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暢
中關村第一小學與新中國一起誕生、共同成長,六十年的辦學歷史賦予了學校厚重的文化底蘊。在國家課程改革逐漸走向深化,學生、家長、社會對基礎教育需求越來越多元化和多樣化的時代背景下,如何改變教育供給方式、豐富學生的學習途徑,使我們的教育適合每個學生的發展需求,真正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差異發展和個性發展,是值得每一位教育者深思的問題。
回顧中關村一小的課程改革之路,我們經歷了被動實施、主動開發、自主整合創建三個課程發展階段。從嚴格執行國家課程階段,到實施國家、地方、學校的三級管理課程,著力開發、豐富校本課程階段。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廣泛開發了興趣課程、社團課程,課程門類高達一百余種。這些課程的開發與建設實施主要依托教師資源、社區資源和各類科技與藝術競賽項目。這些課程從整體上極大地豐富了學校的課程,但也逐漸顯露出一些問題:對于學生個體來講,選擇多了,需要的時間也多了,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還必須不打折扣地完成,因此學生的興趣愛好甚至成為擠占學生時間的負擔。
依靠不斷地豐富課程的課程改革之路越走越艱難,單純地走“加法”之路已經行不通。在不斷地探索與反思中,我們調整了課程改革的思路——將國家課程與學校課程有機整合,構建既體現國家意志,又展現一小的教育理念與追求的課程體系。
地處中關村核心區的中關村一小,有著獨特的學生群體、家長資源和社區資源,有我校積淀了六十余年的學校文化底蘊,有“自主發展、主動適應、自我超越”的辦學理念,有“做最好的我”的核心價值觀和“會學習、懂生活、敢負責、能擔當”的育人目標。這里是一所“具有兒童立場、首都特質、師生相互學習”的學校。從這里走出去的學生應該既體現國家的教育要求,又具有中關村一小的烙印。
為此,我們提出構建新課程體系從方向上要求“新”,從方向上要求“新”,只有改革創新才能為發展提供不竭動力;從課程的視角與立場上要重“學”,關注學生,通過豐富的學材更好地為學生發展服務;從課程實施的途徑上要利用好四個“堂”,實現社會大堂、學校中堂、家庭小堂、教室微堂的全方位統整。由此,“新學堂”的理念為我們整合、創新課程結構,構建由必修課程、選修課程、活動課程組成的課程體系,實現學生的全面、差異、個性發展提供了支持。
必修課程滲透一小的育人理念,彰顯“一小味道”,助力學生全面發展,包含國家規定的課程和學校自主研發的與國家課程整合的校本化必修課程,如面塑、京劇、宇航、DI、心理、書法等,實現了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的第一步。
選修課程貫徹國家意志、尊重學生差異,助力學生“輕負高質”地學習。在選修課程的建設中,我們在學校原來課程門類的基礎上,圍繞學生培養目標和學生文化重新進行了整體建構,包括語言與人文、數學與科技、藝術與審美、體育與健康四個領域,每一門課程的開發和建設都源于國家課程標準,又高于課程標準對學生的要求。通過研究課標、細化課程標準細目、撰寫課程方案、補充課程資源、探索學習方式、制定評價方案等一系列措施,保障這些納入國家課程的選修課程的實施效果,實現了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的第二步。
活動課程廣泛拓寬課程資源與實施途徑,助力學生富有個性地成長。學校依據不同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成長需要開設了豐富的、實踐性強的活動課程,有節日課程、社團課程、儀式課程、畢業課程、研學課程和家長課程等,為學生個性發展、特長發展提供了支持。
必修課程、選修課程和活動課程的實施給學生搭建了廣闊的發展平臺,使學生的學習從課堂走進學校的每個角落,走向了社區和社會,變學生的“要我學”為“我要學”,逐步實現了從“課堂”向“學堂”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