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星
摘 要:旅游業的迅猛發展,對自然生態環境產生了深刻影響。這種社會條件下,旅游環境承載力的研究變成了旅游研究的熱點之一。該文從生態旅游區的環境承載量概念入手,對生態旅游區環境承載量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提出了可行協調環境承載量的辦法,目的是完善旅游環境承載研究方法,促進旅游業可持續健康發展。
關鍵詞:生態旅游區 環境承載量 措施
中圖分類號:S788;F5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10(a)-0119-01
旅游業是我國發展最快行業之一,創造大量社會財富的同時,在促進社會進步以及經濟增長方面的作用日益凸現。在當前社會經濟條件下,研究生態旅游區環境承載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生態旅游區的環境承載量內涵
從旅游環境容量轉變到生態旅游區環境承載力,“旅游容量”的研究,被限制空間承載量上,并且以承納的旅游者數量,作為唯一衡量指標。但是這個指標不能說明本質所在。
環境對旅游活動具有一定的反作用。不同旅游形式,呈現不等量承載值,并且旅游活動超出閾值,在環境遭到劇烈的破壞時候,致旅游地就衰落甚至消亡了。包括某一旅游地環境現狀條件,以及環境結構組合沒有有害變化基礎上,旅游地能承受力大小。分為環境生態承載量,資源空間承載量,心理承載量以及經濟承載量。其內涵等相似與旅游資源空間承載量,主要是環境生態容量,結合游客感知容量。
從旅游環境承載力轉變到生態旅游環境承載力,生態旅游是生態旅游發展前提。因為其影響著保護資源與環境,影響著可持續發展。所以生態旅游環境,是以生態旅游活動為核心。生態旅游活動,必須以生存和發展的外部條件,作為運行的前提。生態旅游環境,是由自然生態旅游環境,以及社會文化生態環境,結合生態經濟旅游環境以及生態旅游氣氛環境,4個系統所共同組成的。生態旅游在國內不斷發展,旅游環境承載力內涵也不斷發展。雖然我國研究不多。但是,在生態旅游環境承載力概念中,對生態旅游區的環境承載量體系有了一定的研究。在當地居民普遍重視下,可以建立起生態旅游環境信息查詢系統,在此基礎上展開分析。
2 生態旅游環境的承載力存在的問題
2.1 在概念辨析方面,沒有明確界定
生態旅游環境承載力,是從旅游容量以及旅游環境承載力,兩個概念逐步發展來的。研究生態旅游環境承載力形成了一定困難。主要是由于當前,生態旅游環境承載力內涵科研不多,完整的理論體系沒有形。所以,不能與旅游容量概念明確開來。
2.2 評價指標需完善
目前,生態旅游環境承載力測評內容,主要問題是指標體系不完善,限制于自然環境承載力方面,沒有重視旅游活動,對生態旅游區和周圍社區經濟服務承載力的接受情況。
在具體對評價指標篩選中,遵循綜合性原則沒有切實落實。沒有依據實際情況,確定指標衡量方法[1]。所以,要全面考評生態旅游在生態旅游區中的作用效果。我們就需要將旅游環境承載力,分為自然環境承載力和社會環境承載力。區分不同的專業側重,來進行研究。
2.3 評價中的定量化
現階段,可用于生態旅游環境承載力,在定量化的方法雖然方法很多,但是由于生態旅游環境承載力復雜性,結合影響因素眾多,總的來說缺少綜合分析方法。我們在生態旅游環境承載力研究中個,定量研究限制于自然環境承載力,并且探索影響因素基礎上,對數學公式建立方面。但是真正生態旅游開發,和管理迫切需要綜合定量研究,并沒有滿足研究需求。
2.4 管理應用不到位
當前,生態旅游環境承載力方面,主要是管理上的應用問題,表現在控制游客數量方面,但是,國外研究側重點在成長管理方面。從這兩種不同側重點中個,,我國旅游環境承載力的研究,旅游環境承載力管理,在管理理念上與國外差距很大。總的來說,這是由于現階段,限制旅游者數量是生態旅游環境承載力管理方上的具體應用[2]。這個研究的側重點現實意義較強。考慮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國國情決定的。人口數量大,旅游業快速發展速,但是人口整體素質偏低,最終導致旅游管理水平不高特點產生。
3 調控生態旅游環境容量對策
3.1 適當分流生態旅游環境承載量
由于旅游區長期連續性飽和接待游客,我們英愛應統籌規劃,積極協調好旅游供求關系。第一可以通過大眾傳播,主動向潛在旅游者傳播已發生飽和現象。表達帶給旅游者不便。使他們認識到超載生態環境容量后果。第二,以立法形式,要求生態旅游區經營者使用浮動價格。旺季提高門票,食宿、交通配套服務價格也要提高,以此來限制環境承載接待量。第三,替代性開辟新旅游區,選擇旅游效果近似,地區,而在時間以及價格上,節省的生態旅游區資源,達到替代生態旅游環境容量飽的效果。
3.2 生態環境旅游區科學休養生息
對短期生態旅游環境飽現象,管理者要在重視旅游淡季的前提下,注意休養生息和環境補給。比如,國家級森林公園在旺季的時候,生態旅游環境系統的物質,能量、信息消耗都會過多。但是在淡季的時候,就不能依靠調節能力,去進行休養生息。為了達到保持其容納力目的,人工補給大量物質,采用信息等來促使環境恢復,是有效的休養生息措施。
3.3 生態環境旅游區區域輪流開放。
在生態旅游環境容量飽的局部地區,采取上述限制進入飽措施外,也可以采取輪流開放的方法,讓疲勞景點分幾段封閉輪休,使得受損生態旅游環境,有一個恢復階段。在休養生息保護下,小環境自然生態可持續發展[3]。對同一功能的景區不可以全部關閉,這樣會導致游人游興下降,也不利于整個旅游形象塑造。在輪流開放時,開放的景區搭配,需要注意搭配的技巧,以滿足旅游者的旅游期望。
3.4 加快人工治理輔助恢復
生態旅游環境受損大情況下,單靠短期自凈能力,不能解決其生態環境問題,人工治理措施可以加速治理速度,對受污染的水體,采取相應的措施整治。做好旅游區的宣傳教育工作,使得生態旅游環境,擁有一個較佳的容量。
4 結語
生態旅游取的環境承載量保護方面,最終目的是促進旅游地生態良性循環,實現對生態環境利用和保護的結合。在生態旅游的進程中,搞好規劃和管理,可能避免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產生,促進旅游業的可持續長足發展。作為當前國內生態旅游研究的熱點,生態旅游環境承載力研究需要進一步深入發展。
參考文獻
[1] 俞益武,李健,肖勝和,等.浙江省生物景觀類旅游資源現狀分析及旅游項目開發[J].浙江林學院學報,2005(1):93-97.
[2] 鐘永德,方世敏,李豐生.旅游景區管理[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5:146-152.
[3] 崔鳳軍.論旅游環境承載力[J].經濟地理,1995,15(1):105-1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