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燕
閱讀的三要素在小小的教室中一應俱全——書、人、時間,我們何不從林林總總的時間縫隙中零打碎敲,將時間積攢起來開展“微閱讀”,打個閱讀的“短頻快”呢?
何為“短頻快”
“短”是指用時短、形式靈活的閱讀活動,一般“見縫插針”在平日零打碎敲的時間中來開展。活動的形式大都有閱讀推薦、閱讀展示、閱讀評價、動手的閱讀、小制作活動,等等。
“頻”指的是因閱讀角度多、形式多,閱讀涉獵廣泛,呈現出的活動次數多。借助專業任課教師和家長等人的力量,集中優質資源開展閱讀活動。
“快”指的是閱讀活動過程中反饋“快”,教師對平日閱讀契機的捕捉反應“快”。“快”包括兩個方面。
第一,反饋快。
及時的反饋如同乘熱打鐵,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幫助學生保持閱讀興趣的延續和持久性。“小教室”中進行的“微閱讀”,范圍小,便于教師隨時觀察學生的閱讀動態。加之時常與學生近距離接觸,教師對教室中每個學生的情況都較為了解,這些因素為教師及時、快速地反饋提供了可能。
反饋的參與者不單單是教師,反饋評價的主體應是學生。因此,反饋活動的設計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將閱讀反饋放在班級的公共空間中。“根據各學段的要求,通過小組和班級交流、學習成果展示等方式,了解學生的閱讀量和閱讀面,進而考察其閱讀的興趣、習慣、品位、方法和能力。”
第二,反應快。
作為教師,在學生閱讀活動進行過程中,保持一種職業的敏感度至關重要。從兒童心理、兒童接受心理、兒童文學心理等方面去了解和理解兒童,考慮他們的需求,敏銳地發現問題,敏感地捕捉契機,敏捷地作出“反應”。
“反應快”實則是教師平時對學生關注,“眼中”“心中”有學生:小小教室之中,學生近期談論最多的話題是什么、學生最近在學什么(其他學科)、愛閱讀的學生平時在讀什么、學生閱讀存在哪些差異、學生對什么感興趣、學生閱讀需求是什么,等等,都需要教師平時留心觀察,善于發現,靈活運用,有的放矢地進行活動設計。
“短頻快”推進“微閱讀”的措施
1.短——“見縫插針”提升閱讀量
課前“三分鐘”活動。每天拿出2-3個“三分鐘時間”,安排2-3名學生每人用3分鐘進行閱讀推薦,這樣的活動一般安排在開學初和臨放假前。具體做法是:新學期開學第一個月,每天安排學生輪流介紹自己假期閱讀的書籍;寒暑假開始前一個月,每天由學生為全班介紹假期推薦閱讀的書目。每次的閱讀介紹和推薦之后,用提問的形式進行集體評價,學生記下自己感興趣的書目,列入自己的閱讀計劃。
再如,千字文閱讀。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美文,利用每天早自習時間、午間空隙時間為全班同學朗讀,讀后全班進行交流。每天輪流由一位學生負責整理學生發言,記錄大家讀書的心得,每天負責整理的學生也可以通過采訪的形式,或是直接書寫自己讀書的感受。“讀”與“寫”同時進行。一段時間后,教師將學生推薦的美文與讀書心得分別編輯成冊,成為班級圖書角中的兩本集子,和班級藏書一樣可供學生隨時借閱。
千字文閱讀的素材或源于教材內容的拓展,如從課文延伸開去閱讀作家的其他作品:學了老舍先生的《養花》一文,拓展讀他的《貓》《母雞》《過年》等文;學習了契訶夫的《凡卡》,讀《凡卡》的原文等。閱讀素材或來自自己印象深刻的課外閱讀作品,如《我只欠母親》《白種人上帝的驕子》等;或來源于家長的推薦,如家長推薦的朱自清的《春》等。
“小教室”是一個集體智慧碰撞的極佳空間。教室中的每一個學生從他人推薦的閱讀作品中感受不一樣的人生體悟,從他人的閱讀感受中體會閱讀相同文本的不同感受。在集體閱讀交流中,心與心彼此靠近交融,閱讀的審美情趣和閱讀品位逐步得到提升,因共同閱讀,學生間的共同話題愈加豐富,學生之間情感的也日益融洽,可謂一舉多得。
2. 頻——高頻度閱讀,讓閱讀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第一,家校聯動,互為合力。
兒童的閱讀活動主要發生在家庭和學校,受家長、教師、同伴三方面的影響比較多。因此,需通過多種方式促進生生共讀、師生共讀、親子共讀的機率,促進兒童閱讀習慣的養成。
親子閱讀活動中家長很關鍵,他們既是活動的承載者又是活動的傳遞者。調動家長積極參與到學生的閱讀過程中來,與孩子分享成人閱讀的體驗和心得,鼓勵家長用自己的閱讀經驗影響和促進孩子在家庭中的閱讀。家校合力,互為促進,使閱讀成為學生家庭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第二,學科協同,共謀發展。
