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現自信、豁達、睿智和真情習近平主席外交戰略新特點
馬振崗
習主席外交活動始終圍繞一個核心,就是為實現民族振興中國夢爭取有利的外部條件。中國外交為維護主權、安全和發展服務,服從于實現“兩個一百年”戰略目標
2013年是中國外交成果輝煌的一年,也是開拓進取的一年。
當今世界正經歷著深刻的變革與調整。在全球化縱深發展的時代,中國這樣一個東方大國的迅猛崛起,導致世界力量強弱對比的改變,必然會引發國際上各種各樣的強烈反應。與之相應,我國戰略機遇期的內涵與條件發生重大變化,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同時增大。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國新一代領導人,科學地判斷時代潮流的發展大勢,準確把握國際形勢和環境的變化特點,在保持外交大政方針延續性與穩定性的基礎上,以戰略的高度和前瞻的視野因應國際因素的變化,拓展創新,全面推進外交理論與實踐的發展,積極探索出一條中國特色的大國外交道路。
新一屆領導集體就任伊始,就展開頻繁的外交行動,反映出我國外交的許多新特點和全面戰略布局的構思。
一是全面鋪開,凸顯重點。新一代領導人這一年的外交活動,涵蓋大國、周邊、發展中國家和多邊各個領域,但輕重緩急思路清晰,突出大國和周邊兩大重點。首先是著力運籌大國關系。習主席2013年3月22日首訪俄羅斯,同普京總統推心置腹交流、交談長達8小時,達成多項重大共識,雙方共簽訂32項合作文件,被稱作“世紀合同”,全方位地深化了中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隨即參加在南非舉辦的金磚國家峰會,增強同巴西、印度、南非等新興大國的關系。2013年6月7日和8日,習主席應邀同美國總統奧巴馬進行安娜伯格莊園會晤,會晤交流超過8小時,雙方就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達成新的重要共識,為兩國關系發展確定了方向。隨后在第五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中,雙方達成91項具體成果,實質性地推動構建新型大國關系的進程。在鞏固和加強周邊關系方面,同樣是全面推進,亮點紛呈。我國同周邊29個國家中的21個實現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級別的互訪或高層交往,密切了同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2013年9月,習主席出席上海合作組織比什凱克峰會,并訪問中亞四國,倡議與中亞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10月,習主席出席亞太經濟合作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訪問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提出打造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建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等重大倡議,贏得熱烈反響,還把同文萊、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三國雙邊關系提升到戰略伙伴的高度。2013年10月24日,中央召開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重要講話,提出一系列加強周邊工作的指導原則和方針政策,為進一步拓展周邊外交制定宏偉藍圖。可以預見,在這次會議精神指導下,我國將會在經略周邊上演繹出雄偉燦爛的精彩篇章。
二是點面結合,精心設計。發展中國家是我國同命運共患難的伙伴,也是存身立世的重要基礎。我國一向十分重視發展同發展中國家的傳統友誼。習主席除訪俄羅斯和同奧巴馬總統在安納伯格莊園會晤外,四次出訪基本全是發展中國家。他在訪俄后立即到南非出席金磚國家領導人峰會,訪問坦桑尼亞等非洲三國,并與11個非洲國家的領導人共進早餐。訪問期間,習主席多次發表重要講話,提出中非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表示中國將永遠做非洲“和平穩定的堅定維護者”、“繁榮發展的堅定促進者”、“聯合自強的堅定支持者”和“平等參與國際事務的堅定推動者”,并強調“中非關系發展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這次雖只訪問了三個國家,影響卻遍及非洲的東西南北中各個角落。同樣,習主席雖只訪問拉美三國,卻包括北美、中美和加勒比各個地區,并同加勒比地區8個國家領導人舉行會談,充分體現出中國與所有發展中國家,不論大小遠近,都永遠是好朋友和好伙伴。在亞洲,中國領導人通過出訪、接待來訪、多邊場合會晤等方式,密切了與周邊國家的關系。所有這些,都是在國內外日程極其繁忙情況下作出的精心點面結合安排,反映出外交的主動意識。
三是多雙結合,相互促動。習主席出席金磚國家、20國集團、上合組織、亞太經合組織、東亞領導人系列會議以及博鰲亞洲論壇等會議。一方面通過多邊平臺開展廣泛雙邊活動,并通過雙邊會晤推動多邊會議成功,相互促進,既發揮出中國負責任大國的積極作用,又增進了與相關國家的關系。另一方面借參加雙邊活動的機會進行國事訪問,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四是主動開拓,講究實效。習主席的全部外事活動,都體現出主動的精神和務實的原則,貫穿著實事求是的風貌。首先,向世界有效地昭示中國堅持和平發展道路,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互利共贏的對外開放戰略。第二,打主動仗,下先手棋,推出了一系列促進和平、發展和合作的具體倡議,展現中國維護世界和平、推動共同發展的態度和立場。第三,大力開展經濟外交,推動經貿合作,取得眾多實質成果。
