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梅 汪微微
(作者分別為湖北工業大學經濟與政法學院教授,湖北工業大學經濟與政法學院碩士研究生)
實際生活中,近幾屆全國人大代表中,政府官員的比例卻高達32%左右,這種比例上的不協調,形成事實上的“人大代表官員密集型”,帶來的弊端之一就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行政化。所謂行政化,指非行政組織表現出與行政組織基本相同的屬性,按照行政組織的組織結構與運作模式、評價體系來建構、運行。
官員作為政治精英具備其他代表沒有的地位優勢與經驗優勢,很容易把官僚班子的那一套搬進人大,使得平等議事的人民代表大會變成上下級的匯報,造成人民代表大會行政化,人民主權旁落。政府官員既是政府官員又是人大代表,人大的代表性不夠使得“國家立法部門化、部門立法利益化、部門利益合法化”。密爾就清晰指出代議制的一大危險在于“有受到和社會普遍福利不同的利益影響的危險”①;“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使得人大監督的力度欠缺,難以對政府形成有效約束;在任免權與重大事物的決策權上,往往由政府官員決定,導致人民代表大會成了形式上的“橡皮圖章”。
人大代表的低素質化。我國人大代表的各階層普及與兼職化,是導致人大代表整體素質降低的直接原因。據專業人士統計,近幾屆全國人大代表構成,基層工農代表比例約占18%,此外還有娛樂界代表,80后、90后代表則是2012年人大代表的又一特色。一個值得商榷的問題是80后、90后諸如陳若琳、鐵飛燕和基層人員如農民工,還有娛樂界人士、體育界人士如劉翔沒經過專業的知識培訓,從政經驗不豐富的他們議政能力充分嗎?生活中能履行好代表的職責嗎?他們議政經驗與官員議政經驗對等嗎?一些“勞動密集型”人大代表通常的情況是無法準確定位自己的職責,無法通過融入群眾獲得有效議題,形成事實上的名譽代表。
密爾在代議制政府中指出:“議會中普通無知無能,或者說高級智力條件不充分,這是平民政府最容易有的弊端”,加之我國人大代表的兼職身份,工作繁忙,人大會期太短,議題都是兩會前提前一個月發給代表,在如此短的時間集中轟炸并未經過深思熟慮,甚至出現代寫議案的情況,可見其專業知識、工作時間與工作經驗明顯欠缺。要真正在各階層中選賢與能、選出精英,提升代表的素質是一個有待解決的問題。
公民的政治參與缺乏協商與妥協精神。區別于西方社會的低政黨認同與低投票率,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我國社會公民的政治參與在不斷提高。和其他發展中國家一樣,我國轉型期間的高政治參與度與低社會組織化和政治制度化水平,極易“衍生”政治動蕩。“美國政治學家亨廷頓將政治轉型國家的社會形態稱為‘普力奪’社會,在這種泛政治化的社會中,各種社會力量直接參與政治,最典型的是軍人干政和教權主義”②“威權政權倒臺—民選政府治理失靈—軍人干政”這種“教科書式”的政治發展路徑不斷在全球發展中國家上演。
民主依賴于自由、平等而廣泛的協商,以達到多元化利益之間的協調,交易、合作從這個意義上說充分的民主意味著政治妥協。“現代保守主義之父”埃德蒙·柏克曾說:“所有的政府、人類所有的利益與福樂、所有的美德、以及所有的謹慎行為都必須建立在妥協互讓的基礎上”③戰爭在非必要的時候只是一種無謂的消耗,而妥協與和解應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步驟。如何維護社會穩定,讓廣大人民繼續分享民主紅利,避免“民主陷阱”,培育公民健全的政治品格是一個值得探究的重要問題。
關于網絡民主的定義,從網絡技術特點層面上看,美國學者斯勞卡把網絡民主定義為 :“以網絡為媒介的民主,或者是在網絡中滲入民主的成份。”④美國學者克里夫則把網絡民主看作政治互動,是“利用因特網加強民主過程,為個人或社群提供與政府互動的機會,并為政府提供從社群中尋找輸入的機會”。⑤從民主類型上考慮,哈根認為網絡民主是一種參與式民主,而代議制民主則是一種間接民主⑥。
近年,隨著城鎮化水平的不斷提高,水資源短缺、河流污染、資源性缺水和水質性缺水已經成為限制臨沂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瓶頸。臨沂市依托其河網密布、水系發達的優勢,對城區河道進行統一規劃,層層攔蓄,梯級開發,形成上下連接、左右貫通、縱橫交錯、互為補充的大水網,實現了“靜態水網、動態水體、環境優美、自然生態、以水為魂、人水和諧”的大水城建設目標,有力地促進了臨沂市的水系生態建設。
