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媛莉
薛貴,北京市特級教師,體育正高級教師,2013年底退休后受邀繼續留任潞河中學體育教師。曾獲“通州區名師”“北京優秀教師”“全國百名優秀體育教師”“北京市先進工作者”和“北京市人民教師提名獎”等榮譽。
傳統印象中,體育課就是跑、跳、蹦,就是哨子加“一二三四”,大多機械、單調。走近薛貴,走進他的體育課,你會發現,主張體育教師要以文化修養為底蘊的薛貴,他的體育課樸實、干凈,卻絕不單調,更散發著體育課上少見的濃濃“文化味兒”。
上好體育課得從“愛”說起
跟記者聊起“如何上好體育課”,薛貴沒有羅列“首先,其次”,而是從“愛”說起。“得讓學生‘愛上體育,他們才能愛上體育課。”薛貴說。
學生怎么才能“愛”上體育呢?“體育是文化,是一門綜合學科;體育是教育,是文化的傳承。”薛貴認為要讓學生“愛”上體育,得先讓他們了解體育,感受到體育的魅力,傾聽體育的文化。
課上,體育運動的起源被薛貴娓娓道來,于是,學生們知道了,原來古代奧運會起源于美麗的愛琴海旁;饒有興趣地聽薛貴講解完體育運動的功能,女孩子明白了選修體育會讓自己成為窈窕淑女……學生們紛紛感嘆:原來體育這么有意思!
“興趣是促使人們探索和認識事物的一種心理傾向,具有這種心理傾向的人,活動的持續性強、積極性高。”薛貴認為,興趣是學生們愛上體育的第一要素,而興趣是逐漸培養的,學生的知識面寬了,他們會自然而然地去談論、去交流。因此,薛貴會抓住一切機會拓寬學生的體育知識面,給學生“充電”,讓學生對體育課愛得越來越深。
有一次,學生的一個提問“打亂”了薛貴的教學計劃:“老師,黑人的運動天賦怎么那么強啊?”之前也曾有學生提到過黑人運動員的問題,大家怎么會如此關心這個問題呢?
原來,那段時間黑人短跑運動員博爾特正不斷創造神話,而之前劉翔在110米欄上的風頭,也已被黑人小子羅伯斯搶走,薛貴一下子明白了:“大家的興趣點和好奇點都在這兒呢!”于是,他放下既定教學計劃,跟學生們聊起了黑人運動員:“首先,從身體形態上看:髖窄,臂展長于身高,這說明他們靈活性更好;臀位高則臀大肌的肌腱長;踝圍小則跟腱長;皮下脂肪少,給人的感覺是幾乎沒有多余的肉。這就是天賦!”接著,薛貴又拿NBA舉例說,“你們看NBA比賽,一名高大的黑人小伙子從罰球線外高高躍起,能飛躍兩三名防守隊員,雙手把球扣進籃筐,這就是力量與能力的表現。”
那節課,學生們聽得興趣盎然,雖然自己的教學計劃被打亂了,但是解答了學生心中的疑問,更激發了他們上體育課的興趣,薛貴認為:“值!”
臨下課前,薛貴將那節課該講的內容,以問題的方式留給學生去思考、研究。“體育老師讓學生有了興趣還要啟發他們善于思考,引發他們課下也能拿體育當話題,在交流和探討中興趣火苗就越燒越旺了。”
薛貴培養學生體育興趣的訣竅,除了講知識、善引導,還有“精示范”。教師通過精準示范,幫學生對某項運動有所了解,進而產生實踐的愿望。“我的課,經常是示范過后,學生便開始躍躍欲試。”
薛貴深知,學生學習的興趣、練習的積極性與老師的第一次示范有著密切關系,所以每個項目的第一次示范,他都會精心準備。59歲那年的一節課,讓他記憶深刻。
那時,為一節高二年級的三級跳遠課,薛貴花了很長時間準備,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技術再嫻熟,也很難彌補體能的不足。不少年輕同事勸他:“快六十的人了,別把身體折騰壞了。”可薛貴一想,如果自己跳不好,學生的練習興趣怎么會高呢?便加緊練習,不敢松懈。
上課當天,他為學生做示范:助跑、起跳、騰空、落地,三跳節奏清楚有力,學生隊伍中爆發出驚嘆聲和熱烈掌聲!
