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成秋++馮君瑩
摘 要:針對計算機專業就業堪憂而IT職業教育火爆的現象,分析了主要原因之一沒有根據崗位勝任力來構建新建本科院校計算機專業課程體系,該文作者首先構建了計算機行業崗位勝任力模型,然后從各崗位勝任力著手,對應提出了新建本科院校計算機專業課程體系的改革設想。
關鍵詞:新建本科院校 課程體系 崗位勝任力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10(a)-0248-02
2013年6月,《2013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在北京正式發布,這份就業藍皮書由麥可思研究院獨家撰寫。報告中給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就業黃牌警告,延續了歷年來計算機專業就業堪憂的現象[1]。而與之截然相反的是,近年來,IT職業教育培訓市場異?;鸨?。造成這種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2000年以后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計算機專業課程體系更新過慢,學生缺乏實踐動手能力,所掌握技能滿足不了行業需求。
“勝任力”這個概念最早由哈佛大學教授戴維·麥克利蘭(David·McClelland)于1973年正式提出的,是指能將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與普通者區分開來的個人深層次特征,它可以是動機、特質、自我形象、態度或價值觀、某領域知識、認知或行為技能等任何可以被可靠測量或計數的并且能顯著區分優秀與一般績效的個體特征[2]。
崗位勝任力是指勝任崗位工作所需要具備的能力和素質。體現一個人的能力和素質,需要建立相應崗位的素質模型和任職資格標準。素質模型是影響一個人工作成效的最深層的因素,是一個人工作的動機和工作動力的體現;任職資格主要是勝任崗位工作的行為能力,指具體履行崗位工作職責的具有不同層次的能力[3-4]。
以崗位勝任力為培養目標對于教師和學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將形成良好的指導作用,會讓學生自己知道為了適應某個崗位,自己應加強哪些專業技能和素質的訓練,會讓教師知道該選擇什么樣的項目案例來進行教學,所以建立多個方向的計算機專業崗位勝任力模型對于指導整個計算機專業的教學將起到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
1 計算機行業崗位勝任力模型的構建
該文作者對計算機專業優秀畢業生一一進行行為事件訪談,同時結合對計算機人才招聘企業及IT項目經理進行問卷調查最終建立了計算機行業崗位勝任力模型。該模型由成就與服務、專業知識與技術、行業技能、個人特質4個維度以及13項勝任特征組成,具體如圖1所示。
2 基于崗位勝任力模型的新建本科院校計算機專業課程體系構建設想
2000年以后新建本科院校將轉做高等職業教育,所以這些計算機專業教育主要面向計算機應用,設置的總體原則是厚基礎、重實踐、產學結合。課程的深淺程度和范圍的寬窄程度必須緊密聯系于學校具體的辦學方向、專業的培養目標與具體定位。這里所說的應用是建立在專業理論基礎之上的,沒有良好的專業基礎,應用的后勁將會不足,勢必給計算機應用知識的更新帶來困難。專業理論基礎越堅實,在各領域的應用也就越深人;專業課涉及的知識面越寬廣,學生的發展空間也就越大。圍繞這個方案,我們對基于計算機行業崗位勝任力模型的新建本科院校計算機專業課程體系構建設想如下:
(1)重視公共及專業基礎課程體系的建設。
由學習能力、演繹思維、認真嚴謹、專業知識這4項崗位勝任特征即可反映公共及專業基礎課程的重要性,在高校中學習計算機專業的學生,應實現“思維方式的數學化”。對實現思維方式的數學化起主要作用的并不是有關課程中的計算及其熟練程度,而是各種反映事物抽象概念的定義、反映事物內在規律的定理及其推演證明方法。今天,雖然許多人能夠完成大量計算機應用的任務而并不需要很多的數學訓練,但這不等于說計算科學不需要高深的數學,原因是僅憑直覺和經驗就能順利處理的那些問題,不僅說明了這些問題是足夠簡單的,而且還由于科學家和工程師們所做的大量前期工作使得其中一些原來困難的問題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已變得較為容易。在教學中一方面專業基礎課應有其成熟和相對穩定的教學體系,另一方面需要不斷更新其內容和技術背景。而公共基礎課程體系中英語應該著力于培養學生英語表達能力及閱讀行業英文文獻能力,而數理邏輯、代數應主要著力于計算思維的培養。
