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越
[摘 要]本文主要運用目前較為先進的投入產出理論和效率與生產率分析方法,通過分別研究中日兩國的鋼鐵產業生產率,尋找中國鋼鐵產業不足,以期在此基礎上到將中國由鋼鐵大國變為鋼鐵強國的道路。
[關鍵詞]中國鋼鐵產業;日本鋼鐵產業;效率與生產率
中國和日本兩國鋼鐵企業的數據分析我們可以對兩國鋼鐵產業的現狀進行對比(見圖1)。
從總體發展形勢上來看,中國和日本鋼鐵產業的Malmquist生產力指數結果顯示,2004—2009年的平均TFP結果為0.964,整體顯示了日本鋼鐵產業TFP的下降趨勢,而中國鋼鐵產業TFP結果為1.174,顯示了中國鋼鐵產業生產率上的提高趨勢。從具體時間點上來看,中國TFP指數上升集中在2004-2005年之間,2005-2006年增速有所放緩,而2006年之后又進入一輪快速上升期。反觀日本,其全要素生產率的變動趨勢與中國恰好相反,即:2004-2006年間快速增加,2006-2007兩年增速放緩,到2007年之后則粗話下下降趨勢。值得注意的是,在整個研究區間內,日本TFP線一直低于中的的TFP曲線,即持續低于中國的全要素生產率水平。
從具體影響因素來看,可以得出兩個主要結論:一是技術在兩國全要素生產率的變動中技術進步具有重要的影響,中國鋼鐵產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主要得益于樣本期內鋼鐵企業技術水平的提高。總體來說,由于我國鋼鐵企業在歷史上技術水平比較落后,樣本期內整體技術水平進步為產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起到了決定性貢獻。反觀樣本期內日本鋼鐵企業,由于2007年以來的金融危機影響,以出口為導向的日本鋼鐵企業收到了比較大的沖擊,企業的技術投入規模和水平都有所下降。第二個結論是在技術效率上,我國仍然落后于日本。盡管樣本期間我國鋼鐵技術效率均值達到了0.443,但仍遠低于日本的0.75,體現了我國鋼鐵產業大而不強的特點,即產品停留在低端市場,與日本的先進產品還存在很大差距。
效率均值達到了0.443,但仍遠低于日本的0.75,體現了我國鋼鐵產業大而不強的特點,即產品停留在低端市場,與日本的先進產品還存在很大差距。
綜合上述,通過運用DEA方法和Malmquist指數對中國和日本鋼鐵產業的動態生產效率估算與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中國鋼鐵產業在2004-2009年間的平均動態生產效率為1.174,表明6年來的產業全要素生產率得到了不斷改進。其最主要原因是高達30%的技術進步,技術進步在中國鋼鐵產業效率改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技術效率的變動并不令人樂觀,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國鋼鐵產業的資源市場合理配置能力不足和規模經濟效應不顯著的現狀。
2.從中日鋼鐵產業動態效率的規模結構比較來看,我國中小型鋼鐵企業對于產業效率的提高具有更大的作用,大型鋼鐵企業的全要素生產率提高也很快,而中間規模的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較慢。這反映出中國大型和小型企業各自具有自己的優勢,其中,小企業具有規模擴張的潛在經濟優勢和管理機制靈活優勢,而大型企業具有大規模投資和技術發展優勢。
3.從中國鋼鐵產業動態效率的所有權結構來分析,民營鋼鐵企業的動態效率指數全面優于或國有控股鋼鐵企業,其發展對提高中國鋼鐵產業的全要素生產率具有全面的正向效應。但是這種效果在日本鋼鐵業則不存在。
4.通過運用DEA方法對中國鋼鐵企業的相對技術效率比較發現,雖然在2004-2009年的6年間,大型企業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長慢于中小型鋼鐵企業,但在相對技術效率方面,傳統的大型特大型鋼鐵企業如寶鋼、沙鋼仍然是最高的。之所以出現這一情況,可能與中國的鋼材消費結構、環境污染和資源消耗成本外溢以及大型國有鋼鐵企業的體制性質有關。
當前中國鋼鐵產業政策目標是“鋼鐵綜合競爭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使我國成為世界鋼鐵生產的大國和具有競爭力的強國”的總體目標,根據中日比較得出的我國鋼鐵產業大而不強的結論,中國鋼鐵產業政策就是提高產業競爭力的政策,政策的內容也涵蓋了產業規模、產品結構產業布局、組織結構、可持續發展與原材料供應等多個方面。
