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和修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黨范圍內開展了廣泛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這次教育實踐活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題,凸顯了切實改善黨群關系重要性,成為我黨解決黨群關系問題所進行的一項長期性工作。為使這一工作取得長期實效,中央強調必須把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制度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在活動中逐步建立常態化、長效型的制度,以解決黨內長期存在的“四風”問題,使黨群關系得到切實改善,而且“制度一經形成,就要嚴格遵守,執行制度沒有例外”。針對當前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發現的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措施、經驗,我們必須把這些階段性成果進行總結,使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能夠長期有效地進行下去,并在此基礎上及時建立教育實踐活動的長效機制,真正使這一活動融入到黨員干部的日常工作和現實生活中,以此作為黨員干部教育必須堅持的特定形式,并形成制度,切實使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
事實上,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通過一段時間的集中進行,在確定的活動目標和各級黨委的推動下,充分運用多種形式和載體,這必然會帶來一些短期的、較為明顯的效果。然而,要通過教育實踐活動解決存在的深層次問題,并使其效果能夠長期體現,就必須完善長效機制,建立具體的體制機制。在實踐中,可以將一些教育實踐活動的成功做法、實踐經驗確立為固定模式,并使之系統化、制度化、規范化,通過制度的形式確定下來,在長期堅持中不斷加以完善,努力形成人人崇尚制度、維護制度、落實制度的良好風尚。以嚴格的管理和檢查促成良好的作風,以群眾滿意為最高標準檢驗制度的成效,以制度的良好成效筑牢黨執政的根基,使群眾路線教育活動成為經常之舉。
因此,根據教育認識心理“教育—認同—接受—反饋”等幾個環節要求,筆者認為,當前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必須加強以下幾方面的機制建設,保證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長期有效進行。
為保證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長期有效進行,就必須推動教育實踐活動經常化。為此,必須通過多種方式強化監督檢查,建立健全監督約束機制,使黨的群眾路線教育活動經常化,真正讓黨員干部在工作中走近群眾,從思想深處認識尊重群眾的重要性,從而在感情上更加貼近群眾,實際工作中更充分發揮群眾作用。具體來看,應重視以下兩方面工作:
建立群眾路線經常化的教育引導機制。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必須把黨的群眾路線作為理論學習的最主要內容,通過集中教育、集體學習和分散自學研究等方式,積極開展黨員談心、黨員思想匯報等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使廣大黨員干部對黨的群眾路線有深刻的理解,奠定堅實的群眾路線理論基礎,并結合黨的各項路線方針政策,牢固樹立緊密聯系群眾的理念,確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在工作中切實踐行群眾觀。在深入理論學習的同時,還必須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黨員干部的實際工作中,可以有計劃有針對性地組織黨員干部到基層一線,到群眾反映激烈的急難險重崗位經受磨練,感受廣大人民群眾偉大力量,提高應對復雜局面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強黨員干部群眾觀。在黨群工作的實際中,各級黨組織應大力開動腦筋,從工作實際中創新聯系群眾的路徑,開展形式多樣的群眾路線主題教育活動,例如可以開展“信仰信念信心”教育,以及“為民服務”、“廉潔自律”等主題活動。通過這些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實現黨員干部整體素質的有效提升,激發他們踐行群眾路線的積極性和自覺性,樹立黨員干部在群眾中的良好形象。
總之,各級黨組織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必須使黨員干部的群眾觀教育經常化,讓群眾理念真正融入工作常態。必須堅持以“八項規定”為平臺,不斷深化教育內容,加強黨員干部整體素質教育,大力提高黨員干部的群眾意識。同時,各級黨組織還應注重黨員干部貫徹執行群眾路線的實際效果,不定期地了解黨員干部在實際工作中的群眾路線執行情況,使群眾路線在黨員干部工作中見成效,出成果,讓“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成為每一個黨員干部工作的座右銘,時刻牢記人民群眾“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答應不答應”這一群眾工作根本標準,并把這一標準深入到黨員干部的頭腦中,全面提升黨員干部自覺踐行群眾路線的意識,全面發揮黨員干部在服務群眾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積極貢獻。