“他是非常好的一位老師,讓我愛上了運動。”學生這樣一句評語,“勝過任何獎項!”薛貴欣慰地說。
追求體育課“層次之美”
憑借如今的“江湖地位”,薛貴經常以評委的身份被邀請到各地參加活動。在一些省市級展示課上,他發現,不少老師將體育課的追求放在了“奇”“特”上,“體育課被包裝得華而不實。”薛貴說,“增加體育課的趣味性,我不反對,但不能脫離體育的本質。”
在別的體育老師將課堂變成“游戲場”來獲取學生們歡心時,薛貴依然堅持體育課要“加負”,“課堂教學不能淡化運動技術,教學應以學習和掌握運動技能,發展學生身體素質與運動能力為主線。”在薛貴看來,沒有負荷,學生的體能和身體素質就不可能得到提高。
樸實無華又行之有效是薛貴體育課最大的特點。薛貴的每一節體育課都很用心,既有運動技術技能的練習,也有身體力量的練習。讓每個學生每堂課都有所得,把學生的身體素質鍛煉好,是薛貴每節課的目標。
然而,要想讓學生從體育教學中真正有所得,薛貴認為,還須考慮學生間愛好與實際的差異。“教育是面對全體學生的,但沒有針對性,不承認差異就沒有教育。”
每節體育課前,薛貴除了“備教材”,還會“備學生”。“學生的身體素質、水平起點等各個方面的情況要搞清楚。”
薛貴記得,有一個高一班級,他一接手便發現班里個別女生不會山羊分腿騰躍,這本是初一就該學習的技術動作。按課標要求,該教授橫箱分腿騰躍了,但考慮到學生差異,不可“一刀切”,便實施分層教學,那幾個女生得從“跳山羊”教起。
那么,怎么能在教學中既考慮個體差異,又激勵不同水平的學生各自向著“最優”發展呢?這便是薛貴主張的:分級制定考核標準。比如山羊分腿騰躍,踏板離“山羊”最近,跳過去為及格;踏板每向后移動30厘米,動作完成后,便多加1分。
有一次考試,一位女同學向他申請了滿分測試,當時其他同學都目不轉睛地看著,助跑、起跳,當那道美麗的弧線劃過去后,她穩穩地站住了!于是,全班沸騰,還有幾位女生跑過去和她緊緊抱在一起。
“分層教學使每個人都有在同伴前展示自己的機會,各有收獲,心情必然是愉悅的。”薛貴說,別小看這將踏板向后挪動的30厘米,這正是培養、鍛煉孩子意志品質的過程,“信心就是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建立的。而且體育活動中建立起的自信、勇氣,對他們創造美好生活也是大有裨益的。”
“分級式的結果性評價很重要。”在薛貴的體育課堂上,先是整體做分解動作,而課的后程會按學生的不同能力,分成三個小組練習。比如跨欄跑,三個小組練習的欄高、欄距是不同的,學生根據自己不同的情況選擇不同的練習小組。在練習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先從較容易的小組做起,然后根據自己的情況再調到難度較高小組進行練習。
“從低到高轉換的過程,是學生不斷挑戰自我的過程,學生練習的積極性自然就提高了。而組內的學生也因互幫互學,增進了他們運動中的凝聚力。”薛貴說。
助“小先生”“跑”成體育特長生
“小先生”這個詞很有歷史感,讓行業外的人聽起來甚至會感覺有點土氣。“但過去,我們就稱體育骨干生為‘小先生。”薛貴說,體育課要增強全體學生的體質和素養,同時體育老師還要幫這些“小先生”沿著體育特長之路成長、成才,由“土”變“帥”,從“小先生”變身“高富帥”。
“作為體育骨干的‘小先生能起到很好的引領作用。”湯鐵軍是薛貴的一名普通學生,在跳箱縱箱分腿騰躍時,他起跳后第一騰空時間長,在下肢上擺時兩腳遠遠地高于肩,其靈敏協調性、平衡能力與準確度遠遠高于其他學生。對他的每一跳,其他學生都會投以羨慕甚至驚訝的目光。“于是,我讓同學們背過身去,別看,而是‘聽他是如何跳的。”這一“聽”不要緊,同學們找到了湯鐵軍“完美一躍”的關鍵,紛紛贊嘆:他的節奏太好了,太棒了,太值得我們學習了!
