可能產生的收益確定該項資產的評估值是收益法評估的基本思路。收益法的計算公式為:
被評估資產評估值=∑ni=1未來各期資產的預期收益(1+折現率)i。
效用價值論是收益法的理論基礎,該觀點認為效用決定資產的價值。資產的效用體現在資產能夠為資產者帶來怎樣的收益。風險報酬率不變,資產的價值的大小取決于未來收益的預估。
3.3市場法
市場法是將比較評估資產與參照交易資產的比較得來的,并根據參照交易資產的市場價格來衡量評估資產的價格,并進行調整。市場法的思路為在資產市場中尋找被評估資產替代品的市場價格,然后比較被評估資產替代品與被評估資產的差異,將這些差異進行比較分析,比較出兩種產品的優勢與劣勢,調整兩者之間的差異,準確的評估出被評估資產的價值。市場法的基礎為均衡價值論,即買賣雙方在公開市場上達成一致的均衡價值決定資產價值。市場法以與被評估的替代品為參照物,來決定其價值。因此,市場法的基礎的是資產定價的替代原則,即一項資產的價值等于為獲得同等滿足的類似產品所支出的成本市場法的計算公式為:
被評估資產評估值=[∑ni=1(參照物成交價×各項因素調整系數)]n。
43種資產評估思路的聯系與差異
市場法、成本法和收益法3種資產評估方法相互聯系又存在差異,評估結果也不盡相同。一般3種資產評估的結果為:資產評估收益法評估出的價格高于市場法評估出的價格,市場法評估出的價格又比成本法評估出的積算價格高。在國有企業的資產評估中很好的運用著3種評估方法,從不同角度把握3種評估方法的聯系與差異,才能夠準確評估出被評估資產價值。
在資產評估中,根據不同的評估目的、評估對象以及主要經濟技術參數和搜集到的數據資料的不同,資產評估的方法應有所側重,其余的方法進行驗證,使用有效的資產評估方法盡可能將評估對象得到準確的評估值。將評估對象得到大家的認可。
資產評估的方法也是互相滲透的,成本法也是將歷時資產與現實資產的比較方法,通過確定被評估資產的實體性編制、重置成本以及功能性編制等將評估值對象與現實功能相同的資產進行比較,從而確定資產被評估的價值。在收益法中,土地使用的年限修正系數需要用到折現方法,成本法中對功能性標志也常運用收益法中的折現方法。因此收益法中的重要指標折現率也在市場法和成本法中得以運用。
收益法的運用需要結合市場法。在發達國家中收益法與市場法結合的方式運用的十分廣泛,收益法需要對資產評估值進行預測,如何科學的預測預期收益額是收益法所面臨的問題,這就需要結合市場法的參照物標準,將替代品的有關數據適當地運用于評估中,確定資產評估的對象的收益現值,收益法與市場法結合起來確定評估對象的收益現值。
3種資產評估方法既有區別又相互聯系,在國有企業中運用資產評估的不同方法對評估對象進行評估,將評估出的不同價格進行比較分析,運用評估方法相互聯系的部分進行綜合評定,從而將少被評估誤差,準確的評估出被評估值的價值,很好的將評估機構的作用得到發揮。
5三種資產評估方法在國企中的運用
評估機構對國企資產進行公允確認是鑒于國企改制和股份制公司轉讓的需要,可以保證國有資產的完整性將避免或減少國家權益受到損失,因此資產評估使用在國企中是十分有必要的。上一段論述了資產評估的基本方法,包括成本法、市場法和收益法。目前我國最常用的方法為重置成本法,卻忽視了其他資產評估方法,成本法的地位被突出強調出來,使得我國成本法的評估水平與研究取得較高的成果,也能夠比較準確的評估出資產的價值,但是對市場法和收益法的忽略導致了資產評估方法不均衡,沒有一個很好的檢驗標準,缺乏橫向對比,很難從不同角度準確評估。長期對企業整體資產評估的標準造成了國有企業資產評估的誤差,很難判斷是企業權益價值還是資產要素的價格,這種資產評估的單一性與國際慣例產生矛盾,也不易得到資產評估界的廣泛認同。
參考文獻:
[1] 苗麗娜.國有資產流失的制度分析[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006(2).
[2] 趙薇薇.國有資產轉制中的資產評估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