網絡民主是我國民主發展的新興力量,是代議制民主的有益補充。民主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廣泛而平等的參與,傳統代議制體系下由于參與渠道、經濟能力、文化教育水平等多種因素的限制,民主往往是少數人的民主,網絡民主的興起徹底打破了這一局面。
作為中國政治民主建設的新通道,網絡民主尤其體現在一些社會熱點事件方面。從早前的“華南虎”事件、中山公務員改分事件到新近的“李天一案”、“表哥”楊達才事件,網絡監督的波濤一浪高過一浪。據相關調查數據顯示,87.9%的網民非常關注網絡監督。當遇到社會不良現象時,99.3%的網民會選擇網絡曝光。
網絡反腐事件則熱度持續上升,網民通過網絡舉報、人肉搜索等方式揪出了一大批貪官,網聲激蕩,在億萬網民密切關注下經舉報的事件總能得到最快處置。雖然在有些事件中也存在網絡信息失真的問題,存在刻意夸大,隨意侵犯隱私等問題,但經過曝光和紀委調查,總能查出一些問題。“經不起網絡監督的官員不是好官”。周久耕案后,時任南京市委書記的朱善璐總結得非常到位:“干部要經得起網絡監督,經得起群眾的評說。網絡舉報未必屬實,但官員確有問題,這樣的結果對反擊網絡舉報毫無力量,暴露的只是官員的‘經不起監督’”。網絡監督是民主進程中奮起的一匹黑馬,駕著民主的大馬車奔向更深、更遠。
不僅如此,網絡在地震、洪災、臺風等大型自然災害上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災害無情、網絡有愛”,網民網絡祈福、網上捐款、網絡組織志愿者,通過網絡,億萬網民的愛心表達的淋漓盡致。
網絡民主打破了代議制民主下的單一信息傳遞渠道、打破了精英政治下的公民政治冷漠、打破了政府行為監管乏力的狀態,描繪了當今時代代議制民主的新藍圖。
黨和國家領導人高度重視發展網絡民主。我們的黨是一個開拓創新具有前瞻性的黨。黨和國家領導人已經敏銳意識到網絡在表達人民訴求,維護公民主權、輿論監督等方面的突出作用。新的時期,越來越多各級黨政機關人員化身為“網民”,與網友公開交流或者“微服私訪”,通過網絡問政于民、議政于民、理政于民,表達他們對網絡民主推動中國政治民主建設的高度重視。
自2009年開始,每次兩會前夕,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就會坐在電腦前面,通過中新網、新華網與4億多網民進行長達2個多小時的交流,網匯民心,網聚民智。直面“反腐”、“就業”“菜籃子”、“房價”等尖銳話題,回答提問時不打“官腔”,愿意“掏心窩子”。溫家寶說,他是帶著真心、真情、真誠來的,他的“三真”溫暖了億萬網民與全國人民的心,網上好評如潮,創網絡民主之新風。2011年2月27日的訪談最后,面對網友的不舍與邀請,溫家寶也動情答復會珍惜這樣的機會,并與網友“勾指相約”,表達了由網絡牽線,國務院總理與網民心連心的決心。
地方領導也對網絡問政給予了高度重視,2006年以來,累計已有51位書記省長、1200多位市/縣“一把手”通過人民網《地方領導留言板》欄目對網友留言做出公開回復,全國19個省區市出臺文件或規定,形成網友留言辦理的固定工作機制。2012年6月至今,各地黨委、政府及領導同志通過該欄目繼續取得了一系列矚目成績,一年內幫助各地老百姓解決的問題總量突破6萬條,同比增長30%。與此同時,目前已有超過2萬個經過認證的黨政機構和黨政干部在人民微博開通微博賬號,這些政務微博以“執政為民”為理念,在政府信息公開、傾聽民意、維護公民主權等方面卓有成效。
網絡民主為代議制民主帶來了新氣象,推動了代議制民主的創新。
網絡促進了人大代表們身心的“蛻變”。一方面,網絡有利于打造人民的“貼心”代表。傳統代議制體系下,我國除了基層代表由人民選舉外,其他的都是間接選舉。在這種多重委托—代理關系當中,代表們與群眾利益越來越脫節。網絡民主的平等性、開放性、互動性打通了信息傳遞脈絡,代表們可以通過網絡與人民面對面交流,聽取民生,收集民智。微時代,代表們平時可以上網與網民聊民生、話發展,而每到兩會期間就開始集體“潛水”刷微博,進行“網絡問政”,邀請網民“灌水”、“拍磚”。2013年全國人大代表、南昌市長陳俊卿稱,“車子在路上被堵了,就會搜下周邊的微博,看看罵聲有多大,作為市長必須了解這些聲音;有突發事件,馬上就會打電話處理”。通過網絡問政可以把脈民意,切準民意,提出代表人民心聲的議案,真正與群眾打成一片,與人民群眾心連心。
另一方面,網絡有利于打造“知識密集型”代表。針對傳統代議制人大代表兼職化與等額選舉的弊端,網絡的網狀結構為代表們提供了一個多維網絡交流平臺,通過網絡QQ群、微博、手機微信隨時隨地學習相關知識,通過網絡會議、電子郵件、網上熱線在網絡虛擬社區交流履職經驗,便捷、省時又省心。中國人大網(www.npc.gov.cn)在“代表工作”欄目專設了“代表培訓”一欄,詳細記錄了每期培訓的內容。這些活動提高了“代表”政治參與能力、改變了“代表”知識結構與思維觀念,促進了“代表”從“勞動密集型”向“知識密集型”轉變。
