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梅
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全省教育改革發展不斷取得新成果,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不斷得到滿足,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的能力顯著增強。省政協對教育工作歷來高度重視、大力支持,每年“兩會”都有幾十份關于教育的提案,對關乎我省教育改革發展的重大問題提出寶貴意見建議,有力推動了全省教育事業健康發展。
一、關于學前教育
過去十多年間,由于將學前教育列入自收自支的事業單位、企業剝離辦社會等原因,我省學前教育發展緩慢,2009年學前三年毛入園率僅為47.34% ,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成為我省教育中的短板。近幾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學前教育發展,2011年,按照教育部要求,開始實施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大力加強公辦幼兒園建設,到2013年底,全省新建、改擴建公辦幼兒園1598所,全省公辦幼兒園在園兒童比例由2010年的30.71%提高到47.47%,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70.82%,較2010年增加了20.26個百分點,有效緩解了“入園難”問題,我省學前教育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我省做法得到了教育部高度肯定,三年內4次在全國會議上介紹經驗。
學前教育是學校教育和終生教育的奠基階段,對于幼兒身心健康、習慣養成、智力開發具有十分重要意義。一要繼續建設公辦幼兒園。啟動第二期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二要大力扶持公辦性質幼兒園。全省現有企業、部門和軍隊辦的幼兒園200余所。我們正在積極協調相關部門研究出臺扶持政策,建立新的成本分擔機制,保障這部分幼兒園健康發展。三要大力扶持民辦普惠性幼兒園。我們正在研制政府購買服務的相關政策措施,支持民辦幼兒園增強實力和動力,提高辦園質量。四要著力抓好公辦幼兒教師編制落實和人員補充。
二、關于義務教育
我省于2007年完成了“兩基”重大歷史任務(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兩基”工作先進單位。2008年起,全省義務教育工作重點轉移到促進均衡發展上來,省政府啟動實施了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工程。2011年,省政府又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推進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若干意見》,與教育部簽訂了備忘錄,與各地市政府、地市政府與縣區政府簽訂了責任書,確定了到2020年全面實現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目標和時間表、路線圖。截至2013年,全省已建成標準化學校2325所,有5個縣區通過了國家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驗收,義務教育鞏固率99.27%,高于全國平均水平7個百分點。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指出,“要以促進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為目標,統籌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但是目前我省義務教育區域、城鄉、校際間的差距仍然較大。因此今后一個時期,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任務仍然十分繁重。我們的總思路是:堅持普惠性,兜住底,保障每一個孩子都有學上;體現傾斜性,保基本,使每一所學校都要達到基本的辦學條件;促進均衡性,縮差距,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覆蓋面。具體來講,我們將著力抓好七方面工作。一要完善保障機制。將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納入對地市經濟社會發展考核體系和領導干部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強化“督政”力度,把政策和經費落實到位。二要辦好農村教學點。加大傾斜力度,著力改善村小和教學點辦學條件,為那些最基層、教育最落后地方的孩子提供良好教育條件。三要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大力推廣牡丹江學區制、哈市香坊區集團化辦學等改革經驗,促進校際共建和資源共享,切實解決“擇校熱”和“大班額”問題,真正回歸義務教育強制、普惠、公平的本質屬性。四要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機制。今年,全省90%的義務教育學校將完成寬帶接入,60%的義務教育學校班級可應用優質數字教育資源,50%的師生開通網絡學習空間,通過信息化實現均衡化。五要推進師資均衡配置。制訂《推進縣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教師校長交流的意見》,力爭用3至5年時間實現全省縣域內教師、校長交流的制度化、常態化,通過交流實現師資配備的均衡化。六要繼續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擴大省級“特崗計劃”實施范圍和規模,將大學畢業生輸送到農村任教。著力抓好“國培”和“省培”計劃,建立完善農村學校教師補充和提高機制。七要繼續完善農民工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就學“兩為主”政策,即以流入地政府安排為主、以公辦校接納為主,建立留守兒童關愛體系及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體系,確保所有學生享受同等教育機會。
三、關于普通高中教育
近年來,為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普通高中的教育需求,我省大力加強示范性普通高中、達標高中建設,優質教育資源不斷擴大,省、市兩級示范高中體系基本形成,目前,全省普通高中379所,在校生58.94萬人,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94.70%。為更好滿足學生多樣化成長需求,全面提升普通高中教育質量,我們大力推進普通高中多樣化特色化發展,已在兩個試驗區33所高中開展試點工作,努力構建普通高中多樣化、特色化辦學格局。
當前,普通高中面臨的最重要的發展問題是辦學經費緊張。2012年起,國家大幅逐年縮減了“三限生”比例,今年降至10%,2015年將全部取消。這種情況下,學校政策性收費來源將很快被徹底取消,而我省普通高中學費標準在全國排在倒3名之內,加之我省冬季取暖期長、費用高,特別是個別地市把高中學費作為預算外收入管理,還要扣減一定的比例,使得普通高中辦學經費難以維持正常運轉,不僅制約了事業發展,還派生了補課收費等諸多問題。下一步,我們要按照教育部要求,協調省財政等部門,切實保障普通高中健康發展。
