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天敏等
摘要:目的觀察穴位注射配合艾灸治療寒濕凝滯型原發性痛經的效果。方法隨機選擇治療組30例患者,以復方當歸注射液4 mL交替注射腎俞(雙側)、刺髎(雙側),得氣后緩緩注入,同時配合艾灸神闕、關元穴。隨機選擇對照組30 例患者,給予芬必得膠囊口服,2組均連續治療3個月經周期,比較2組療效的差異。結果治療組痊愈12例,顯效10例,有效7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67%;對照組痊愈2例,顯效8例,有效12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為734%。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穴位注射配合艾灸治療組明顯優于口服芬必得膠囊組,值得推廣。
關鍵詞:針灸療法;水針療法;原發性痛經;寒濕凝滯型
中圖分類號:R27111+3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4)10-0058-02
原發性痛經(Primary Dysmenorrhea,PD)又稱功能性痛經,是指女性生殖器官無明顯器質性改變的經行小腹疼痛,并隨月經周期而發作的一種疾病,多見于青年未婚女性,為臨床婦科常見多發病,尤以寒濕凝滯型多見。本病在我國的發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近年來,隨著針灸臨床及機理研究的不斷深入,針灸療法在治療原發性痛經方面逐漸發揮重要的作用。筆者采用穴位注射配合艾灸治療寒濕凝滯型原發性痛經30例,并與單用止痛藥治療進行對照觀察,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60 例均為本院針灸科門診患者,均以經行小腹疼痛為主訴就診。其中年齡最小者14歲,最大者30歲;病程最短者6個月,最長者15 a。患者經婦科檢查確定無其他器質性改變,且臨床診斷為寒濕凝滯型原發性痛經。60例患者隨機分為穴位注射配合艾灸者30例,西藥組30例,2組年齡、性別、病程及臨床表現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① 原發性痛經診斷標準參照《婦產科學》[1]。經期或經前期出現小腹及少腹墜脹疼痛,痛及腰骶,或有腰酸腰痛、惡心嘔吐、頭暈乏力等伴隨癥狀,呈周期性發作;婦科檢查無盆腔器質性疾病;婦科盆腔B超檢查無異常發現;②中醫寒濕凝滯型痛經的診斷標準參照《社區臨床常見病癥及處理》[2]。經前或經期小腹冷痛,得熱痛減,遇寒加重,經量少,經色暗黑有血塊,形寒 肢冷,小便清長,苔白膩,脈沉緊,嚴重者四肢及小腹冰冷,疼痛難忍,甚至暈厥。
13排除標準①經檢查證實有生殖器官器質性疾病如盆腔炎、子宮內膜異位癥、宮頸狹窄、子宮腫瘤等所致的痛經;②合并有心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精神病患者;③中醫辨證屬氣血瘀滯、肝郁濕熱、氣血虧虛、肝腎虧損者;④不適應本療法者。
14痛經程度評分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痛經癥狀評分:經期及其前后小腹疼痛5分(基礎分);腹痛難忍1分;腹痛明顯05分;坐臥不安1分;休克2分;面色白05分;冷汗淋漓1分;四肢厥冷1分;需臥床休息1分;影響工作學習1分;用一般止痛措施不緩解1分;用一般止痛措施疼痛暫緩05分;伴腰部酸痛05分;伴惡心嘔吐05分;伴肛門墜脹05分;疼痛在1 d以內05分(每增加1 d 05分);疼痛輕重分級標準:(1)重度:痛經癥狀積分在14分以上者;(2)中度:痛經癥狀積分在8~13分;(2)輕度:痛經癥狀積分在8分以下。
2治療方法
