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林
慈善本身即是社會的一種正能量。但任何一種社會正能量,都不會自然天成,如不精心培育和正確弘揚引導,同樣會產生負面影響。本文之所以提出“打造慈善共同體”的概念,是因為近年來在民眾中,輿論界常有一些誤解,似乎慈善只是慈善公益機構和慈善工作者的事。稍有閃失,便會受到多方指責,甚至躺著也“中槍”。從慈善機構和慈善工作者角度講,既然你選擇了這個職業,從事這個特殊行業,沒有理由拒絕批評和監督,只能端正心態,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但公平而論,如果一味求全責備,甚至無端詬病,而忽視客觀的正面宣傳和引導,久而久之勢必對廣大民眾產生誤導,這對全面提升慈善正能量,積極促進慈善事業發展不利。
我們姑且不談慈善是多么重要的系統工程,至少應該認識到慈善涉及到政府部門、慈善機構、慈善工作者、捐獻者、受助者、第三方社會監督(包括輿論監督)等多方面。在實踐中,各自又有不同的角色分工和職能定位,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會對慈善事業產生傷害,造成損失。從這一意義上講,這不就是一個“共同體”嗎?在這個共同體里面,沒有“旁觀者”,都是“當事人”。如果大家都清晰認識,自覺履行共同的責任和義務,那種“艱苦從業者傷心、熱情捐贈者寒心、接受捐助人鬧心、管理和監督者煩心”的消極被動局面就會得以改變。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努力打造一種和諧愉悅的慈善環境,使慈善真正成為人人關心、自覺行動的常規化社會行為,慈善事業的持續與發展才不會成為一句空話。
中國現代慈善在路上,發展速度并不慢但步履艱辛曲折。主要問題認識——改革——環境還不是解決得很好,慈善共同體的潛力還沒有充分釋放,合力尚未完全形成。認識,決定慈善實踐中的自覺性。中國現代慈善到底怎么搞,中國慈善如何適應中國國情等一系列重大課題都有待形成共識。政策和法律決定慈善的走向和軌道。如何鼓勵創新,鼓勵有所作為,也需要積極研究探索。本來活力四射的慈善行業,如果安于保守,不思改革創新,無所作為,畏首畏尾,不求無功,但求無過,那將是慈善的悲哀。任何政策、法律法規其根本職能絕不僅僅是監督、監管,維護、促進、引導使一項事物在正確軌道和方向上不斷發展是其宗旨的客觀必然要求。環境決定慈善的生存和持續發展。一項事物,包括現代慈善這樣的新生事物,如果沒有好的生長環境,很難生存和持續發展。有了這種危機感,才會增加創造發展慈善事業大環境的自覺性。中國現代慈善脆弱的生態環境更要倍加珍惜和維護。而對這樣的現狀,單靠慈善機構和數量有限的專業工作者顯然是不成的,也難承重任。唯有慈善公共體形成合力,現代慈善才會贏得光明前景。
慈善不能包攬一切,但在社會保障大格局中卻占有重要地位,不可或缺。縱觀世界各國,不分政治制度、民族和宗教信仰,不論貧富,都需要慈善。當今正處于發展中的中國,大力發展慈善事業尤為重要和迫切。不妨簡要回顧一下,自2008年四川發生大地震以來短短六七年時間里,中國民間數以千億元的剩余財富得到調動和發掘,無論為災后重建還是日常突發事件的救助都發揮巨大效益,這是史上罕見的壯舉,也是對國家實施社會保障的巨大支持和補充。
