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古典詩詞因其短小精悍、內容高度濃縮、年代久遠,對初中生來說是一大難題。學生雖重視對古典詩詞的背誦默寫,但對于詩詞的理解大多思路不清、不知如何下手。在課堂學習時聽得耳熱,然而課后自己理解分析時就撓頭抓耳。這是對詩詞的學習分析缺乏清晰的、系統性的思路。因此語文教師在古典詩詞教學時要注重古典詩詞分析理解的梯度性、系統性,讓學生形成一套由誦讀到理解、由內容到內涵、由景到情不斷深入的層級思路,解決古典詩詞學習的混亂狀態。
一、突出誦讀,讀出古典詩詞的魅力
學習古典詩詞要突出誦讀,這是必須做的第一環節。古典詩詞富有節奏感、韻味美、情感豐富,是學生誦讀感受古代語言魅力的好材料。通過誦讀,學生可以讀出古典詩詞的節奏,感受詩詞的建筑之美;讀出古典詩詞的韻味,感受詩詞的意境之美;讀出古典詩詞所融入的情感,感受詩詞的人性人情之美。這樣才能讓學生通過誦讀去發現古典詩詞的魅力,從而去喜愛它。如誦讀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時,可以讀出七言律詩上下整齊的節奏感、對仗美及押的音韻之美。誦讀蘇軾的《水調歌頭》,在感受節奏長短有致的同時,體會作者通過抑揚頓挫的聲調所表達的對親人的思念、對人生的感嘆之情。讀曹操的《觀滄海》可以想象詩人志在千里、想要統一中國的豪邁形象。
二、知人論世,理清古典詩詞的豐富內容
每一首詩詞都是作者在特定的背景環境下吟詠出來的,沒有特定的背景環境,是絕不會產生特定的情感宣泄,也就不會留下千古名句。文天祥沒有四處飄零、兵敗被俘的經歷也就不會在過零丁洋時留下“身世浮沉雨打萍”“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感嘆。李清照沒有流落江南、物是人非、生活不如意的傷感也就不會有《武陵春》中的“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只恐雙溪舴艋洲,載不動許多愁”的憂傷。因此學生在理解詩詞前要弄清作者的經歷及寫詩時的情形,為古典詩詞的深入理解作鋪墊。
古典詩詞的內容在誦讀后首先要理清,要知道詩詞中寫了什么事、寫了哪些人、哪些景、哪些事物、采用何種方式表現、主線是什么等等。這些內容是比較容易在詩詞中找到的,是詩詞的表面內容,需要學生在誦讀后從詩詞中分離出來,是下一步理解詩詞內涵的前提條件。如學習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時,要理清詩中寫的景物有:湖水、早鶯、新燕、亂花、淺草、馬蹄、綠楊、白沙堤,地點是孤山寺北賈亭西的錢塘湖,季節是早春,運用擬人的修辭來展現早春的景色,主線是早春。理清這些詩的字面內容,就能夠知道這首詩是展現早春的景色之美,對春景表達贊美之情。
三、精研詩句,還原體會詩詞的意境之美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云:“詞以境界為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詩詞的意境就是詩詞的冠絕千古的資本,讓人贊不絕口的妙處所在。因此古典詩詞需要精細研讀,體會詩詞所塑造的意境,學生才能領悟作者的思想、藝術特點。如何才能體會詩詞的意境呢?對于學生來說最好的辦法就是還原詩詞的意境。還原的方法可以用多媒體視頻呈現,也可配樂想象,還可以表演感悟。要讓古典詩詞的文字動起來,人、物、景活起來,空間背景展現出來,給學生一個虛擬的現場、一種立體感的場景、畫面,有聲有色,有靜有動,景人融合,情顯于色,讓學生如身臨其境,這樣理解意境就較為容易了。如學習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可以采用多媒體視頻呈現讀詞的意境:在夕陽西下的背景下,一個天涯游子騎著瘦馬走在古道上,遠處枯藤纏繞著大樹、冒著炊煙的人家,近處有通向村莊的小橋,傳來烏鴉回巢的叫聲和流水的潺潺聲,馬兒走得氣喘無力,游子一臉塵土、一臉倦怠、一臉憂愁,臉望著遠方,不時低頭。視頻中的所有景物、背景都是灰色的調子,通過游子的視線把它們串聯在一起形成一組畫面、一段視頻,展現一個意境。這樣的呈現,能夠給學生還原出一個三維立體、有聲有色、空間開闊的意境,而不是詞語、事物的組合,學生才能在視頻的觀看中體會出這首曲詞意境的悲傷之美,感受飄零天涯游子的思鄉、倦于在外的凄苦愁楚之情。
四、感受古典詩詞的情感之美,挖掘詩詞的主旨
古人云:詩專情。古典詩詞是為表達情感而為文。抓住古典詩詞所融入的情感,才能挖掘出詩詞的主旨。古典詩詞的情感表達既有直接抒發,也有間接表達,而且大多是借助景、物、事等自然流露,這樣情感也就更真實感人,孔子云:“情欲信,詞必巧”就是這個道理。對于詩詞中情感的感受,可以結合詩詞的寫作背景、描寫的景物色彩、直接表現情感的詞語去體會。有的寫作背景能夠揭示寫作時的情感,詩詞中描寫的景物所具有的色彩其實是作者內心情感的外化,古人有“我看景,景皆著我之情”“一切景語皆情語”的主張,因此對于詩詞中的景物要細看其景,挖掘所融入的情感。悲景抒悲情,樂景抒樂情,有時反之樂景抒悲情,悲景中帶有一絲曠達、樂觀,要細心體會才能分清。對于詩詞中直接表達情感的詞句,要結合詩句體會情感抒發的程度。情感的表達在古典詩詞中往往是復雜多樣,體會時要把景、事、物三者結合起來。
如學習杜甫的《春望》時,先要了解這首詩的寫作背景,是詩人在安史之亂后前往靈武投奔肅宗途中被俘的次年三月所寫,看到國家動亂、人民流離失所,詩人的情感可想而知。詩中句句都融入情感:一二兩句寫長安城草木長得長、感嘆國家山河破碎之痛;三四句借花落淚、鳥驚心外化人的內心之悲;五六句借戰火連年家書難寄抒發對親人的思念之情;七八句通過細節動作描寫讓讀者發問為何白發越來越少、簪子掛不住,得出這是因為憂愁所致。句句愁苦,句句血淚,句句融情,所以才能千百年來經久不衰,這種愛國愛家愛人的情感就是這首詩的主旨。
初中古典詩詞的學習需要語文教師的分步指導、系統訓練、逐層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需要學生的耐心誦讀、細心體會,一步步提高對詩詞的分析理解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在學生腦中形成一個對古典詩詞學習的系統性方法、思路,才能真正解決擺在他們面前的這道難題。
(張全剛 江蘇省邳州市邳城中學 22132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