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李平,家住河南省臺前縣清水河鄉鐵廟村。我是中南林業大學的大四學生。上大學前,對慈善有著朦朧的淺識,只知道慈善就是心懷慈悲善良,多做善事。四年被慈善救助的大學生活,使我真正明白和懂得了什么是慈善。慈善的意識、慈善的作為、慈善的后果、慈善的作用。使慈善在我心中扎下了根,將會開花、結果。
我的家鄉臺前縣偏僻、經濟欠發達,至今仍是國家級重點扶貧開發縣。我家的村莊坐落在黃河灘區,更是貧窮落后。我父母都是糧食系統下崗工人,至今沒有工資,靠父親蹬電動三輪車掙錢糊口。雖然回到家鄉有著親切的故鄉情,但父母親下崗單位遠在外地,在臺前也無法重新就業和解決生活之困。2010年,我奮發圖強,終于如愿以償,考入了中南林業大學。接到通知書的瞬間,我高興得熱淚盈眶。然而,父母在高興之余,更多的是憂愁,巨額學費和生活費用從哪里來?父親換來的錢連糊口都不寬綽,入學的錢去哪里弄?父母愁得夜夜難眠。有好心人告訴父親,咱縣有個慈善總會,專門救助困難大學生。在好心人的勸導下,父親找到了縣慈善總會。
第一年,由我家鐵廟村報請清河鄉慈善分會,把我的材料報到了縣慈善總會。縣慈善總會很快就派人調查核實——家無寸地間房,在縣城租住一間小房,父親靠蹬三輪為生。一切情況,縣慈善總會了如指掌。當得到了縣慈善總會發放的救助金3000元,一家人的心才落了地。我如愿步入了高等學府的大門。很快一年過去了,第二年開學在即,學費和生活費仍無著落,按照規定,一般情況不連續救助,在我貧困的家鄉入學新生太多,首先應讓他們入學。這下子我們全家又一次陷入困境。正在為難之時,縣慈善總會的孟昭旭爺爺給我打來電話,他個人救助我讓我繼續學習,雖然有些不好意思,但困境只好讓我接收救助。這一年的學習和生活又有了著落,我也隨之加深了對慈善的認識和理解,更加感到了祖國、社會、愛心人士的愛心溫暖,感恩之心也漸濃、漸長。到了第三年,我們這個家庭仍無法擺脫困境,父母也屬不易,但要改變困境并非易事,我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機會打工掙錢,怎么也不好再張口去求得捐助。然而,要解決一年的學費和生活費,只靠打工發揮的作用微不足道。第三年的困境仍然無法擺脫。這次縣慈善總會了解到我屬縣直糧食部門下崗工人子女,是應當歸縣直管理的救助對象,在縣慈善總會的關心、支持下,縣糧食部門又為我申請了大學生救助,這次我又如愿以償得到了縣慈善總會《風驕之光大學生救助工程》的資助。今年大四了,快畢業了,我下定決心,以優異的學習成績完成學業,趕緊就業。一來解除我那已年紀不小、為我受苦受罪的二老雙親,二是要報答臺前家鄉領導、愛心人士,尤其是縣慈善總會一班老人們的恩情。懷著一顆忐忑的心,一面實習、一面打工,面對現實、完成學業,報答鄉親。可到頭來,上學的困境仍纏繞著我。今年是我萬萬沒有想到的,縣慈善總會、城關鎮委、鎮政府繼續關注著我、關心著我。今年我縣最大的流通企業——百姓購物廣場董事長姜來達叔叔捐款5萬元,冠名救助貧困大學生,老天再次偏愛著我,我被薦受助。最后一年的學習將會在好心人的救助下,讓我順利完成學業,走向社會。我的心在震撼、在流淚、在感動。四年啊,我永遠忘不了的四年大學學習和生活,可都是故鄉的父老鄉親、領導、愛心人士、慈善總會一班爺爺、叔叔、大爺,是他們關心我、支持我,幫助我渡過了難關,順利完成了大學學業。沒有他們,就不會有我的今天,就不會使我完成學習任務。我無法用語言來表達我內心的感謝和感激。
寫到這里,我更要再說幾句今年臺前縣慈善總會《風驕之光大學生救助工程》發放儀式。8月25日一早,在縣職業高中會議室,坐滿了被救助的大學生和部分學生家長,會議室座無虛席。縣委書記常奇民伯伯親自參加,縣委副書記方叔叔,還有慈善總會會長林英潮爺爺,以及冠名救助我的姜來達董事長均已到場,那場面、那講話、那真摯、那愛心、那氛圍,使我們200多位學子眼里充滿著熱淚。林爺爺的講話、常伯伯的指示使我深受教育和鼓舞。姜董事長的握手、鼓勵使我永世不忘,還有那封熱情洋溢的感人肺腑的《致貧困大學生的一封信》,將永遠激勵我們做人做事,將永遠使我在今后的征途中遵循和作為。我還要說,到目前我才知道,我縣慈善總會會長林英潮爺爺,原是縣退下來的政協主席,他本應享度晚年,但卻為全縣貧困群眾奉獻、操勞、奔波。還剛剛動過頭部手術,沒有他,我就不會完成學業,我就不會成為即將為祖國、為人民服務的合格人才。他是我心中永遠的楷模。還有孟昭旭爺爺,他已是七十歲的老人了,為了全縣貧困群眾,默默奉獻,像蠟燭一樣燃燒自己,照亮別人。我才知道,他救助我的幾千元,是他積攢的個人工資和他的稿酬、獎金。這位孟爺爺是我們永不會忘的恩人,他還幫助我家解決了低保,不愧為名副其實的好人。我還了解到他是我縣德高望重、享有崇高威望的老干部。他十幾年如一日為群眾辦好事、善事、實事,他被評為“濮陽市道德模范”、“學雷鋒標兵”、河南省“十大孝老之星”、“2013年度河南省好人上榜人物”。他是我心中的楷模,學習的榜樣。
四年大學即將結束,原本只想著快就業、快報恩,現在我想我必須橫下一條心——考研,用最好的成績來報答家鄉父老,用真正的學識和本領為家鄉服務。四年大學生活,我最大的收獲莫過于通過四年大學慈善救助,它使我懂得了慈善,讓我學會了做慈善人,在我心中永遠扎下了慈善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