治療組:交替取腎俞(雙側)、次髎(雙側),常規消毒。用5 mL一次性注射器抽取復方當歸注射液4 mL,用快速無痛進針法刺入穴位2~3 cm后,稍做提插,患者有酸麻脹重感覺后,回抽無回血,即將藥液推入穴位中,每穴約2 mL,拔去針頭,針眼用無菌消毒棉球壓迫片刻。再用貴陽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針灸科自制的艾灸盒分別以神闕、關元為中心放置灸盒灸30 min,于月經來潮前3 d開始,每日治療1次,6 d為1療程,連續治療3個月經周期,3個療程后觀察療效。對照組:口服芬必得膠囊03 g,每次2粒,每天2次,于經前3 d開始口服,連服6 d為1 療程,連服3個月經周期后觀察療效。治療結束后統計療效。
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頻數表示,統計檢驗方法采用卡方檢驗和t檢驗。
5討論
中醫學認為,原發性痛經屬中醫“痛經”范疇,其中以寒濕凝滯型最為常見。這與青春期少女平素或經期貪涼飲冷、冒雨游泳、生活無規律有較大關系,以致風寒濕冷客于沖任胞宮、經血凝滯不暢有關。現代醫學認為原發性痛經的發生主要與前列腺素有關,排卵后在孕激素的作用下,分泌期子宮內膜能合成和釋放較多的前列腺素,而前列腺素可促進子宮平滑肌收縮和痙攣,以致子宮缺血而引起痛經[4]。針灸學認為,腎俞與次髎均為足太陽膀胱經經穴,腎俞為腎的背俞穴,腎藏精,主男女生殖泌尿系統功能,腎俞穴為腎之經氣輸注之處,故能溫腎壯陽,使氣血得溫則行,通則不痛。次髎為治療痛經的經驗穴,有活血痛經,止痛之功。神闕穴與關元穴均為任脈經穴,神闕穴與十二經脈相聯,也與五臟六腑和全身相通,是經絡的總樞,經氣的匯海,功能培腎固本、溫經通絡、調理沖任,溫暖胞宮。關元穴為沖脈循行之所,且任、督、沖脈“一源而三歧”,皆起于胞宮,關元既為任脈經穴,又為全身強壯要穴,可暖下焦,溫養沖任。采用復方當歸注射液穴位注射療法,利用穴位,藥物、針刺的多重作用,通過經絡感傳和神經傳遞作用,解除子宮平滑肌痙攣,調節前列腺素的分泌,同時配合艾灸神闕穴、關元穴,可共奏溫經散寒、通絡止痛之功效,從而達到治療痛經之目的。綜上所述,本法治療寒濕凝滯型原發性痛經,療效顯著,操作簡便,不良反應少,確實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樂杰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318
[2]余小萍,李守朝社區臨床常見病癥及處理[J]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8:442
[3]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346-349
[4]于金鳳,王娟少腹逐瘀湯加減治療寒凝血瘀型痛經51例[J].陜西中醫,2008,29(11):1455
(收稿日期:2014-07-25)endprint
摘要:目的觀察穴位注射配合艾灸治療寒濕凝滯型原發性痛經的效果。方法隨機選擇治療組30例患者,以復方當歸注射液4 mL交替注射腎俞(雙側)、刺髎(雙側),得氣后緩緩注入,同時配合艾灸神闕、關元穴。隨機選擇對照組30 例患者,給予芬必得膠囊口服,2組均連續治療3個月經周期,比較2組療效的差異。結果治療組痊愈12例,顯效10例,有效7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67%;對照組痊愈2例,顯效8例,有效12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為734%。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穴位注射配合艾灸治療組明顯優于口服芬必得膠囊組,值得推廣。
關鍵詞:針灸療法;水針療法;原發性痛經;寒濕凝滯型
中圖分類號:R27111+3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4)10-0058-02
