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文
[關鍵詞]法制;電視節目;發展與完善
一、電視法制節目的定位:一個歷史性的主題
“徒法不足以行”,法律制度必須轉化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才能獲得應有的效果。借用《今日說法》中一句話來問:“十幾億中國百姓中,究竟有多少人受過系統的法制教育?他們對法律在一生中維護自己的同時又規范自己的社會準則到底知道多少、運用過多少?”特殊的國情決定了我國進行法治國家的建設與別的國家有不同的特點。
改革開放以后,隨著市場經濟中錯綜復雜矛盾的出現,人們的法制意識逐步增強,對法律問題的關注度,對法律知識的需求度不斷提高。于是,出現了《今日說法》、《庭審紀實》、《法制進行時》等法制節目以及與法制有關的新聞報道。法制節目因可以源源不斷地展示書本上高度抽象的法律條文與書本外千變萬化的個案之間,法與情、情與理的交融與沖突,以及深蘊其間的法律思想、人文精神而受到人們的歡迎。這些節目,不僅滿足了觀眾的知曉權,而且以案說法,使觀眾對這類問題從法律層面解疑釋惑,弘揚了法理。從法制節目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人們的法律意識已經向更廣更深的領域拓展。如果說,過去人們對法律的理解較多地停留在刑事案例方面,那么,如今人們的法律意識已經滲透到生產、流通、工作、生活、倫理、精神等方方面面。
二、我國電視法制節目的現狀及完善途徑
1.電視法制節目的地位不斷得到提高
這與前已所述的法制大背景有關,也與電視媒體自身主體意識不斷加強有關。電視媒體在這個變化紛呈的時代也在不斷地探索自己的發展、壯大之路。電視媒體自身處于激烈的競爭狀態中,再加上當今宣傳工作“三貼近”的要求,都使電視媒體更加貼近大眾的生活,想他們所想,急他們所急,故而法制節目就更加成了電視媒體積極挖掘的對象。重視對發生在大眾身邊的法律案件或道德事件進行分析報道,重視對在新形勢下出現的新型疑難案件的探討,注重事件或案件的法律含量,以贏得大眾的關注度并提高收視率。這樣,不但發揮了電視媒體的社會作用,而且還拓寬了電視媒體自身的發展空間。
2.電視法制節目出現了以專欄節目為主,電視劇、專題文娛活動等多種形式并存的格局
電視作為一種宣傳工具,擁有自己的宣傳模式和方法。作為宣傳法律知識最直接、最集中的途徑,電視專欄節目也就成了電視媒體的首選。電視法制節目就是從電視專欄節目發展起來的。直到今天,專欄節目仍然是電視法制節目的主要形式。電視專欄節目信息含量集中、機動靈活,不僅有故事性、法理性、權威性,還有服務性。有的以案說法,以案論理,如《今日說法》(中央電視臺)有的記錄法庭審判過程,展示控辯雙方唇槍舌劍,如《庭審紀實》(北京臺)有的通過電視進行追擊,以新聞的鮮活關注正在發生的事件,如《法網追蹤》(北京臺)。無論是中央臺還是地方臺,這些專欄節目既能滿足觀眾的法律需求,又能得到司法界及學術界的認同,在全社會普及法律教育進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3.電視法制節目必須將社會性放在首位
法制宣傳報道擔負著保護人民、打擊犯罪、普及法律知識的重要責任,內容涉及犯罪等社會丑惡現象。揭露假、丑、惡,促進問題的解決是電視法制節目的重要目的,但不是越多越好,不能將電視法制節目做成“案例匯總、罪惡展示”,在“量”上要有限制,要有典型和說服力。此外,還要把握好“度”,報道時,必須考慮社會效果,要從維護大局、維護穩定出發,從人民的利于出發,從普及教育的需要出發。對素材進行精當的分析、判斷、有取舍,絕不能滿足好奇心理而獵奇,更不能將之作為一種單純的提高電視收視率的工具。
另外法律自身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即法律基于人類公平、正義的理念來判斷人類生活中發生的事件的理性的規則。電視通過對某個社會事件的報道(再現)是為了宣傳法律的理性力量。我們只有堅持將社會性放在首位,才能杜絕炒作,才能立足于提高公眾法律意識的高度樹立精品意識,從而不斷提高電視法制節目的質量。
4.必須提高電視法制節目的實際效果
我國電視法制節目目前進展較快,形式也不斷豐富,整體實際效果還有待于提高。例如電視專欄節目,由于法學知識的艱深,對一般觀眾而言未免有點吃力。雖然有的專欄節目如《今日說法》、《拍案說法》采取了專家現場說法的形式,但對一般的觀眾來說仍然存在理解障礙。而其他的節目形式也存在信息有限、所選素材范圍比較狹窄等缺陷。為此,有的電視專業人員主張建立專門的法制頻道來解決這個問題。
電視法制節目要讓觀眾接受,不僅要注意內容的通俗易懂,還要注意形式的喜聞樂見。法制節目要在生活中找故事,在情、法交融中打動人、震撼人,把事實、說理、普法融合在一起,要觀眾看得懂、理解透。既要表現出通俗性,還要有較高的藝術水準,這就要求我們在制作電視法制節目時貼近實際、貼近觀眾、貼近生活。
(編輯/周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