網絡民主有利于監督政府,防止腐敗,創新了行政方式。一方面,監督政府官員,防止權力的濫用。政府官員兼任人大代表,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的制度短時間難以修正,但通過網絡對政府行為進行監督卻卓有成效。網絡借助其信息傳播的快捷性、全面性撬開了反腐難題的冰山一角,對政府中的其他貪污腐敗官員起到敲山震虎的警醒作用,可以說“網絡已經成為腐敗事件的顯微鏡和追蹤器”。據光明綜合網報道,“據媒體統計,2012年歲末,多起因網絡被舉報的官員紛紛落馬。十八大以來,至少15位官員密集被紀檢部門公開停職并調查,涉及重慶、廣東、四川、山西、山東、新疆等省市自治區。5.38億網民、10億多手機用戶、超過3億微博用戶組成的龐大網絡平臺掀起了一場網絡反腐的巨大風暴,儼然成為當下中國社會一道新景觀”。
另一方面,網上議政勢頭強勁,為社會發展建言獻策,推動了政府工作。網絡興起以來,政府官員從“防火、防盜、防記者、防網民”到“觸網”再到現今的天天“上網”說明關注網絡輿情,網絡議政已成為政府生活的一部分。以新華網發展論壇和人民網強國論壇為例,關注“三農”、“教育”、“醫療”、“計劃生育”、“戶籍改革”的帖子不計其數,而且大多數發帖者分析時事理性、客觀、務實。網絡問政的形式也不拘一格,2008年中共貴陽市委在全國率先推行“公推公選”區縣黨委書記,通過網絡直播向社會發布,隨后各地競相效仿。這說明網絡民主具有較強的靈活性與多樣性,對于打破政治常規、改善政治生態有著積極作用。
網絡推動溝通,有助于培養公民妥協、包容精神。2013年8月埃及的政治動蕩足以說明“民主是一個系統工程,選舉只是程序層面的民主。民主的要義不僅是‘一人一票’,更是以包容和妥協精神為內核的文化”。依托政府的保護,公民可以在網絡上平等、自由、理性、成熟、負責地發表意見,找到表達利益與實現話語權的出口。多元化的利益在網上碰撞、沖突,不同的價值觀念在網上自由交流、反思、理性批判。政府決策就可以在這些多元利益與多元價值之間兼顧、協調、妥協,達到多元利益的平衡、多元價值觀念的相互認同。
一方面,多元利益通過網絡參與政治、影響政治的常態化,對于緩和社會矛盾、達成社會和解與共識、形成新的權力分配關系、維持政府合法性有著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以網絡為載體的新媒介為人們提供了多元價值交流的新土壤。現代信息高度發達的時代,政府鼓勵公民運用自己的話語權,通過為社會發展建言獻策,再不是為一首詩詞、童謠就大興“文字獄”的年代。廣大的網民以天下興亡為己任、秉理性成熟的心態商談國事,有利于培育公共精神,形成理解包容、妥協協同、自由秩序為特征的健全的公民品格。
用網絡民主優勢推動代議制民主創新是民主發展的有效途徑、事物的發展都具備兩面性,網絡民主也有它自身的副作用。比如網上問政與網上議政的形式化,人大代表信息資料不完全,網民無法通過網絡與代表便捷溝通;政府部門對網民的不應答,網民政治效能感降低。網上反腐僅限于情色事件,方式多樣化與秩序欠缺;網民主體缺失、網絡議事的心理不成熟、非理性,網絡“人肉搜索”、“網絡暴民”、“網絡憤青”、網絡信息失真的現象隨處可見。因此,嚴打網絡水軍,嚴查網絡推手公司,斬斷謠言傳播利益鏈,凈化網絡環境,促進網絡民主的秩序化、法制化是我們亟待解決的新難題。
【注釋】
①[英]約翰·密爾:《代議制政府》,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
②丁隆:“發展中國家應警惕‘民主陷阱’”,《人民日報》,2013年08月20日。
③[英]埃德蒙·柏克:《自由與傳統》,北京:商務印書館,22001年,第303~304頁。
④[美]馬克·斯勞卡:《大沖擊—賽博空間和高科技對現實的威脅》,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71頁。
⑤F.C.Arterton.Teledemocracy: Can Technology Protect Democacy?.London: Sage Publication, 1987.
⑥Martin.Hagen: A Typology of Electronic Democracy,http://www.uni-giessen.de/fb03/vinci/labore/netz/textnetz.htm.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