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健
賓西經濟技術開發區是2002年9月11日經省政府批準設立的省級開發區。2010年6月26日,被國務院批準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二十多年的發展,充分體現了改革開放的重大成果,突出表現在:經濟社會發展站在新起點上,成為區域經濟的龍頭;在產業上形成了各具特色、層次較高、規模較大、對地方經濟拉動較強的主導產業,核心競爭力進一步突出;城市建設向更高層次邁進,基本實現了向工業化新城的跨越。諸多優勢條件,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未來一個時期繼續探路領跑奠定了堅實基礎。
“十二五”期間,賓西經濟技術開發區將牢牢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縣委、縣政府“產業興縣,項目立區”戰略,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全力打造綜合環境優越、布局結構合理、產業特色突出、服務體系完善、支撐能力強勁,城市個性鮮明的現代化開發區。圍繞這一思路和目標,賓西開發區將抓住全省打造“八大經濟區、十大產業”和哈爾濱市建設“大哈東”發展戰略的重大機遇,努力實現更好更快發展,在區域經濟中繼續發揮龍頭帶動作用。
一、搶抓發展機遇,奮力實現園區的經濟增長和可持續發展的新突破
賓西開發區始終秉承“項目建設是發展之本、強縣之基、富民之源”的發展理念,針對當前形勢的新特點和新變化,實現了由項目數量規模向質量效益的及時轉變,根據項目“前期謀劃、項目引進、落地生成、服務支撐”的周期,扎實做好每一個環節。一是堅持在招商引資中強化力度并活化方法,不斷壯大園區產業規模。把招商引資作為加快發展的一大法寶,緊緊圍繞“三個基地、一個產業”的主導產業發展格局,強化對龍頭項目和重點企業下游項目的引進。確定了項目信息搜集、篩選、論證、洽談、簽約體系,專題謀劃項目,制定了以投資強度、單位產出效率、單位稅收額度、建筑容積率等為主的準入標準,確保項目用地得到集約利用,堅持“對財政稅收有貢獻、對產業發展有拉動、對就業崗位有提供、對農民增收有幫助”的原則,圍繞壯大主導產業、促進產業升級、承接產業轉移項目開展招商引資。今年成功簽約的洋河股份(蘇酒集團)白酒灌裝項目是賓西開發區迎來的首家世界500強企業。二是實現項目建設無縫對接,提供從簽約到投產的全程一條龍服務。嚴格實行“項目建設情況全面準確了解、項目存在問題第一時間掌握、項目遇到困難最快速度解決、項目審批手續高效包保辦理”的四條服務金標準。縣級領導、項目引進部門、開發區管委會和招商局等組成的專項推進組,定期進行“走企業,解難題”的現場辦公,及時破解瓶頸、督促工程進度,確保項目早日投產達效。三是著力構建多層次、網絡化的包保服務支撐體系。完善產業發展扶持政策,鼓勵優勢企業做優存量,以新資本優化結構、增強內生動力,目前區內的賓西牛業、奧瑞德等多家企業正在進行融資和上市培訓;同時通過政、銀、企聯席會議制度,實現企業融資需求與金融部門的信貸投放的有機結合和有效銜接;優化勞動力環境,通過與農墾職業技術學院、哈爾濱職業學院等院校的合作,采取企業委托代培的模式,暢通待業人員向開發區企業流動的渠道,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開發區企業轉移。
2013年,賓西經濟技術開發區GDP實現63.66億元,同比增長41.1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實現226.34億元,同比增長 52.93%;稅金實現7.12億元,同比增長33.77%;進出口總額5211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48億美元。截至目前,賓西開發區已簽約企業141個,其中投資億元以上的項目79個,投資5000萬元以上項目31個,合同投資總額263億元,合同固定資產投資178億元,項目全部達產后,預計實現年產值481億元,稅金29億元。賓西開發區已經成為全縣工業經濟的新平臺、招商引資的新載體、跨越發展的新引擎。
二、充分發揮主導產業優勢,構建產業結構高端強勁、具有強大支撐力的現代工業新體系
牢固樹立以打造產業集群來提升園區工業經濟競爭力的理念,加大產業資源的整合力度,充分發揮“三個基地,一個產業”的優勢。在農副產品精深加工基地方面,2014年上半年,區內的49家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共實現產值68.35億,占全區工業產值的56.55%,農副產品精深加工產業主導地位日益凸顯,在賓西牛業、今麥郎面品、大北農牧業等龍頭企業的拉動下,上半年農副產品精深加工產值增長了41.25%。在現代包裝產業基地方面,2014年上半年,區內擁有的24家包裝企業實現產值27.8億,占全區工業產值的23%,新規劃建設5平方公里的賓西輕工包裝產業園初見規模,現有6個項目落戶,上半年現代包裝業產值增長了38.42%,隨著包裝產業園的不斷發展壯大,現代包裝產業將成為園區工業經濟發展的強勁動力。