“閱讀的范圍包括兩個層面,一是不要只局限在語文教材中進行閱讀能力的培養,要跨越一本教材進行閱讀教學;二是閱讀的種類要多,不要只局限在文學性作品中。”閱讀活動的開展不應只是語文教師的專項,閱讀能力的培養也不應狹隘地局限在語文學科范圍。每一位教育者都有義務和責任參與到學生閱讀活動中來。因此,閱讀活動應從多學科、多角度思考,發揮各學科的優勢。語文教師應與其他學科教師聯手共同打造閱讀環境,科科聯動,激發和保持學生的閱讀興趣。使“閱讀推薦”這個詞語成為學生學校生活中的高頻詞,使閱讀成為學生們常態的校園生活。
例如,數學學科教師為學習數學有困難的學生推薦《給不愛數學的你》《數學演義——好玩的數學》《從前有個數:故事中的數學邏輯》等書籍;美術課上,學生在美術教師的指導下學習繪本,推薦“閱讀世界兒童繪本作品精選”《插畫的高度》等書。我校英語學習配套的閱讀教材較為豐富,根據各年段學生閱讀能力所編寫的《書蟲》系列圖書是學生英語課外閱讀不錯的選擇。
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需要語文教師時刻保持一種職業的敏感。善于利用并調動身邊的各種資源,悉心關注學生的情緒變化和日常感興趣的話題,與科任教師、家長保持順暢的溝通,積極捕捉和利用一切適合開展閱讀活動的契機,激發并維持學生的閱讀興趣,為學生營造適合閱讀的良好環境。讓“閱讀”這樣的字眼頻繁出現在學生們談論的話題中、開展的活動中、目之所及的教室環境中,讓“閱讀”不知不覺間悄然成為學生日常生活中的高頻詞,使學生浸潤在這樣的閱讀環境中受到熏陶和影響。
3. 快——以豐富多彩的活動與及時評價跟進閱讀
小小教室中,最了解學生的莫過于班主任。閱讀活動的設計從所教班級的學情出發,從自己教室中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出發,貼近學生的喜好和需求,把活動做“小”、做“實”。例如,班級男生喜歡玩“賽爾號”游戲,鐘情于獨角獸、蝙蝠等動畫形象和道具。在閱讀《紅城王國》一書時,將這些游戲元素引入閱讀活動的設計中,為故事中的人物制作“名片”;方便我們了解故事的情節和人物,為順暢地進行閱讀掃清障礙。再如,閱讀《雪中寶藏》一書,引導學生根據故事情節設計成棋類游戲。以小說中的藏寶、護寶故事為藍本,根據情節繪制藏寶路線圖制成棋譜,再根據書中的故事情節設計游戲規則。這個由學生自主開發的課間游戲吸引了閱讀過此書的學生,還吸引了其他沒有閱讀過本書的學生,這些學生受其影響也自發參與到《雪中寶藏》一書的閱讀中來共享讀書的樂趣。
同時,教師要重視閱讀評價。教師要充分利用公共空間,如班級板報、墻報、班級刊物、郵箱等,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展示自己的閱讀成果,鼓勵和督促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到評價反饋環節中來。例如,每當假期結束、開學伊始,就在教室中最醒目的位置展示學生假期中的閱讀作品:閱讀卡、名人(作家)卡、閱讀書目推薦卡,等等。展示后一周,組織學生從多個角度欣賞、評價同學的作品,針對同學提出的問題進行相應的補充和修改。通過迅速跟進反饋,促進他們及時調整閱讀書目和完善閱讀計劃,讓學生在彼此欣賞、評價中取長補短。
教室中閱讀展區的作品隨著活動的開展及時更換,始終保持活動的“新鮮度”。反饋環節是閱讀活動整體過程中的關鍵步驟,應該讓每一次的閱讀活動經歷設計、實施、反饋、調整的過程,力避放任自流、虎頭蛇尾的做法,應經歷一個完整的過程。
“短頻快”延伸“深度閱讀”
“短頻快”指的是班級閱讀活動設計的思路,“短頻快”的背后暗含的是對閱讀活動形式的思考。而真正的個人閱讀最忌諱的是快餐式的“短頻快”,需要的是長時間、慢節奏的閱讀。
“短時”與“遠觀”。閱讀活動用時短,但著眼的是學生閱讀興趣的激發和培養,著眼長遠的發展目標所指閱讀的長遠效應。每一個小小的活動都應放在一個主題下、一段時間的活動中去思考設計,形成活動的連貫性和系統性。
“頻繁”與“簡約”。“頻率快”是試圖借助教育的優勢資源幫助學生打開閱讀的視角和空間,學生因為閱讀時間及精力的增加,發現他們喜愛的作家和作品。通過博覽群書,學習選擇自己的閱讀書目,在自主選擇中提升閱讀的品位。
“快點評”與“慢閱讀”。教師對閱讀活動反饋的節奏快,目的在于研究和利用學生閱讀的內在動因,探索適合學生的閱讀活動的形式。培養學生慢下腳步靜心閱讀的習慣,營造一種慢閱讀、慢生活的空間和氛圍。
小教室的“微閱讀”可以有大作為,只要我們有心觀察、用心捕捉、精心設計,相信閱讀就能如影隨形伴隨著學生的精神成長。
■ 編輯 王宇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