建立群眾路線教育監督約束機制。有效的監督和約束,是保證黨員干部群眾路線教育落到實處的必然選擇,是廣大黨員干部密切聯系群眾的重要措施。因此,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就必須建立一種行之有效、有較強約束力的監督約束機制,可以通過定期組織個人述學、領導評學、組織考學,通過“月督導、季評比、年考核”等方式,強化教育實踐活動監督約束機制,確保對群眾路線教育的經常化。在加強教育活動監督約束的同時,還必須使教育過程和教育效果納入群眾監督約束之下,可考慮建立和完善群眾各項群眾參與機制,讓群眾可通過多渠道對這一活動參與評價,使黨的群眾路線教育活動接受群眾的監督和檢驗,使群眾路線教育實效在發揮好黨內監督、法律監督、輿論監督的同時,強化群眾監督,并切實把群眾監督落到實處,不斷提高黨員干部密切聯系群眾的積極性、自覺性。
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在學習方式方法上必須注重不斷創新,在充分發揮領導干部帶頭示范作用的同時,以多種形式引導廣大黨員身體力行,加強群眾路線教育活動。在學習教育讀本、集中教育培訓和定期學習等理論學習形式的基礎上,還應把教育活動延伸到群眾工作的實踐中,實現群眾路線教育與群眾工作相結合,建立健全教育滲透機制,以調動黨員參加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教育實效,使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真正做到“潤物細無聲”,使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群眾觀真正滲透深入到每個黨員的內心,并外化為實際行動。
教育活動與群眾調研相結合。黨員干部必須加強群眾調研工作,完善和落實調研機制,使群眾路線教育活動與群眾調研相結合。群眾調研應認真落實“一線工作法”,重點深入困難和矛盾集中的地方進行,緊緊抓住一些重大決策、重要工作、重點項目落實情況開展群眾調研,突出群眾調研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在調研進程中,杜絕提前通知、層層陪同、擾官擾民等現象,嚴守工作紀律,大力改進調研工作方式方法,采取群眾座談、干部談心等方式,通過解剖典型進行廣泛的商量討論,有效解決群眾現實困難,化解群眾矛盾,改善黨群關系,踐行群眾路線,提高教育實踐活動實效。
教育活動與日常群眾工作相結合。各級黨組織要把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群眾路線教育貫徹到日常群眾工作中,在群眾中進行勞動體驗、現場交流,了解群眾現實需要。關鍵是要將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與實際工作相結合,寓教育實踐活動于本職工作中。在日常工作中,注重轉作風,體水平,強能力,體現為民服務的理念,建立務實的工作作風,樹立清廉的思想道德。把群眾工作會場設到生產第一線,以群眾為會場主人,大力改進會風和文風,倡導開短會、講真話、講管用的話,并在群眾現場交流經驗、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同時,強化對黨員干部開展群眾工作的考核,在廣泛的民意調查基礎上,考核黨員干部群眾工作實績,堅持以實績定優劣、以實績作評價,把黨員干部日常群眾工作實績作為評先評優和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據。
教育活動與黨員干部廉政教育相結合。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題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還必須完善和落實廉政教育機制。在教育活動中,必須全面推進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杜絕侵害群眾合法權益問題的出現,黨員干部嚴格遵守廉潔從政有關規定,嚴格執行有關工作和生活待遇的規定,真正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同時,群眾路線教育應與黨員干部廉政教育相結合,要通過組織專訪、開辟專欄,開展一些貼近基層生活的廉政文化活動,強勢營造“廉榮腐恥”的濃厚氛圍,把黨的群眾路線滲透到廉政教育中,及時對黨員干部加強廉政法律法規的教育,提高黨員干部廉潔自律意識,把他們的思想統一到為人民服務上來。
把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作為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績效考核的重要內容,建立健全評估問效機制,這是群眾路線教育機制建設的重要環節。在考核黨員干部德能勤績時,應加大群眾認可度的權重,黨員干部的群眾工作能力和群眾工作狀況也必須納入考核內容,并把它們作為考核等級的重要依據。在提拔使用干部時,應讓廣大群眾參與,注重干部的群眾評價,真正使那些全心全意為群眾服務、群眾工作做得好、深受群眾歡迎的干部得到重用,形成全新的選人用人標準,實現干部選用體制改革的深化。
完善黨員干部考核體系,加大群眾工作權重。在黨員干部考核上,必須建立科學的聯系群眾考評機制,使群眾工作成為黨員干部考核的重要內容,把群眾工作能力作為黨員干部提拔使用的前提條件,并隨時接受群眾的檢驗,真正使群眾的認可成為黨員干部發展前途的條件,以使群眾路線真正落到實處。我們知道,群眾路線的出發點和歸宿就是實現和維護群眾的合法利益,最根本的要求就是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因此,黨員干部在工作中是否貫徹群眾路線,是否始終以實現群眾的利益作為工作的動力,群眾心中自有一桿秤,他們最有說話權,最有評判資格。這就要求我們各級黨組織必須改變過去群眾工作的自體評價體系,真正讓群眾參與到黨員干部的考核中來,從群眾的角度來確定黨員干部的德能勤績狀況,保證評價結果的全面性和客觀性,真正使群眾工作能力強、群眾工作狀況好的干部提拔到領導崗位上來。這樣,有利于在全黨樹立起人事制度的新導向,使群眾路線深入黨員干部內心深處,增強他們踐行群眾觀的自覺性。
