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萍
在小學踐行詩化教育,對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對生活的領悟以及對愛的感知能力都有很大幫助。但只有適合小學生學習的詩歌,才能讓他們在誦讀中提高理解,進而受到熏陶感染。所以,編纂以詩歌為主要內容、適合學生誦讀的校本教材,是提高詩化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徑之一。
精選詩歌內容,編纂校本教材
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規律等,把適合學生學習的詩歌選進校本教材,是提高詩化教育效果的前提。
一、二年級學生最喜歡讀韻律整齊、朗朗上口的小詩歌。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兒歌的應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滲透詩的韻律、對仗等知識。并將培養學生行為習慣的內容寫成兒歌,讓學生在讀中規范行為。例如《上課歌》:鈴聲一響,快進課堂。腰板挺直,目視前方,老師微笑,夸我真棒。老師愛我,我要爭光。低年級的教學中需要學生記憶的內容很多,枯燥地去記憶會引起學生的反感,編成小兒歌,學生的學習興趣、記憶質量就會提高很多。在中年級的校本教材中,學校按照“植物篇”“動物篇”“送別篇”等,將古詩中的經典詩文編輯其中,并配上圖畫,讓學生誦讀,感悟語言美、色彩美、結構美、韻律美。高年級的學生有了一定的閱讀能力、自學能力,因此學校安排“邊塞詩”“送別詩”等,注重他們對詩歌情感表現、意境營造的感悟。
創建誦詩系列課,感悟詩歌之美
學校校本課程以集中賞詩、誦詩、唱詩為主,力求為學生打開一個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美好的詩畫世界,讓學生感受祖國詩文的魅力與韻味。
誦詩課——走進詩之美。在一、二年級的校本誦讀課中,教師自己創作的“校園教育小詩歌”和陶行知老先生一篇篇通俗易懂的教育小詩,使學生在《上課歌》《課前準備歌》《下課歌》等一系列充滿生活實景的小詩歌誦讀中學會學習,學會做事。
唱詩課——感悟音樂美。學校將音樂課與誦詩課整合,在誦讀的基礎上,教學生按照韻律唱出古詩。在古典的樂曲、優美的韻律中唱詩,更能讓學生深刻感悟到古詩之音樂美。《竹石》一詩,表達了竹石的堅韌之情、勇敢之意,聽著鏗鏘有力的歌聲,學生儼然看到了滿山翠竹的迎風傲立與堅韌挺拔。唱詩課,使學生的心靈和一首首經典詩詞更加“情通意合”。
畫詩課——體味色彩美。學校將美術課與學古詩整合為畫詩課。課上,教師引導學生細心觀察,找出描寫色彩的詞語,體會其色彩美。并引導學生用手中的筆,畫出詩情,展現美、抒發美。
舞詩課——感受意境美。師生在“詩情詩曲”中追尋形體美與心靈美,使心靈、身體與詩意相通,與美好生活契合共生。在“明月幾時有”的詞曲中,舞蹈教師和學生翩翩起舞,演繹著“千里共嬋娟”的美好祝愿,詩情交融。舞詩課,成為學生享受自我飛翔的旅程,個性與激情在這里得到了藝術化的釋放。
學生們還拿起筆,表達心中的情感。如《走步詩》:慢步輕聲,你我右行。不擁不擠,我們文明!簡短的小詩歌,滲透著學生對行為規范的理解和對做文明人的向往。天真的語言、純真的情感,讓學生們愛上詩、愛上生活。
開展多彩活動,內化詩外化行
在詩化教育中,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科素養的提高,也要關注學生心靈品質的發展。
在學校的讀書節活動中,學校鼓勵學生閱讀經典名篇、制作手抄報、剪貼報、寫讀后感、進行誦讀比賽、創作詩化作品、解讀名言等。在詩歌節活動中,學校開展詩配畫比賽、詩歌手抄報評比、原創詩歌賽、唱詩賽、誦詩賽、詩詞積累比賽等。學生在這些活動中不僅得到教育,而且受到鼓舞。他們在詩中成長得踏踏實實,在詩中感受到了師生愛、同學情。
陶行知先生曾說:“困難詩化,所以有趣;痛苦詩化,所以可樂;危險詩化,所以心安;生死關頭詩化,所以無畏。”詩化的教育和教育的詩化,使教育的真善美成為教育之魂。詩化教育是關懷生命的教育,是自由的教育,是喚醒和引發的教育,是精神相遇的教育,更是至真至善至美的教育,應成為追求教育真諦的校園永遠靚麗的風景。
■ 編輯 吳君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