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愿玲
高等職業教育承擔著為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一線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的重任。近年來,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職業院校的學生生源質量逐年下降,學生的學業問題、心理問題以及就業問題困擾著高職院校的教學管理及學生管理工作。我們嘗試從職業院校學生的心理特點及實際狀況分析出發,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培育心靈的應對策略,旨在開發他們的心理潛能,優化他們的心理素質,實現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愛和尊重是培育心靈的前提保證。青少年具有強烈的自尊心,心理敏感且脆弱。尊重、信任學生實際上就是尊重教育的基本規律,是實現育人的和諧保證。培育心靈,塑造靈魂,健全情感,完善人格,這便是教育的目標指向和價值追求,要理解和信任學生,尊重學生的差異,保護學生的自尊心,絕不能武斷地對待學生,也不能草率地、膚淺地處理學生的問題,要在教育的過程中堅持理解學生、尊重學生、信任學生的原則,循循善誘、因勢利導,以平等的身份、尊重信任的態度與學生相處,學生才會敞開心扉,全身心地積極接受教師的幫助與教誨。
寬容接納學生是培育心靈的首要手段。面對來自不同家庭、不同教育背景、性格迥異、基礎知識薄弱的高職學生,尤其是五年制學生,教師更要接納、感化這些學生,抓住心靈培育的契機,在情感上感染學生,在生活上關愛學生,在學習上幫助學生,在錯誤上包容學生。尤其是針對那些“后進生”,教師要抓住他們追求上進的心理,因勢利導,及時鼓勵,激勵學生自強自立、奮發有為,讓他們從進入校園,就產生一種“從頭做起、改變自我、重塑自我”的迫切心理,鼓勵他們勤奮學習技能,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和到企業頂崗實習,為將來走向社會、謀求適合自己發展的工作崗位奠定基礎。
課堂內外滲透是培育心靈的有效手段。高職院校強調“能力為本”,培養的是面向企業生產、經營、管理一線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這一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不僅需要過硬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更需要高素質的職業道德品質,而職業道德情操的塑造,是一個長期的經過滲透、吸收而逐漸內化的過程。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與將來就業的實際崗位需求,創設富有啟發性、趣味性和挑戰性的情境,注重講授實用性和操作性的知識和技能,使每個學生都成為學習知識和技能的主角,敢于、樂于提出問題,有效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還應加強學生的職業理想教育,從一開始就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價值觀和職業觀,熱愛所學專業,提高職業道德素質,增強社會適應能力。校園文化活動可以更充分地使學生施展才華,發展個性,增強競爭意識,獲取奮進的信心。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堂內外的時機,通過各種活動,使學生掌握技能、學會做人、學會做事。
學會致歉在培育心靈中體現超級魅力。“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教師一旦有錯或存在失誤,向學生表示致歉,不僅體現的是教師的修養或度量,而且體現的是教師的責任感。教師的真誠致歉會在培育學生心靈的過程中體現出超級魅力,不僅不會影響教師的“威信”,更會增加教師的人格魅力,贏得學生的信任和尊敬,同時教師人格也會得到升華。師生間、生生間的真誠致歉是培育學生心靈的法寶,只有這樣,學生才會“親其師,信其道,聽其言,遵其囑”,自覺、愉快地接受教師的教誨。因此,教師學會致歉既是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需要,也是自我安撫心靈的需要,在改善與學生關系的時候,也能夠調節自己的情緒。
公正評價是培育心靈的最高體現。教師對學生一視同仁,是教育公平的道德要求。每個學生在認知水平、學習態度、自我要求和自我努力的程度上都是不同的,教師應準確、全面地認識和掌握每個學生的特點,正確分析存在的各種差異,做出客觀、實事求是的評價。由于學生的基礎知識、思維水平、接受能力乃至性格不同,教師在表揚和批評的方式上也應有所不同。例如,對謹小慎微、自尊內向的學生的批評則應溫和委婉些。教師應因材施教,褒貶得當,賞罰分明,特別是在大是大非問題上,決不能姑息遷就,而應態度鮮明,嚴肅指出,必要的批評乃至處罰同樣可起到積極強化的作用,達成鼓勵先進、幫助落后的教育效果。
教育其實就是培育心靈的工作,需要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共同探究和努力完成。任重而道遠,讓我們一路攜行,一路繽紛。
■ 編輯 吳君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