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賽群
摘 要:重讀女作家張潔的《揀麥穗》,使我為重溫童年的夢幻尋找到了一分載體,使我原本未泯的童心重新獲得激活。“在農村長大的姑娘誰還不知道揀麥穗這回事”,我曾無數次地回歸精神的家園,夢中的故鄉帶給我無限的慰藉與釋然。尋找夢里童年,是人精神的一種寄托。
關鍵詞:童年夢想 超越后輪回 精神家園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10(a)-0253-01
誰沒有童年?誰沒有童年五彩斑斕的夢想?這個夢想,或許有些太過離奇,或許有些太不切合實際,但童年的夢想,真的是最美好的、最令人向往的。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加深,許多事情都已成為過眼云煙,漸漸消散,有的甚至在記憶中了無痕跡。而無論歲月怎樣磨蝕,童年的一些美好的、新鮮的記憶,卻會像夜空里的星辰一樣,永遠閃耀著光芒,歷久彌新,令人慨嘆歲月的流逝、童年的無奈!
前蘇聯作家巴烏斯托夫斯基說“在童年時代和少年時代,世界對我們說來和成年時代不同。在童年時代陽光更溫暖,草木更茂密,雨更滂灃,天更蒼蔚,而且每個人都有趣得要命”。重讀女作家張潔的《揀麥穗》,使我為重溫童年的夢幻尋找到了一分載體,使我原本未泯的童心重新獲得激活。張潔在當代作家中獨樹一幟,尤其是她的散文具有獨特的風格,在她的作品中,讀者總是能夠感受到詩情畫意,而又總能在那種自然之美中體會到淡淡的感傷色彩。這種情感表達是在自然而然的敘述中體現出來的,含蓄而委婉,避免了“直抒胸臆”的唐突感,無論是表達歡樂還是憂傷,都透著溫柔與優雅的氣質。通過溫和細致的筆調、委婉動人的文字,抒發著作家對人生的感受。讀她的作品,展現在讀者面前的仿佛是一幅色彩明麗的風景畫。令人感覺是在一個初春的清晨,置身于微曦的晨光中,聽身邊小溪的潺潺水聲,觀晨霧繚繞于遠山的腰間,寧靜而淡雅。無論是誰,只要在兒時有過農村的生活經歷,面對這樣的景色,心靈都會為之微微顫動,那些塵封已久的記憶便又一次重新展現在眼前。就像《揀麥穗》這篇散文,讓我重又回想起了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
文章一開頭,就向讀者展現了一幅雋秀的風景畫:“在月殘星稀的清晨,滿懷幻想的女孩挎著空籃去揀麥穗。田野上騰起薄霧、月亮偷偷地睡了一覺”。只一句,就能把讀者帶回到很久以前的童年時代,許多場景又重新回到了記憶的表層。“在農村長大的姑娘誰還不知道揀麥穗這回事”,是呀,還有那些挖野菜、堆雪人、釣魚等許多事情呢,即使生活非常貧困,童年也是無比美好的。我曾無數次地回歸精神的家園,在失意的夜晚、在惆悵的黃昏、在凄冷的清晨、在一切不如意的時刻,只要回憶起童年的趣事和夢想,夢里的童年都帶給我無限的慰藉與釋然。正如巴烏斯托夫斯基所說“對生活、對我們周圍的一切詩意的理解,是童年時代給我們的最好饋贈”。
