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夏
[摘 要]本文主要通過闡述醫療糾紛中常遇到的幾個不同法律問題,來分析評價法律問題在醫療糾紛中的一些具體應用,使得醫患雙方在醫療糾紛中能夠明確權利義務,正確處理雙方責任的劃分,切實體現法律的公平與正義,促進社會的和諧健康發展。
[關鍵詞]醫療糾紛;適用法律;權利義務;舉證責任
本文是對醫療糾紛經常遇到的法律問題的初步分析與探討,也是對現行法律法規制度下的醫療糾紛有關適用法律問題的論證和研究。
1 醫療糾紛中的侵權與責任
醫療糾紛是指醫療單位及其醫務人員與患者、患者近親屬之間針對醫療實施過程中所產生的不同主張的總稱。醫療損害責任糾紛是醫療糾紛的一種,也是最常見的糾紛形式。我國《侵權責任法》專門對“醫療損害責任”做出了規定。
1.1根據致害原因和歸責原則的不同,醫療損害責任劃分為三種類型:(1)醫療技術損害責任。(2)醫療倫理損害責任。(3)醫療產品責任。上述三種醫療損害責任均需符合醫療損害責任中損害事實、損害行為、因果關系的構成要素。
1.2醫療事故概念:指醫療單位及其醫務人員在醫療活動中,違反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過失造成患者人身損害的事件。
在《侵權責任法》實施前,醫療侵權責任案件以是否構成醫療事故為標準,把醫療侵權責任劃分為醫療事故責任和一般醫療損害賠償責任。
《侵權責任法》實施后,醫療侵權責任不再按照是否構成醫療事故進行區分,而被《侵權責任法》稱為醫療損害責任。
1.3醫療事故責任:一般醫療損害賠償責任與醫療損害責任存在一定的歷史沿革關系。首先是醫療事故責任和一般醫療損害排場責任的劃分,其次是并稱為醫療損害責任糾紛。這對法律適用、舉證責任等方面產生了以下影響:
1.3.1法律適用:《侵權責任法》實施前,醫療事故責任糾紛適用《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一般醫療損害賠償責任則適用《民法通則》、《人身損害司法解釋》。《侵權責任法》實施后,醫療侵權糾紛統一適用《侵權責任法》,具體賠償標準可以適用《民法通則》、《人身損害司法解釋》,但必須以不違反《侵權責任法》為前提,從而實現了賠償標準的統一。
1.3.2舉證責任:在《侵權責任法》實施前,醫療事故責任和一般醫療損害賠償責任適用舉證責任倒置的原則,由醫療單位舉證證明不承擔侵權責任,在醫療單位不能排除其醫療行為不構成侵權行為時承擔敗訴風險;《侵權責任法》實施后,醫療損害責任適用“誰主張,誰舉證”的舉證規則。
1.3.3司法鑒定程序:《侵權責任法》實施前,當事人雙方同時申請醫療事故技術鑒定與醫療過錯鑒定的,優先進行醫療事故鑒定;《侵權責任法》實施后,當事人雙方同時申請醫療事故技術鑒定與司法鑒定的,由負有舉證責任的一方選擇確定適用的鑒定程序。
2 醫療糾紛與行政管理
根據《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13條的規定,當事人既向衛生行政部門提出醫療事故爭議處理申請,又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衛生行政部門不予受理;衛生行政部門已經受理的,應當終止處理。另外《醫療事故鑒定暫行辦法》規定,當事人已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的,醫學會不予受理醫療事故技術鑒定。
3 醫療過錯司法鑒定與醫療事故鑒定
3.1兩者之間構成邏輯上的包容關系。醫療事故是指醫療單位及其醫護人員在醫療活動中,違反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過失造成患者人身損害的事件。同時規定,造成患者死亡或殘疾的,分別構成一至三級醫療事故,如果造成患者明顯人身損害的其他后果,則構成四級醫療事故。實踐中,已經有司法鑒定機構對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結論不服的復核鑒定申請進行了受理,并進行醫療過錯司法鑒定。
3.2兩者的鑒定主體、鑒定范圍不一。現行醫療事故鑒定主體是各級醫學會,醫學會是由衛生行政部門批準成立的學術團體,由醫學臨床各專業專家組成,職責是負責醫療事故的技術鑒定。醫療過錯司法鑒定是經省級司法部門批準成立的鑒定機構,由具備資質的法醫、臨床等方面的專家組成,負責對人體傷情、傷害程度及血緣關系、生理機能、死亡原因等方面的鑒定。