原發性痛經(Primary Dysmenorrhea,PD)又稱功能性痛經,是指女性生殖器官無明顯器質性改變的經行小腹疼痛,并隨月經周期而發作的一種疾病,多見于青年未婚女性,為臨床婦科常見多發病,尤以寒濕凝滯型多見。本病在我國的發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近年來,隨著針灸臨床及機理研究的不斷深入,針灸療法在治療原發性痛經方面逐漸發揮重要的作用。筆者采用穴位注射配合艾灸治療寒濕凝滯型原發性痛經30例,并與單用止痛藥治療進行對照觀察,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60 例均為本院針灸科門診患者,均以經行小腹疼痛為主訴就診。其中年齡最小者14歲,最大者30歲;病程最短者6個月,最長者15 a。患者經婦科檢查確定無其他器質性改變,且臨床診斷為寒濕凝滯型原發性痛經。60例患者隨機分為穴位注射配合艾灸者30例,西藥組30例,2組年齡、性別、病程及臨床表現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① 原發性痛經診斷標準參照《婦產科學》[1]。經期或經前期出現小腹及少腹墜脹疼痛,痛及腰骶,或有腰酸腰痛、惡心嘔吐、頭暈乏力等伴隨癥狀,呈周期性發作;婦科檢查無盆腔器質性疾病;婦科盆腔B超檢查無異常發現;②中醫寒濕凝滯型痛經的診斷標準參照《社區臨床常見病癥及處理》[2]。經前或經期小腹冷痛,得熱痛減,遇寒加重,經量少,經色暗黑有血塊,形寒 肢冷,小便清長,苔白膩,脈沉緊,嚴重者四肢及小腹冰冷,疼痛難忍,甚至暈厥。
13排除標準①經檢查證實有生殖器官器質性疾病如盆腔炎、子宮內膜異位癥、宮頸狹窄、子宮腫瘤等所致的痛經;②合并有心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精神病患者;③中醫辨證屬氣血瘀滯、肝郁濕熱、氣血虧虛、肝腎虧損者;④不適應本療法者。
14痛經程度評分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痛經癥狀評分:經期及其前后小腹疼痛5分(基礎分);腹痛難忍1分;腹痛明顯05分;坐臥不安1分;休克2分;面色白05分;冷汗淋漓1分;四肢厥冷1分;需臥床休息1分;影響工作學習1分;用一般止痛措施不緩解1分;用一般止痛措施疼痛暫緩05分;伴腰部酸痛05分;伴惡心嘔吐05分;伴肛門墜脹05分;疼痛在1 d以內05分(每增加1 d 05分);疼痛輕重分級標準:(1)重度:痛經癥狀積分在14分以上者;(2)中度:痛經癥狀積分在8~13分;(2)輕度:痛經癥狀積分在8分以下。
2治療方法
治療組:交替取腎俞(雙側)、次髎(雙側),常規消毒。用5 mL一次性注射器抽取復方當歸注射液4 mL,用快速無痛進針法刺入穴位2~3 cm后,稍做提插,患者有酸麻脹重感覺后,回抽無回血,即將藥液推入穴位中,每穴約2 mL,拔去針頭,針眼用無菌消毒棉球壓迫片刻。再用貴陽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針灸科自制的艾灸盒分別以神闕、關元為中心放置灸盒灸30 min,于月經來潮前3 d開始,每日治療1次,6 d為1療程,連續治療3個月經周期,3個療程后觀察療效。對照組:口服芬必得膠囊03 g,每次2粒,每天2次,于經前3 d開始口服,連服6 d為1 療程,連服3個月經周期后觀察療效。治療結束后統計療效。
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頻數表示,統計檢驗方法采用卡方檢驗和t檢驗。
5討論
中醫學認為,原發性痛經屬中醫“痛經”范疇,其中以寒濕凝滯型最為常見。這與青春期少女平素或經期貪涼飲冷、冒雨游泳、生活無規律有較大關系,以致風寒濕冷客于沖任胞宮、經血凝滯不暢有關。現代醫學認為原發性痛經的發生主要與前列腺素有關,排卵后在孕激素的作用下,分泌期子宮內膜能合成和釋放較多的前列腺素,而前列腺素可促進子宮平滑肌收縮和痙攣,以致子宮缺血而引起痛經[4]。針灸學認為,腎俞與次髎均為足太陽膀胱經經穴,腎俞為腎的背俞穴,腎藏精,主男女生殖泌尿系統功能,腎俞穴為腎之經氣輸注之處,故能溫腎壯陽,使氣血得溫則行,通則不痛。次髎為治療痛經的經驗穴,有活血痛經,止痛之功。