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倫
2014年初,遼寧省瓦房店市慈善總會與市文明辦、民政局、團市委、市婦聯聯手,結合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在全市開展慈善文化村建設,將慈善事業向農村和基層延伸。首批選擇9個村作為試點已經推行,計劃在明后兩年,在全市247個村和50個城市社區普及。
推行慈善文化村建設的措施,主要有三項:
一、推動慈善文化進村入戶。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濃厚的慈善理念,而慈善理念又濃縮在傳統文化當中。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是向農民傳播慈善理念、引導農民奉獻愛心的首要之舉。為營造濃郁的“人文關懷”氛圍,形成“助人悅己”的淳樸民風,瓦房店市慈善總會為試點村的每家每戶送去《朱柏廬治家格言》《二十四孝圖》和《弟子規》,讓村民們有選擇地學習。指導試點村辦起了國學文化畫廊和國學文化講堂,由教師義工義務擔當宣講員。在乘涼晚會現場安放投影儀,播放國學文化音影像,宣傳公民核心價值觀和傳統美德。組織國學文化宣講團,在試點村巡回開展“幸福人生”講座,宣傳“家和萬事興”、“勤能補拙、智能致富”理念,向村民傳遞正能量。宣講團現已授課31場,受眾達2萬余人次。王店村為紀念建黨93周年和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9周年,分別舉辦 “把頌歌獻給黨”大型慈善廣場晚會和“不忘國恥,振興中華”報告會,請抗戰老兵講述抗戰歷史,激發村民愛國熱情。國學文化進村入戶的時間盡管很短,但收效卻很快。試點村普遍興起了尊老愛幼、家庭和睦、鄰里和諧、互幫互助的文明新風。
二、建立村級慈善基金。村級慈善基金是瓦房店市慈善總會授權村級慈善工作站,根據《大連慈善基金會》章程,在本村村民及有關企業募集、用于本村困難群眾和公益建設事業的資金,是擴大慈善資金來源,實施有效救助和推進村級公益事業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建設慈善文化村的經濟基礎。為有效募集和管好用好村級慈善基金,這個慈善會指導試點村成立由13~15人組成的慈善基金管委會,動員當地黨員、干部、村民和企業踴躍為村慈善基金捐款。目前9個試點村已募集慈善基金300萬元。大連普捷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喆,在王店村一次性建立慈善基金10萬元。西楊鄉西柏村已募集慈善基金150萬元,支付修路和建橋120萬元。
三、開展義務服務。義工,是農村扶貧幫困和公益建設的主力軍,也是慈善文化村建設的先導和標兵。2008年以來,瓦房店農村曾普遍組建義工隊伍。但是由于農村形勢變化和人員流動性較強,一些村級義工組織基本處于松散狀態。瓦房店市慈善總會借慈善文化村建設之機,對義工組織進行重新規范。一是強化義工隊伍建設。對“沉睡”的予以激活,對不健全的予以健全。9個試點村,村村有義工組織,屯屯有幫扶小組。二是實行制度化管理。每個試點村都制定簡便易行的管理規定、工作計劃和三簿一冊。三是落實幫扶任務。組織義工采取一幫一或多幫一方式,對困難人群從生產生活到精神層面,實行全方位幫扶。四是宣講國學文化。先由市內的國學文化宣講團到試點村宣講,而后由各村啟用退休老教師或在職教師,利用田間地頭、家庭院落,向農民義務宣講國學經典。五是彰顯傳統美德。引導義工積極參與五好家庭和好鄰居、好村民競賽,爭當義務農業技術員、鄰里糾紛調解員、野生動物保護員、生態文明維護員、美好家園清潔員、社會治安巡邏員、時事政治宣傳員、業余文藝演出員,自覺培植互幫互助、勤奮節儉的淳樸民風,帶頭樹立移風易俗、文明向上的文明村風。六是動員義工踴躍參與村級慈善基金建設。多數義工都積極向村慈善基金捐款,引起了村民們的熱烈響應。七是參與村級公益事業建設。農村勞動義務工、勞動積累工和一事一議建勤工取消以后,村級公益事業用工出現若干真空地帶,義工隊伍和義工服務,成功承擔起植樹綠化、生態保護、清潔衛生、搶險救災、公益設施維修等義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