從理論上分析,在物質屬性上,慈善有形捐贈必然是社會保障的一個重要補充。一個為國民負責任的政府自然是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的主體。但因經濟發展、制度構成以及社會群體、個體自然歷史差異、福利待遇、社會保障非但存在差別,也難以在短期內達到高水平的全覆蓋,做到盡善盡美。民間自發自覺社會保障補充作用的發揮自然不可或缺。在精神方面,釋放愛心,民幫民,發揚利他主義和人道主義精神,這是任何一個和諧社會永遠需要的,而她恰恰也是慈善的屬性之一。我們通過慈善活動,幫助人們樹立一種陽光、友善、健康、向上的道德、倫理和風氣,使社會核心價值觀更加豐富多彩,這又是物質分配、占有所無法取代的。在社會生態上,貧富之間不是永恒定式,是會轉化的。個體和群體的生活質量、狀況總會存在變化和不可預知性。中國古語講:“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千條河流東歸海,門前流水尚能西”,說不定你今天慈善了別人,明天你也會被別人所慈善,慈善的品格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互動的。
據有關資料統計,美國每年捐贈總額大約在3000億美元,超過葡萄牙、荷蘭、秘魯等國的GDP,其中3/4來自私人捐款、1/4來自公司,私人基金會和企業。70%~80%的美國家庭,每年均有平均超過1000美元的捐贈,一半以上的美國公民每年提供志愿者服務在50小時左右。從數據上看,美國的現代慈善較為發達,也有我們學習借鑒之處。但由此就妄自菲薄,把中國慈善講得一無是處,甚至得出一些偏頗結論則是不當的,也是有害的。目前,我們雖然還沒有完整的全國性統計,但從一些捐贈大戶的慈善機構所了解的情況看,捐贈絕對值企業占大頭,有的甚至超過90%,其中民營企業家80%~90%均有捐贈,國有企業因體制原因以對口支援等形式捐贈,貢獻也很大。民眾的低值捐贈雖然絕對值不占優勢,城市家庭特別是非常態化救災募捐中普遍都有所表現。因國情不同,經濟、環境差異,所以不能簡單類比,更不能由此而得出“中國人不慈善”“中國富人為富不仁”等錯誤結論。把美國慈善吹得完美無缺的人不要忘記,那里不是照樣也有流浪漢橫臥街頭,不是照樣也有人們不愿光顧的貧民窟嗎?
我國的情況較為復雜。無論如何我們都必須承認這樣一個事實:慈善離不開一定的物質條件,通常情況下是以剩余財富為前提的。自己不吃不喝也要捐贈的個案畢竟不是通例。改革開放后,大家的日子好過了許多,但整體上看,經濟基礎仍然比較薄弱。況且,自建國以來,政府對國民事務包攬過多,社會功能沒有得到充分發揮,人們已經習慣有困難找政府,長期形成一種依賴心理。其次,就是“窮怕了”,形成一種生活安全恐懼癥,當給自己 “留家育兒”的思維被強化以后,助人捐贈很容易“費思量”,同時,“救急不救貧”的傳統思維定式也在潛移默化中產生影響。
我國目前的社會保障覆蓋面廣泛,但從質量標準上看,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面對困難多發、變故無常、角落偏隅等實際國情,尤為需要慈善共同體展示綜合能力,調度廣泛的慈善資源,中國的現代慈善在社會保障補充作用的發揮上無疑是世界上最好模式之一。endprint
共同營造優良慈善環境,善待企業家,維護捐贈者的榮譽和尊嚴,是慈善共同體的崇高責任。
熱心捐贈的企業家,先富起來的社會名人是慈善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特殊國情,是中國企業家和一些社會名人成為慈善捐贈的帶頭人和主力軍。這些捐贈“大戶”自身應當認識到,之所以能致富,除個人才智和艱苦奮斗外,沒有政策、環境保障,沒有社會支持,一切都很難實現。先富起來,帶頭捐贈,以愛心回報社會當在情理之中。何況這種行為和貢獻已經獲得政府肯定,民眾歡迎,受捐者更是永記在心頭。一些有見識的企業家,已漸漸將慈善融入企業,成為企業文化的組成部分,“無企業不公益”已漸漸形成一種時代風尚和潮流。企業家們越來越意識到,著眼發展,企業家的人格魅力,企業文化的凸顯,將在企業競爭中占有重要地位。