神闕穴與關元穴均為任脈經穴,神闕穴與十二經脈相聯,也與五臟六腑和全身相通,是經絡的總樞,經氣的匯海,功能培腎固本、溫經通絡、調理沖任,溫暖胞宮。關元穴為沖脈循行之所,且任、督、沖脈“一源而三歧”,皆起于胞宮,關元既為任脈經穴,又為全身強壯要穴,可暖下焦,溫養沖任。采用復方當歸注射液穴位注射療法,利用穴位,藥物、針刺的多重作用,通過經絡感傳和神經傳遞作用,解除子宮平滑肌痙攣,調節前列腺素的分泌,同時配合艾灸神闕穴、關元穴,可共奏溫經散寒、通絡止痛之功效,從而達到治療痛經之目的。綜上所述,本法治療寒濕凝滯型原發性痛經,療效顯著,操作簡便,不良反應少,確實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樂杰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318
[2]余小萍,李守朝社區臨床常見病癥及處理[J]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8:442
[3]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346-349
[4]于金鳳,王娟少腹逐瘀湯加減治療寒凝血瘀型痛經51例[J].陜西中醫,2008,29(11):1455
(收稿日期:2014-07-25)endprint
摘要:目的觀察穴位注射配合艾灸治療寒濕凝滯型原發性痛經的效果。方法隨機選擇治療組30例患者,以復方當歸注射液4 mL交替注射腎俞(雙側)、刺髎(雙側),得氣后緩緩注入,同時配合艾灸神闕、關元穴。隨機選擇對照組30 例患者,給予芬必得膠囊口服,2組均連續治療3個月經周期,比較2組療效的差異。結果治療組痊愈12例,顯效10例,有效7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67%;對照組痊愈2例,顯效8例,有效12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為734%。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穴位注射配合艾灸治療組明顯優于口服芬必得膠囊組,值得推廣。
關鍵詞:針灸療法;水針療法;原發性痛經;寒濕凝滯型
中圖分類號:R27111+3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4)10-0058-02
原發性痛經(Primary Dysmenorrhea,PD)又稱功能性痛經,是指女性生殖器官無明顯器質性改變的經行小腹疼痛,并隨月經周期而發作的一種疾病,多見于青年未婚女性,為臨床婦科常見多發病,尤以寒濕凝滯型多見。本病在我國的發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近年來,隨著針灸臨床及機理研究的不斷深入,針灸療法在治療原發性痛經方面逐漸發揮重要的作用。筆者采用穴位注射配合艾灸治療寒濕凝滯型原發性痛經30例,并與單用止痛藥治療進行對照觀察,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60 例均為本院針灸科門診患者,均以經行小腹疼痛為主訴就診。其中年齡最小者14歲,最大者30歲;病程最短者6個月,最長者15 a。患者經婦科檢查確定無其他器質性改變,且臨床診斷為寒濕凝滯型原發性痛經。60例患者隨機分為穴位注射配合艾灸者30例,西藥組30例,2組年齡、性別、病程及臨床表現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① 原發性痛經診斷標準參照《婦產科學》[1]。經期或經前期出現小腹及少腹墜脹疼痛,痛及腰骶,或有腰酸腰痛、惡心嘔吐、頭暈乏力等伴隨癥狀,呈周期性發作;婦科檢查無盆腔器質性疾病;婦科盆腔B超檢查無異常發現;②中醫寒濕凝滯型痛經的診斷標準參照《社區臨床常見病癥及處理》[2]。經前或經期小腹冷痛,得熱痛減,遇寒加重,經量少,經色暗黑有血塊,形寒 肢冷,小便清長,苔白膩,脈沉緊,嚴重者四肢及小腹冰冷,疼痛難忍,甚至暈厥。