3.3兩者的庭審質證程序不同。按照《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只有衛生行政部門才能對醫療事故鑒定結論進行審查。其實,在司法審判實踐中,法院也有權對醫療事故鑒定結論進行審查。在《人民法院對外委托司法鑒定管理規定》及《人民法院司法鑒定工作暫行規定》中,對鑒定結論的審查都規定了詳細的程序及標準,特別規定鑒定人有依法出庭宣讀鑒定意見且有義務回答法庭的提問。在這樣嚴謹的審查程序下,有理由相信法院作出的判決是公正的。
4 醫患雙方的權利與義務
所謂“醫”包括醫療機構、醫務人員;“患”包括病人、病人的家屬以及除家屬以外的病人的監護人。“醫”“患”作為民事法律關系中平等的主體,具有一定的權利義務關系。包括了解權、(下轉51頁)(上接36頁)被告知權、拒絕權、同意權。
我國《合同法》第60條規定了合同履行附隨義務,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注意義務。醫療注意義務是指醫生在實行醫療行為過程中,依據法律、規章和診療護理常規,保持足夠的小心謹慎,以預見醫療行為結果和避免損害結果發生的義務。它要求醫生在醫療行為實施的過程中對患者生命與健康利益具有高度責任心,在對患者人格尊重及對醫療工作敬業忠誠和技能上追求精益求精的同時,對每一環節的醫療行為所具有的危險性加以注意。
5 舉證責任的現狀與展望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2條明確:“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或反駁對方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有責任提供證據加以證明。沒有證據或者證據不足以證明當事人的事實主張的,由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承擔不利后果。”該條規定了兩種意義上的舉證責任,即行為舉證責任與結果舉證責任。前者指當事人就其主張的事實負有提供證據的責任。后者指在事實真偽不明時,主張該事實的當事人承擔不利訴訟后果的責任。
在醫療糾紛中,患方的舉證責任:(1)舉證證明存在醫療服務關系。如提供病歷、醫療收費單、掛號單等。(2)舉證證明存在損害結果。包括患者生命身體的損害、物質性損害、精神損害等。(3)舉證證明醫療機構在診療過程中有過錯。(4)證明醫療機構的過錯和損害結果有因果關系。(5)患方對損害賠償范圍及數額負有舉證責任。
醫方的舉證責任有:證明己方沒有違反法律、行政法規、規章以及其他有關診療范圍的規定;及時提供完整的、真實病歷資料。醫療機構還應當對《侵權責任法》第60條規定的法定免責事由承擔舉證責任。具體是:(1)患者或者近親屬不配合醫療機構進行符合診療規范的治療;(2)醫務人員在搶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緊急情況下已經盡到合理診療義務;(3)限于當時的醫療水平難以治療;(4)患者有損害,但由于患者病情異常或者患者體質特殊而難以診療發生醫療意外的。
總之,解決醫療糾紛的關鍵因素在于醫療體系和立法制度的不斷補充和完善。一方面要不斷提高醫護人員的醫療水平和工作責任心,保障醫護人員應有的權利,同時也要按照醫療立法化、市場化的發展方向,合理配置醫療資源,多方位、多角度發揮醫療單位的服務功能,更好地為患者的身心健康服務。
參考文獻:
[1]法律考試中心組編. 《司法考試重點法
條導讀》. 法律出版社, 2013版 第374
頁.
[2]李國光主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
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的理解和適用》.
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年2月 第1版
第43頁.
[3]法律考試中心組編. 《司法考試重點法
條導讀》. 法律出版社, 2013版 第302
頁.
(編輯/穆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