慈善共同體的其他組成部分,應當給予這些捐贈帶頭人更多關懷、鼓勵和支持,多在讓人“快樂捐贈”“舒心付出”上做文章,下工夫。企業家、名人慷慨解囊勇于捐贈,這是事物的主流,在具體行動上存在差異,甚至有不太規范的地方,但畢竟屬于支流。我們應當從愛護出發,善意批評,積極引導,而不要冷嘲熱諷,一棍子打死。盡最大努力減少負面影響,保護他們的積極性。對企業,不能因湊政績為一時之利,搞野蠻開發,倡導有計劃持續捐贈,不提倡裸捐,更不能“殺富濟貧吃大戶”搞強捐,解放思想,突破某些所謂慈善禁區,積極探索慈善與企業發展雙贏之路也應提上日程。
正確使用監督武器,積極提升慈善正能量。這無疑是慈善共同體所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慈善離不開社會監督,慈善歡迎社會監督,這已成為人們常識性話題。公開透明是慈善所必須,但不是慈善表現的全部。它具有更多、更豐富、更多彩的內容。
實現對慈善的監督,使之對慈善事業發展的大局有利、有效、有益,使慈善共同體形成凝聚力,至少應當突破以下幾個誤區:
——非善意的求全責備。一個裁判員的無意錯判,可能暫時會傷害某一方的利益,如果是有意為之,傷害的不只是局部,可能是整個事業。這一淺顯的道理,對慈善事業同樣適用。慈善事業本是一項圣潔事業,人們對其期望值和要求自然很高。但人們也必須了解,事業高尚,不等于從事這一事業的機構和人員都盡善盡美,完美無缺。這同其他行業一樣,也會有失誤,也會有缺點和不足。甚至也會有腐敗現象。后者自當別論,已超出了一般監督的性質。但對大多數而言,當事者應當歡迎批評監督,積極糾正錯誤,改進工作;監督批評者應當慎用武器,善意批評和引導,絕不為吸引受眾眼球,罔顧客觀事實,做出有失職業操守和道德之事。
——無區別地混同慈善專業工作者和志愿者。就專業的慈善工作者,他們選擇這一職業,首先應當有愛心,熱愛這項崇高事業。但他們不是志愿者,也需要掙工資,養家糊口,也需要在一個適合的環境下受到尊重,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與智慧。人們常說,這是哭笑最多的行業之一。看到受捐者得到救助,重新喚起人生希望,這種滿足感自然會讓人感到無比快樂;看到那渴望幫助的眼神,辛苦中受到不應有的委屈,他們也會淚灑心頭。
——將慈善機構與政府行為和職能混同。簡單地講,政府是拿著納稅人的錢為全體國民做事,而慈善機構是募集捐贈人的錢并按捐贈人的要求做事。慈善機構的行為既不能取代政府,同樣也不能要求慈善機構具有政府相同的職能和責任。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政府的著力點是努力實現社會公平與正義,而慈善機構主要是實現社會道義,并不具有公民普惠和均等色彩。混淆了這種職能,往往在監督上就會劍走偏鋒。
——忽視非政府撥款的慈善機構建設與成本需求。慈善機構作為慈善捐贈人與受助者之間搭梁的特殊“中介”機構,必須要有維持正常運轉的消費成本。當我們反復強調,公開透明和誠信是這些機構的生命線時,往往對其建設成本忽視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政府不撥款支持,管理費不依法提取,這個機構又如何運轉,這些專業人員又如何能留住和培養,機構不能生存,這項社會工作又怎能做大做強?
任何排斥監督的事業都是沒有前途的。慈善作為一項陽光事業要習慣在多種監督下成長,讓圣潔的事業不負人們期待,這是唯一的選擇。相信只要破除一些誤區,科學正確地使用監督武器,慈善正能量實現最大化指日可待。
(本文作者系中華慈善總會顧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