13排除標準①經檢查證實有生殖器官器質性疾病如盆腔炎、子宮內膜異位癥、宮頸狹窄、子宮腫瘤等所致的痛經;②合并有心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精神病患者;③中醫辨證屬氣血瘀滯、肝郁濕熱、氣血虧虛、肝腎虧損者;④不適應本療法者。
14痛經程度評分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痛經癥狀評分:經期及其前后小腹疼痛5分(基礎分);腹痛難忍1分;腹痛明顯05分;坐臥不安1分;休克2分;面色白05分;冷汗淋漓1分;四肢厥冷1分;需臥床休息1分;影響工作學習1分;用一般止痛措施不緩解1分;用一般止痛措施疼痛暫緩05分;伴腰部酸痛05分;伴惡心嘔吐05分;伴肛門墜脹05分;疼痛在1 d以內05分(每增加1 d 05分);疼痛輕重分級標準:(1)重度:痛經癥狀積分在14分以上者;(2)中度:痛經癥狀積分在8~13分;(2)輕度:痛經癥狀積分在8分以下。
2治療方法
治療組:交替取腎俞(雙側)、次髎(雙側),常規消毒。用5 mL一次性注射器抽取復方當歸注射液4 mL,用快速無痛進針法刺入穴位2~3 cm后,稍做提插,患者有酸麻脹重感覺后,回抽無回血,即將藥液推入穴位中,每穴約2 mL,拔去針頭,針眼用無菌消毒棉球壓迫片刻。再用貴陽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針灸科自制的艾灸盒分別以神闕、關元為中心放置灸盒灸30 min,于月經來潮前3 d開始,每日治療1次,6 d為1療程,連續治療3個月經周期,3個療程后觀察療效。對照組:口服芬必得膠囊03 g,每次2粒,每天2次,于經前3 d開始口服,連服6 d為1 療程,連服3個月經周期后觀察療效。治療結束后統計療效。
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頻數表示,統計檢驗方法采用卡方檢驗和t檢驗。
5討論
中醫學認為,原發性痛經屬中醫“痛經”范疇,其中以寒濕凝滯型最為常見。這與青春期少女平素或經期貪涼飲冷、冒雨游泳、生活無規律有較大關系,以致風寒濕冷客于沖任胞宮、經血凝滯不暢有關。現代醫學認為原發性痛經的發生主要與前列腺素有關,排卵后在孕激素的作用下,分泌期子宮內膜能合成和釋放較多的前列腺素,而前列腺素可促進子宮平滑肌收縮和痙攣,以致子宮缺血而引起痛經[4]。針灸學認為,腎俞與次髎均為足太陽膀胱經經穴,腎俞為腎的背俞穴,腎藏精,主男女生殖泌尿系統功能,腎俞穴為腎之經氣輸注之處,故能溫腎壯陽,使氣血得溫則行,通則不痛。次髎為治療痛經的經驗穴,有活血痛經,止痛之功。神闕穴與關元穴均為任脈經穴,神闕穴與十二經脈相聯,也與五臟六腑和全身相通,是經絡的總樞,經氣的匯海,功能培腎固本、溫經通絡、調理沖任,溫暖胞宮。關元穴為沖脈循行之所,且任、督、沖脈“一源而三歧”,皆起于胞宮,關元既為任脈經穴,又為全身強壯要穴,可暖下焦,溫養沖任。采用復方當歸注射液穴位注射療法,利用穴位,藥物、針刺的多重作用,通過經絡感傳和神經傳遞作用,解除子宮平滑肌痙攣,調節前列腺素的分泌,同時配合艾灸神闕穴、關元穴,可共奏溫經散寒、通絡止痛之功效,從而達到治療痛經之目的。綜上所述,本法治療寒濕凝滯型原發性痛經,療效顯著,操作簡便,不良反應少,確實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樂杰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318
[2]余小萍,李守朝社區臨床常見病癥及處理[J]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8:442
[3]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346-349
[4]于金鳳,王娟少腹逐瘀湯加減治療寒凝血瘀型痛經51例[J].陜西中醫,2008,29(11):1455
(收稿日期:2014-07-2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