童年的夢想,是最深刻、最清析的記憶;童年的夢想,是無法割舍的心情。說白了,我們這些長年奔波在外的蕓蕓眾生,有哪一個心中不盛滿童年的憧憬,又有哪一個不是在尋找著自己夢里的童年?在我們的內心深處,緊揣著兒時的美好愿望。這些都與《揀麥穗》中的那個小女孩的愿望有著許多相類似的地方。“或許可以這樣說,揀麥穗的時節,也是最能引動姑娘們幻想的時節。//在那月殘星稀的清晨,挎著一個空籃子,順著田埂上的小路走去揀麥穗的時候,她想的是什么呢?//等到田野上騰起一層薄霧,月亮,像是偷偷地睡過一覺又悄悄地回到天邊,她方才挎著裝滿麥穗的籃子,走回自家那孔窯的時候,她想的是什么?//唉,她還能想什么!//假如你沒有在那種日子里生活過,你永遠也無法想像,從這一顆顆丟在地里的麥穗上,會生出什么樣的幻想。”無論自己的童年是否幸福、是否快樂,但我想當人們憶起自己的童年,自己童年的夢想,都會體味到無限溫馨與快樂的情感。
《揀麥穗》是一幅有關生命的動畫,那里蘊含著生命的情愫,童年的天真與老年的天真,使人們不得不聯想到人生是個超越后的輪回。
張潔作為一位女作家,對童年和人性有著更深入、更細致體會,通過《揀麥穗》向人們描述了一個小女孩和賣灶糖老漢之間感人至深的關系,表達了人們對人世間溫情的渴望,成為一種美的享受,一種道德境界的追求:一個生長在農村的小女孩,由于生活的貧困,并受當時待嫁女子“備嫁妝”的影響,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揀麥穗,要用麥穗換來的錢攢嫁妝。可女孩實在太小,根本不懂嫁人是怎么回事。于是,童心無邪、童言無忌,當別人問女孩要嫁給誰時,她竟然回答要嫁給賣灶糖的老漢,因為這樣就能天天吃灶糖。在物質匱乏的農村,一塊糖就是孩子生命中最美好的東西,她在追尋著這種生活之美。因此這個小女孩產生這種天真、可笑卻又著實可愛的念頭是自然而然的。對她來說,能夠天天吃灶糖是生活的最大享受、最高幸福。賣灶糖的老漢當然不會像小女孩那樣天真,他是一位到處流浪、飽經生活風霜的老人,他明白女孩的話不過是逗人發笑的童言,然而,也只有天真無邪的小女孩才能說出這樣讓他開心的話,使他在寂寞中感到一絲溫情。于是,在這一老一少之間開始了一段純潔、動人而又妙趣橫生的交往。老漢真心疼愛小女孩,把一種長輩對晚輩的愛護悄悄送給這個缺乏愛的小姑娘。這種無欲無求的愛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人性的光輝在這里閃現。然而,寒來暑往,終于有一天,“路上來了一個挑擔子的人。走近一看,擔子上挑的也是灶糖,人可不是那個賣灶糖的老漢。我向他打聽賣灶糖的老漢,他告訴我,賣灶糖的老漢老去了。”小女孩沒再等到賣灶糖的老漢,老漢離開了人世。女孩禁不住傷心地哭了,為生活中失去這樣一位慈祥可愛的老人,為他們之間樸素而美好的交往無可奈何的中斷而深感悲傷。在貧窮和寂寞中培養起來的友情最為可貴。這篇散文,是一首對美的頌歌,對無私大愛的贊歌,也是向往人與人心靈溝通的真誠呼喚。作品中老人是一個有著愛心的人,他與小女孩之間這種情誼打破了世俗的觀點,成為一種美的經典。
人們成長的過程,就是尋找夢里童年的過程。在路上,人們會碰到無數的外物和心情,但那美妙的童年夢想永遠在前方招引著你,使你不斷地追求與舍棄,這一過程又何嘗不是你回歸精神家園的軌跡。
夢里童年一如鄉情,就像一壇陳年老酒,年愈久,味愈濃。能讓身在他鄉的人,一次次醉倒在想家的夜里,而不再去理會“今宵酒醒何處。”“我常常想念他,也常常想要找到我那個像豬肚子一樣的煙荷包。可是,它早已不知被我丟到哪里去了。”這便是重讀《揀麥穗》讀出的感受。這樣一個令人發笑的故事,卻充滿著人情的溫馨,潛藏著巨大的心理內涵,讓人感到憂傷。作者借這個故事表達了對追求和失落,對人生和社會的深沉思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