(2)硬件課程應整體減少。
目前計算機科學專業教學計劃中的一個難點,是硬件課程的設置問題。硬件知識體系本身非常豐富,但是硬件課程多了,又削弱了計算機科學專業的特色。引用Randal E. Bryant 的一段話來解決這個問題:因為,我們的學生中幾乎沒有人有機會構造計算機系統。而大多數學生,甚至是計算機工程師,也要求能日常使用計算機和編寫計算機程序。所以我們決定從程序員的角度來講解系統,并采用這樣的過濾方法:我們只討論那些影響用戶級C程序的性能、正確性或實用性的主題。
(3)涵蓋多門課程的工程項目課程課時數和數量的增加。
為了實現崗位勝任力中項目經驗、萬行標準代碼編寫、團隊協作、專業知識等方面的培養,計算機專業必須加大工程性課程的開設力度,NIIT教材中,大量的篇幅是“常見問題解答”、“獨立實踐”等練習和討論,每章結束時還有一定數量的“附加練習”。讓學生運用已學到的知識編寫大量的程序,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和動手能力,這一點值得我們學習。用人單位要用一個人,往往先看他能否熟練地編寫C、C++、Java等語言程序和使用相應的工具環境,這方面基本功是否扎實。不少大學畢業生或研究生工作不能立即上手,往往就是工程實踐能力匱乏的問題。
(4)新技術及時引入課堂和教材更新快速。
國內很少將最新的技術及時引入課堂講解,教材也一般要比人家落后2到3年。IT發展這樣快,晚了用處不大了!目前,市場上見到的大都是公司的技術材料介紹,而不是教材,不適用教學。另外,IT領域的新方向能及時在NIIT(印度國家信息技術學院)教材上得到反映。endprint
NIIT教材設置的確體現了IT技術的發展方向。學生出來后能馬上進入角色,投入到工作中去,而目前中國很多IT職業教育也是一樣,新技術培訓和教材更新都很迅速。
(5)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
推行“問題式+任務式+啟發式”教學方法,精選練習題,加強實踐以及建立“網上輔助教學環境”等方法可以使得學生易于進行自學、練習、同學間交流、向教師提問、考試等,同時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編程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6)師資隊伍的建設。
上述崗位勝任力的培養離不開教師的引導,所以建設一支具有扎實理論基礎和豐富實踐經驗的師資隊伍,是搞好計算機本科教育的有力保證和前提。為此必須從多方面提高教師水平,拓寬教師知識面,加強的教師的實踐能力。同時多外請一些有著豐富項目經驗的程序開發人員來校教課等。
(7)引入職業素養課程。
為了實現崗位勝任力中主動性、影響力、成就導向、自信心、責任心等方面的培養,必須引入IT企業的職業素養課程,多開展素質拓展活動,加強學生綜合素質培養。
4 結語
綜上所述,基于崗位勝任力構建新建本科院校計算機專業課程體系,有利于幫助作為崗位準員工的高等院校學生合理評價自己的能力,尋找適合自身的崗位,挖掘自己的潛力,優化人力資源結構,使得高??梢院芎玫呐c企業對接。崗位勝任力與課程的對接,是為企業培養人才的基本途徑,解決了高校畢業生再去IT培訓機構回爐的問題,又保證了企業崗位的績效最優化。基于崗位勝任力模型的計算機專業課程體系的研究是新建本科院校計算機專業教育改革的一條新路,具有長遠意義。同時,上述方法的探討與實施都需要教師的努力和領導的主持,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才是培養學生的根本目標。
參考文獻
[1] 中國大學生就業研究課題組.中國大學畢業生就業報告(2013)[M].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2] MeCelland D C.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J].American Psyehologist,1973(28):l-14.
[3] 劉心美,趙桂茹.基于崗位勝任力模型的高職課程體系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8):169-172.
[4] 劉靜.IT項目經理勝任力模型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3(10):66-6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