(編輯/永安)endprint
[摘 要]本文主要運用目前較為先進的投入產出理論和效率與生產率分析方法,通過分別研究中日兩國的鋼鐵產業生產率,尋找中國鋼鐵產業不足,以期在此基礎上到將中國由鋼鐵大國變為鋼鐵強國的道路。
[關鍵詞]中國鋼鐵產業;日本鋼鐵產業;效率與生產率
中國和日本兩國鋼鐵企業的數據分析我們可以對兩國鋼鐵產業的現狀進行對比(見圖1)。
從總體發展形勢上來看,中國和日本鋼鐵產業的Malmquist生產力指數結果顯示,2004—2009年的平均TFP結果為0.964,整體顯示了日本鋼鐵產業TFP的下降趨勢,而中國鋼鐵產業TFP結果為1.174,顯示了中國鋼鐵產業生產率上的提高趨勢。從具體時間點上來看,中國TFP指數上升集中在2004-2005年之間,2005-2006年增速有所放緩,而2006年之后又進入一輪快速上升期。反觀日本,其全要素生產率的變動趨勢與中國恰好相反,即:2004-2006年間快速增加,2006-2007兩年增速放緩,到2007年之后則粗話下下降趨勢。值得注意的是,在整個研究區間內,日本TFP線一直低于中的的TFP曲線,即持續低于中國的全要素生產率水平。
從具體影響因素來看,可以得出兩個主要結論:一是技術在兩國全要素生產率的變動中技術進步具有重要的影響,中國鋼鐵產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主要得益于樣本期內鋼鐵企業技術水平的提高。總體來說,由于我國鋼鐵企業在歷史上技術水平比較落后,樣本期內整體技術水平進步為產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起到了決定性貢獻。反觀樣本期內日本鋼鐵企業,由于2007年以來的金融危機影響,以出口為導向的日本鋼鐵企業收到了比較大的沖擊,企業的技術投入規模和水平都有所下降。第二個結論是在技術效率上,我國仍然落后于日本。盡管樣本期間我國鋼鐵技術效率均值達到了0.443,但仍遠低于日本的0.75,體現了我國鋼鐵產業大而不強的特點,即產品停留在低端市場,與日本的先進產品還存在很大差距。
效率均值達到了0.443,但仍遠低于日本的0.75,體現了我國鋼鐵產業大而不強的特點,即產品停留在低端市場,與日本的先進產品還存在很大差距。
綜合上述,通過運用DEA方法和Malmquist指數對中國和日本鋼鐵產業的動態生產效率估算與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中國鋼鐵產業在2004-2009年間的平均動態生產效率為1.174,表明6年來的產業全要素生產率得到了不斷改進。其最主要原因是高達30%的技術進步,技術進步在中國鋼鐵產業效率改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技術效率的變動并不令人樂觀,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國鋼鐵產業的資源市場合理配置能力不足和規模經濟效應不顯著的現狀。
2.從中日鋼鐵產業動態效率的規模結構比較來看,我國中小型鋼鐵企業對于產業效率的提高具有更大的作用,大型鋼鐵企業的全要素生產率提高也很快,而中間規模的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較慢。這反映出中國大型和小型企業各自具有自己的優勢,其中,小企業具有規模擴張的潛在經濟優勢和管理機制靈活優勢,而大型企業具有大規模投資和技術發展優勢。
3.從中國鋼鐵產業動態效率的所有權結構來分析,民營鋼鐵企業的動態效率指數全面優于或國有控股鋼鐵企業,其發展對提高中國鋼鐵產業的全要素生產率具有全面的正向效應。但是這種效果在日本鋼鐵業則不存在。
4.通過運用DEA方法對中國鋼鐵企業的相對技術效率比較發現,雖然在2004-2009年的6年間,大型企業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長慢于中小型鋼鐵企業,但在相對技術效率方面,傳統的大型特大型鋼鐵企業如寶鋼、沙鋼仍然是最高的。之所以出現這一情況,可能與中國的鋼材消費結構、環境污染和資源消耗成本外溢以及大型國有鋼鐵企業的體制性質有關。
當前中國鋼鐵產業政策目標是“鋼鐵綜合競爭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使我國成為世界鋼鐵生產的大國和具有競爭力的強國”的總體目標,根據中日比較得出的我國鋼鐵產業大而不強的結論,中國鋼鐵產業政策就是提高產業競爭力的政策,政策的內容也涵蓋了產業規模、產品結構產業布局、組織結構、可持續發展與原材料供應等多個方面。
(編輯/永安)endprint