中國是世界上具有廣泛影響的大國,大國外交涉及方方面面,需要著眼于大局與全局,籌劃總體戰略布局。中國2013年的外交活動,都是圍繞這一構思鋪開的。毫無疑問,精彩開局已為我國外交開創嶄新局面,對完善外交總體戰略布局具有奠基性深遠意義。
中國發展的成功舉世矚目,這也使我國與世界的關系發生著深刻變化。世界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對我國寄托更多期盼,希望中國在世界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經濟上進行更有實效合作。與之同時,有些國家特別是一些發達國家對中國的疑慮增大,對中國強大起來的對外取向捉摸不定,充滿懷疑,不斷散布種種“中國威脅論”。另外,我國的發展利益外溢,與各國關系更加關聯,國內一些人的不妥言行也引起外界的誤解和誤判。面對世情、國情的深刻變化,我國新一代領導人以寬廣的全球視野、穩健的進取意識和積極的開創精神,不斷采取新舉措,推出新理念,展示新風貌,在堅持傳統外交大政方針同時,與時共進,開創外交的新思想和新道路,昭示中國作為新興大國的外交特色,樹立負責任大國的光輝的形象。
習主席在外事活動中,處處展現出自信、豁達、睿智和真情特點,以其親切踏實的風范,寬闊大度的胸襟,勇于創新的思維,贏得普遍的贊揚。
第一,站在戰略的高度,倡導“命運共同體”理念,把中國夢與世界夢以及各國人民的夢想有機聯系在一起,倡揚我國關于各國共同發展和共同繁榮的主張,有力駁斥了歪曲中國的“國強必霸”謬論。
第二,既高瞻遠矚,又實事求是,提出構建新型大國關系、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海上絲綢之路”、打造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等一些列新倡議,鮮明而具體地推進我國合作共贏的戰略觀念。
第三,提出廣交朋友、廣結善緣和增強國家親和力的思想,強調“關系親不親,關鍵在民心”,做好人脈工作。訪問非洲時,提出“真、實、親、誠”四字方針。在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講話中,又提出“親、誠、惠、容”的理念,充分顯示出博大和自信的胸懷。
第四,發展我國同各國互惠互利、同舟共濟的傳統,大力弘揚新型“義利觀”。主張對發展中國家交往中應義利并舉、義重于利,在利益上要有予有取,有時要多予少取,甚至只予不取,把我國發展戰略與周邊和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對接起來,為正確處理南北關系和南南關系,深化國家之間互信合作樹立了典范。
第五,推動國際社會共同應對各種安全挑戰,為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倡導安全新理念。習主席提出,“國際社會應該倡導集體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的理念,使我們的地球村成為共謀發展的大舞臺,而不是相互角力的競技場,更不能為一方之私把一個地區乃至世界搞亂”。他與美國奧巴馬總統達成構建新型大國關系的共識,把不沖突、不對抗列為核心內涵之一,表示愿與美國攜手合作,成為世界穩定的壓艙石、世界和平的推進器。
所有這些,都極大豐富了中國外交內涵,為探索發展中國特色新型大國外交之路奠定堅實基礎。
習主席外交活動始終圍繞一個核心,就是為實現民族振興中國夢爭取有利的外部條件。中國外交為維護主權、安全和發展服務,服從于實現“兩個一百年”戰略目標。
外交講大局、全局,外交離不開國內,要妥善處理國內國外兩個大局。這不僅在思想認識上,而且要落實到具體規劃上。習主席外交活動都是立足于大局、全局,著眼于國內國外兩個大局。他不辭辛勞,廣泛做大國、周邊、發展中國家的工作,在各種多邊外交場合闡明中國的發展目標、道路和立場,主動提建議、出主張,發揮中國的參與、決策和話語作用,引領這些多邊機制朝正確方向發展,樹立了我國的新形象,有效地改善了我國周邊環境和國際環境。
在涉及中國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問題上,習主席明確表示,中國堅持和平發展道路,但也絕不會吞下損害我國利益的苦果。在釣魚島、南海等問題上,我國堅持通過對話談判妥善處理有關爭端,但同時也堅決維護我國領土主權與海洋權益。
中國有14個鄰國,另有6國隔海相鄰,周邊環境相當復雜。無論陸地還是海洋,中國都是一個大國,陸疆海域安全都需維護。作為一個世界大國,中國加強安全保衛力量建設,完全是正常的和必要的,也是維護和發展良好周邊與國際環境的重要條件。習主席指出,“落后就要挨打,發展才能增強”,強調“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堅持富國和強軍相統一,努力建設鞏固國防和強大軍隊”。外交是國家綜合力量的體現,又為國家發展服務。一年來的實踐充分顯示出,新一代領導人具有嫻熟把握國際局勢變化的能力,妥善處理國外國內兩個大局的智慧。
(作者為中國公共外交協會副會長、亞太安全合作理事會中國委員會會長、前駐英大使)
責編/張瀟爽 美編/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