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利
從實際出發,在充分了解學生學情的基礎上,滿足學生發展的需求是中關村一小構建學校課程體系的基本原則之一。中關村一小的學生大多來自中國科學院家庭,生活環境以及父母從小的引導與熏陶使他們很小就喜歡科學,對新知識有著更多的興趣與求知欲。我們了解到在完成國家規定的數學、科學課程學習的基礎上,更多的學生還有更高的需求。為回應學生的發展需求,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發展學生的興趣和特長,拓寬學生知識面,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夯實學生的文化底蘊,提升學生數學與科學的素養,我們開設了數學與科學選修課。
數學與科學選修課的設計原則有三點:第一是拓展性原則,依據國家課程標準而又高于它進行課程設計,重點在國家課程內容的延伸與拓展;第二是融合性原則,課程內容的設計包含跨越學科壁壘,兼顧數學與科學學科融合部分的內容;第三是適切性原則,課程設計要根據現有的條件和資源、符合學生現況以及適應學生、學校、社會未來發展的要求。數學與科學選修課可以滿足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了解社會生活,開闊眼界,從而彌補學科課程的不足,豐富學校教育文化生活,促使學生個性潛能優勢的充分發揮,促進學生的個性全面和諧發展,培養學生的自主活動能力,為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國際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礎。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發展需求,我們在三至五年級開設數學與科學選修課程。每學年初進行網上報名自主選課,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學科學習狀況與發展需求,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領域內容填報志愿,進行一年的相關課程學習。學校設有專門的計算機系統統一調配,保障選修課的合理推進。選修課的教材是由教師調查學生需求、研讀國家課程標準、充分衡量可用資源、對比不同版本教材基礎上,結合本校實際開發的校本課程。在實施過程中師生共同完善、豐富教學內容,伴隨著學生的成長教材不斷更新,更多的創意補充到教學資源中。
數學與科學選修課的內容采用了主題式的單元設計,注重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增加學習體驗的機會。例如:四年級數學課程中“統計與生活”的內容,組織學生調查本年級學生身高情況,有計劃地收集數據,在導師的引導下繪制統計圖、統計表整理數據,在對比、分析的基礎上判斷、分析、解決問題,進一步了解年齡、身體發育、家庭遺傳等因素對身高的影響,體會數據中蘊涵的信息魅力。這種數據分析可以充分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在提高分析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的同時,了解自己、學校及周圍世界。
數學與科學課程融合可以使學生更完整地認識周圍世界。在基礎教育階段,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數學及科學素養至關重要,它將為學生未來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我們在設計數學與科學時,以數學為基本語言設計了具有兩個學科特點的內容。例如:在“身邊的數學”節約用水一課中融入滴水實驗,引導學生在計算單位時間內水流量的基礎上,調查身邊的用水情況,結合科學模塊世界環保日中“世界水日”相關知識開展學習。通過數據了解水資源對于人類的重要性,收集整理生活中的節水小竅門,并提出節水建議。
我們把課堂建立在教室、操場、圖書館、信息中心、公園、社區……學生生活中發生的點點滴滴的趣事都可以納入學習的范疇,引導學生從身邊做起,觀察伙伴、校園、天氣、動物……把書上的數學以及科學常識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在綜合所學知識解決問題中感受數學的靈動,在探究活動中培養科學精神和思考的方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