[摘 要]本文主要運用目前較為先進的投入產出理論和效率與生產率分析方法,通過分別研究中日兩國的鋼鐵產業生產率,尋找中國鋼鐵產業不足,以期在此基礎上到將中國由鋼鐵大國變為鋼鐵強國的道路。
[關鍵詞]中國鋼鐵產業;日本鋼鐵產業;效率與生產率
中國和日本兩國鋼鐵企業的數據分析我們可以對兩國鋼鐵產業的現狀進行對比(見圖1)。
從總體發展形勢上來看,中國和日本鋼鐵產業的Malmquist生產力指數結果顯示,2004—2009年的平均TFP結果為0.964,整體顯示了日本鋼鐵產業TFP的下降趨勢,而中國鋼鐵產業TFP結果為1.174,顯示了中國鋼鐵產業生產率上的提高趨勢。從具體時間點上來看,中國TFP指數上升集中在2004-2005年之間,2005-2006年增速有所放緩,而2006年之后又進入一輪快速上升期。反觀日本,其全要素生產率的變動趨勢與中國恰好相反,即:2004-2006年間快速增加,2006-2007兩年增速放緩,到2007年之后則粗話下下降趨勢。值得注意的是,在整個研究區間內,日本TFP線一直低于中的的TFP曲線,即持續低于中國的全要素生產率水平。
從具體影響因素來看,可以得出兩個主要結論:一是技術在兩國全要素生產率的變動中技術進步具有重要的影響,中國鋼鐵產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主要得益于樣本期內鋼鐵企業技術水平的提高。總體來說,由于我國鋼鐵企業在歷史上技術水平比較落后,樣本期內整體技術水平進步為產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起到了決定性貢獻。反觀樣本期內日本鋼鐵企業,由于2007年以來的金融危機影響,以出口為導向的日本鋼鐵企業收到了比較大的沖擊,企業的技術投入規模和水平都有所下降。第二個結論是在技術效率上,我國仍然落后于日本。盡管樣本期間我國鋼鐵技術效率均值達到了0.443,但仍遠低于日本的0.75,體現了我國鋼鐵產業大而不強的特點,即產品停留在低端市場,與日本的先進產品還存在很大差距。
效率均值達到了0.443,但仍遠低于日本的0.75,體現了我國鋼鐵產業大而不強的特點,即產品停留在低端市場,與日本的先進產品還存在很大差距。
綜合上述,通過運用DEA方法和Malmquist指數對中國和日本鋼鐵產業的動態生產效率估算與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中國鋼鐵產業在2004-2009年間的平均動態生產效率為1.174,表明6年來的產業全要素生產率得到了不斷改進。其最主要原因是高達30%的技術進步,技術進步在中國鋼鐵產業效率改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技術效率的變動并不令人樂觀,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國鋼鐵產業的資源市場合理配置能力不足和規模經濟效應不顯著的現狀。
2.從中日鋼鐵產業動態效率的規模結構比較來看,我國中小型鋼鐵企業對于產業效率的提高具有更大的作用,大型鋼鐵企業的全要素生產率提高也很快,而中間規模的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較慢。這反映出中國大型和小型企業各自具有自己的優勢,其中,小企業具有規模擴張的潛在經濟優勢和管理機制靈活優勢,而大型企業具有大規模投資和技術發展優勢。
3.從中國鋼鐵產業動態效率的所有權結構來分析,民營鋼鐵企業的動態效率指數全面優于或國有控股鋼鐵企業,其發展對提高中國鋼鐵產業的全要素生產率具有全面的正向效應。但是這種效果在日本鋼鐵業則不存在。
4.通過運用DEA方法對中國鋼鐵企業的相對技術效率比較發現,雖然在2004-2009年的6年間,大型企業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長慢于中小型鋼鐵企業,但在相對技術效率方面,傳統的大型特大型鋼鐵企業如寶鋼、沙鋼仍然是最高的。之所以出現這一情況,可能與中國的鋼材消費結構、環境污染和資源消耗成本外溢以及大型國有鋼鐵企業的體制性質有關。
當前中國鋼鐵產業政策目標是“鋼鐵綜合競爭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使我國成為世界鋼鐵生產的大國和具有競爭力的強國”的總體目標,根據中日比較得出的我國鋼鐵產業大而不強的結論,中國鋼鐵產業政策就是提高產業競爭力的政策,政策的內容也涵蓋了產業規模、產品結構產業布局、組織結構、可持續發展與原材料供應等多個方面。
(編輯/永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