“他在練習中有很好的引領作用,在教學過程中同學間的互教互學的效果遠遠高于教師。”薛貴說,“反過來呢?對湯鐵軍也是一種促進。”在互教互學中,并非特長生的湯鐵軍考入了首都體育學院,實現了從“小先生”到“高富帥”的華麗轉身。
對體育骨干的課余訓練,薛貴傾注了大量心血,在完成一天的教學、間操和“每天一小時”后,薛貴還要在操場上輔導學生兩個小時甚至更長時間,主要為體育特長生和體育骨干“加餐”。
薛貴日復一日辛苦付出帶來了很大的回報,榮譽、光環尚在其次,更重要的是成就了他的學生。薛貴帶出了很多優秀的運動員,在運動會上書寫了一個又一個令人矚目的成績:張鵬跳高2.20米、張宇100米11秒52、吳海燕400米55秒41……有些學生甚至超越了專業運動員的水平。
對于學生們在比賽場上的成績,薛貴銘記在心。“體育可以改變學生的命運,給他們更好的出路。單單1998年我帶的學生中就有5名隊員在清華大學就讀。北京的高校,除了北京大學,每所學校都曾有我輸出的學生。”薛貴為自己學生取得的成績感到自豪,“優質的教育可以改變學生的命運,一個小細節能影響孩子一生。”
蘇力是薛貴從校運會上挖掘的“金子”。當時正上高二的蘇力在100米決賽時跑出了11秒5,他并非校田徑隊員,練習賽跑只是覺得“好玩兒”而已。薛貴認定蘇力是個好苗子,開始利用課余時間訓練他。一年后,蘇力跑出了10秒8的好成績,被保送到了北京科技大學。由于先天素質好,在北科大又受到良好教育,他憑借200米21秒2的成績,取得了北京市高校比賽的冠軍。
談到課后訓練的秘訣,薛貴說,從選材到訓練方式、訓練強度的把握,都要精準、科學。要想培訓出優秀運動員,除了綜合考量苗子的身體遺傳因素、身材體型的比例,也要對運動員的技術特點做到心中有數;訓練時,目標要明確,處理好主項與副項的關系,不斷向同行學習,并不斷創新訓練的方法和技巧。
“比如,對全國中學生田徑錦標賽400米冠軍吳海燕的訓練,我就是受到了清華大學王光林教練的啟發。”薛貴說,王教練建議他,在杠鈴半蹲的力量訓練時,以80公斤20組和60公斤30組結合的方式練習。練習了一段時間,吳海燕的成績果然上去了。
薛貴的訓練成效有目共睹,他是首批教育部聘請的中國中學生代表團赴斯洛伐克比賽的教練。多次作為北京代表團的教練參加全國中學生運動會,特別是在2009年的第十屆全國中學生運動會上,代表團更是歷史性地獲得了金牌數、團體總分雙冠軍!
“我能取得一點成績,自認為,除了業務水平外,最得益的就是一直以來不斷加強的文化學習,我認為文化底蘊是教師之本,體育老師也不能例外。”薛貴說。當這種文化深深融入體育課時,薛貴的課自然地散發出濃濃“文化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