四、關于中等職業教育
我省大力加強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建成各類實習實訓基地近200個,專業實訓基地擁有率70%以上,建成國家級重點中職學校52所、國家級中職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20所,組建了12個省級、6個市級職教集團,加快構建具有龍江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2012年,省政府又與教育部簽訂協議,全面啟動了省部共建國家現代農村職業教育改革試驗區工作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結合我省實際,我們將集中力量抓好4項工作。一要貫通人才培養通道。立足職業教育是類型教育的基本定位,建立和完善中職、高職、應用型本科相銜接和貫通的人才培養通道,著力引導部分普通高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高校轉型發展,系統構建從中職、專科、本科到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體系。二要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繼續推進集團化辦學,深化和緊密校企合作關系,積極支持各類辦學主體舉辦民辦職業教育,增強職業教育發展活力。三要逐步健全與國家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制度相適應的省級制度。加強頂層設計,在落實國家12項制度基礎上,建立完善我省的職業教育制度體系。四要抓好省部共建農村現代職業教育改革試驗區工作。教育部把建設農村現代職業教育改革試驗區項目放到我省,寄予了厚望、提出了要求、也給予了大力支持。規劃設計好職業教育發展藍圖,突破職業教育發展瓶頸。
五、關于高等教育
2008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設高教強省的重大決策,著力建設“五個一批”、實施“五個服務計劃”(“五個一批”,即建設一批高水平大學、一批高水平學科專業、一批高水平創新平臺、一批高水平人文社科基地、一批高水平領軍人才為核心的創新團隊;“五個服務計劃”,即新農村建設服務計劃,緊缺人才培養培訓服務計劃,高層次人才培養培訓服務計劃,校企共建工程研發中心服務計劃和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服務計劃)。2011年作為全國3個省份試點之一,承擔了國家教改項目“高等教育綜合改革”試點,啟動實施了“1161”工程,扎實推進985和211工程院校、10所省屬本科特色高水平大學、6所特色應用型本科院校和10所示范(骨干)高職院校建設。高教強省建設和高教綜合改革取得了階段性成果,高等教育主要指標、全省人力資源開發水平、科技人才有關指數位居全國前列。(一級學科博士點達到96個,一級學科碩士點達到296個,均列全國第11位;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達到30個、授權點82個,列全國第16位;擁有國家一級重點學科14個,列全國第10位;國家級特色專業74個,居全國第11位;國家級精品課程76門,居全國第13位;國家級示范教學中心15個,居全國第7位;國家級雙語教學示范課程9門,居全國第13位;國家級名師27名,位居全國第6位;國家級教學團隊26個,位居全國第11位)。依托哈工大等高校建設的一批高水平創新平臺,幾年來共研發64項,轉化40項、產品二次開發21項,累計為企業創造產值240多億元,為地方產業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世界先進國家的發展經驗表明,高等教育的大發展是一個國家經濟大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我們一定要調動各方面積極因素,實施綜合改革,在改革中破解發展難題,切實提升高等教育質量。一要從體制機制改革著力,推進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切實落實高校辦學自主權,激發學校辦學活力;加快高校章程制定,完善大學治理結構;繼續推進和推廣二級學院改革試點,實現高校管理體制機制改革的新突破。二要繼續加強分類指導。要重點建設3-4所特色高水平大學,力爭在建設期滿后,整體實力達到或接近國內同類院校一流水平;建設2-4所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示范院校,力爭5-10年內,這2-4所本科高校在全國應用技術型高校排名達到前列,帶動同類型高校轉型發展(在這方面我省起步較早,2008年制定高教強省建設規劃時,就著手研究應用型本科高校建設。2009年,省教育廳批準黑龍江工程學院、黑龍江東方學院開展應用型本科院校建設試點。2010年,提出實施“1161”工程,支持6所特色應用型本科高校建設。目前,我省共有6所特色應用型本科高校建設單位和3所培育單位);重點支持3-5所高職院校特色發展,力爭5-10年內,有5所高職院校排名進入國內同類院校前列。三要加強重點學科、專業建設。重點支持兩大類共30個左右優勢特色學科(領域)項目,力爭部分優勢學科在全國保持領先地位,形成一批新興和交叉特色學科;支持15至20個左右優勢和特色專業,確保有5個專業在全國領先地位,有10至15個專業在全國排名進入前3名。四要加快推進高校協同創新中心建設。依托高校資源優勢,聯合科研院所和企業、地方政府,打造3-5個國家級協同創新培育中心、5-10個省級協同創新中心。重點圍繞我省傳統裝備制造業、千億斤糧食產能工程、東北亞區域中俄戰略協作等領域開展協同創新。同時打造高校智庫,培育一批面向區域產業發展需要的特色政策咨詢機構。五要以對俄合作為重點,提升教育國際化水平。目前,我們正在與圣彼得堡大學等高校溝通,已與圣彼得堡大學簽訂了意向性合作辦學協議,通過合作辦學,引進俄羅斯優質教育資源。啟動實施高層次留學人才培養項目,每年支持100名戰略后備人才、100名優秀本科生到國外一流大學開展國際交流。鼓勵高校與境外知名大學、科研機構和企業合作,解決重大關鍵技術和核心問題。六要大力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加大人才引進力度,每年設立省級高校引進人才準備金3000萬元,重點引進學科專業建設急需的高層次人才。加大人才培養力度,重點推進長江學者后備支持計劃、新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等一批人才項目。
六、關于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
1997年,我省在全國率先出臺了民族教育條例,并于2011年進行了與時俱進的修訂,依法保障民族教育發展。近年來,民族教育取得長足發展。2005、2009年我廳連續兩次被授予國務院民族團結教育先進集體稱號。
我省特殊教育規模不斷擴大,全省共有特殊教育學校74所。大力推進“醫教結合、綜合康復”教學模式改革,取得了成功經驗,劉延東副總理做過批示,教育部在全國進行了推廣。在40個縣、80所學校開展了隨班就讀試點,這項工作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
支持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發展是我們落實民族平等、教育公平政策的重要體現,必須下大力氣抓好。下一步,我們還將繼續加大扶持力度,深入開展新修訂的《民族教育條例》執法檢查。全面落實國家“特殊教育提升計劃”,推進我省特殊教育健康發展。
(編輯/李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