建立干部評估機制,提高選人用人群眾性。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完善干部考核評價機制,促進領導干部樹立正確政績觀。”這就要求必須實現黨員干部政績觀轉變,使群眾工作成為黨員干部政績評價的重要依據,使群眾工作的直接效果成為衡量黨員干部能力的重要內容,為領導干部自覺“為民”提供重要保證。同時,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在發展中為了誰、依靠誰、造福誰,這就能有效檢驗黨員干部在推動發展中是否貫徹群眾路線,發展成果為人民群眾所享受的狀況,也成為檢驗黨員干部群眾工作實效的重要標準。因此,建立黨員干部評估機制,注重群眾工作實效,使真正群眾工作實效成為黨員干部政績的直接反映,才能保證在干部選拔上注重群眾工作從理論向實踐的跨越,才能促進黨員干部自覺堅持黨的群眾路線,不斷提高群眾工作能力,有力實現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
群眾路線教育的目的是使黨員干部更好地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問題,切實維護群眾利益。因此,不斷完善群眾工作制度,使群眾訴求回應規范化,積極主動回應、處理群眾各類訴求,暢通群眾利益訴求渠道,建立健全反饋機制,及時檢驗這一教育實踐活動的成效,是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取得實效的重要途徑。
建立和完善群眾利益表達機制。多渠道的群眾利益表達機制是當前教育實踐活動長效化的關鍵。有效貫徹和落實黨的群眾路線,就必須最大限度地讓社會各階層和各個群體能夠通暢地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讓他們能夠有地方表達,有機會表達,使群眾的利益訴求在科學有效的機制內充分涌流,這是保持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實效的重要途徑。事實上,在現階段,利益問題越來越成為影響黨群關系的重大問題,特別是現實生活中的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社會出現諸多不夠公平的現象,嚴重影響了黨群關系。
因此,積極改善黨群關系,有效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的利益問題,使廣大人民群眾最大程度地共享改革開放發展成果,化解民怨,就必須廣開言路,傾聽群眾呼聲,切實保障人民群眾享有充分的知情權、發言權和監督權,逐步建立群眾利益表達、保障機制。這就要求各級黨組織在制定政策時應充分尊重民意,多渠道了解民眾對該政策的要求,大力征集群眾反映的意見,確保政策制定后能符合群眾的需求,真正使政策能造福于民,增強群眾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和支持,徹底改善當前黨群關系狀況。只有這樣,才能更好、更充分地體現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成效。
建立和完善干群溝通機制。溝通是化解社會矛盾的重要手段,也是社會和諧的重要基礎。當前,我國改革發展已進入關鍵時期,既保持著巨大活力,也存在這樣那樣的矛盾和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在群眾工作中必須重視并善于溝通。健全的干群溝通機制,能夠為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經常密切聯系群眾、開展群眾工作提供規范化的要求和制度化的保證,有助于增強群眾工作的自覺性,減少盲目性,不斷提高群眾工作的本領。
因此,建立和完善干群溝通機制,實現干群雙方溝通的有效互動,使各級領導干部廣泛傾聽群眾的意見和建議,積極主動與群眾協商與交流,這是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又一重要途徑。通過這一途徑,在處理問題時,干群之間能夠增進相互理解和信任,對存在的問題更容易達成共識。這樣,各級領導干部在切實維護群眾利益的基礎上,能夠有效地協調和化解各種矛盾,幫助群眾更好地實現自己的利益,從源頭上減少群體性事件的發生。隨著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深入開展,新時期干群之間的良性互動溝通機制一定會更加完善,黨群之間的血肉關系也一定會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發展,必將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譜寫新的篇章。
總之,通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機制建設,構建積極有效的監督約束機制、滲透機制、評估問效機制、反饋機制建設,必能大力推進這一實踐活動的長期進行,使群眾路線教育常態化。這有利于推動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順利開展,加強黨的群眾工作的實效,使黨群關系得到切實改善,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堅實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