在對俄貿易出口加工基地方面,區內的24家對外貿易出口加工企業在2014年上半年實現產值15.39億,占全區的12.73%,對俄貿易出口加工產業已經成為園區發展外向型經濟的重要支撐,借助全省打造東北部地區沿邊開放帶的有利契機,對俄貿易出口加工產業的規模和層次都將得到有效的提升。在光電產業方面,雖然區內光電企業只有5家,2014年上半年實現產值4.52億,僅占全區工業產值的3.74 %,但是以奧瑞德光電為龍頭,全力打造的光電產業公共服務平臺和技術研究中心對于提升園區科技水平和促進園區轉型升級有著深遠意義,目前奧瑞德光電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三期工程——大尺寸高品質藍寶石材料產業基地配套項目正在建設之中,該項目建成后,園區的光電產業鏈將進一步延伸、規模將進一步擴張。
三、面向未來的經濟園區發展要求,突出規劃引領,加快配套設施外延,在更高層次上實施統籌發展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如何將產業園區和新城建設有機融合,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新課題。我們按照縣委、縣政府“有規劃引領、有產業支撐、有充分就業、有配套服務、有政策機制”的要求和建設“兩區一城”的戰略部署,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著眼未來發展,超前做好規劃。主動對接省、市主體功能區規劃,圍繞“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商貿服務新區和生態宜居旅游區”的總體定位,重點推進了《賓西經濟技術開發區產業規劃》、《哈東新城總體規劃》等重要規劃,從而高效地融入省、市發展戰略布局,并嚴格按照規劃實施,用高水平規劃引領建設。二是努力探索區鎮合一的新型管理體制,通過就打破區域行政界限、進行區域聯合與協作以及適時進行行政區劃調整等問題進行深入研究,我們實行了鎮區內鄉鎮由管委會托管的方式,把舊村改造和安置小區建設作為城鎮化的重點任務推進,有效解決了征地、拆遷、社會事務管理的統一問題。通過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模式,積極推進社會保障、勞動就業和公共服務領域的改革,構筑以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障為主體、以被征地人員養老保障為補充的新型社保體系。三是堅持將“強工”和“富民”有機統一、協調發展。通過農副產品精深加工產業的深入發展,農業產業化水平得到的全面提升,既促進了縣域經濟發展,也使鄉鎮的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不僅改造了傳統農業、發展了農村生產力,還有效轉變了農業增長方式,解放了更多農村富余勞動力,大幅增加了農民收入,促進了農業又好又快發展,真正達到了“以工促農”的效果。從而使縣域經濟走出了一條由傳統的農業大縣向工業強縣轉型的科學發展之路。四是堅持探索自主創新、節能減排、綠色增長的經濟新模式。今后一個時期,賓西開發區將以建設創新性開發區和資源節約型經濟園區為目標,完善科技自主創新體系,大力扶持一批高附加值、高成長性、高技術含量的企業,率先建成自主創新基地。通過與哈爾濱工業大學資產投資經營有限公司達成戰略合作,在孵化高新技術企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培育創新創業人才、發展新興特色產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等方面進行相互支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通過國家循環化改造示范試點園區平臺建設為契機,賓西開發區現已形成4條循環經濟產業鏈,園區循環化質量顯著提升,在2013年第十屆全國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高峰論壇上賓西開發區被評為“美麗中國-最佳投資環境園區”。到2015年,賓西開發區力爭將資源綜合利用率提高10%、單位GDP能源消耗率降低16%,確保節能減耗、綠色增長目標的實現。
蓄勢而謀,乘勢而上,未來賓西開發區將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促進開放型經濟發展,努力提高自主創新水平,全面增強綜合實力、輻射帶動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全力打造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先行示范區、引領黑龍江省現代包裝產業的發展基地、農副產品精深加工產業的制造基地、對俄出口貿易加工產業的振興基地和光電產業發展的創新高地,建設成為真正的賓西現代工業新城,帶動哈東地區經濟協調推進,推動全縣經濟跨越式發展。(編輯/李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