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治安
導讀:威海又名威海衛,乃威震海疆之意,但就近代史而言,這似乎有點名不符實,因為它留給我們后代的是一部辛酸史。煙臺的市名很是有歷史意義,明洪武初年,當地軍民在臨海的北山上設狼煙墩臺以防倭寇,煙臺就此得名。蓬萊閣高踞丹崖極頂,似倒掛峭壁之上,偶有海霧飄至,有乘風歸去之象,歷朝歷代文人雅士贊美蓬萊閣的文字車載斗量。
關鍵詞:渤海灣 史料典籍 旅游景點 日月爭輝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4.06.016
我多次駐足和路過山東,但都在魯西南,多年來,我一直想去渤海灣轉一下,這本不是什么難事,可瑣事纏身,故拖到花甲之年才了卻夙愿……
一
威海,是我夢縈環繞的一座城市,之所以擇時前往,因為今歲乃甲午國恥120周年紀念!
趙樸初先生有詩云:獨余悲憤瞻圖像,甲午風云日夜浮。整整兩個花甲了,我想每一個稍知一點歷史常識,稍有一點民族自尊的國人,都沒齒難忘國恥日!所以盡管那段史實已爛熟于心,但當你目睹劉公島上的那些實物史料典籍時,仍會悲情陡升。現在關于甲午風云的研究史料汗牛充棟,解析甲午戰爭失利的觀點也眾說紛紜,但依鄙人一孔之見,國家的強弱,主要還是看國家政治制度和生產方式的先進與否,而戰爭之成敗亦歸結于此。所以,很多看似偶然的因素,其實蘊含于必然的結局之中。實際上威海有好多一線景點,比如成山頭、海驢島等,但我對它們了無興趣,因為這不是我來威海的目的,所以我甫定稍歇,便徑奔劉公島甲午戰爭博物館。雖說現在網上咨詢發達無比,但多年養成的職業習慣,使我仍死抱著“非親眼所見不語”的宗旨。如此習性,是耶非耶?我也道不出個子丑寅卯來。
威海又名威海衛,乃威震海疆之意,但就近代史而言,這似乎有點名不符實,因為它留給我們后代的是一部辛酸史。但現在的威海值得稱道,因為城市環境優越、優美、優良,所以多次獲國家級和聯合國級的獎項,其中最令我感興趣的是2006年聯合國頒發的《最適合人類居住》獎。當然,評定的標準多半是落在威海的自然環境上,但就我個人而言,更為誘人的是威海的房價,探訪后得知全市每平方米均價在5000元左右,最貴的每平方米也不到一萬,頻海的一排高層海景房,又漂亮又氣派,一詢問,8000元一平米。佇立樓頂遠眺,蔚藍的天空,湛藍的大海盡收眼底,清新的海洋空氣撲面而來,真是令人心曠神怡……
威海的成山頭,是我國的最東端,人稱是“東方好望角”和“亞細亞太陽啟升的地方”。威海有直達韓國仁川的航班,空中和海上都有。
二
我對煙臺的認識,始于幼時所嘗的煙臺蘋果,因為“煙臺蘋果”是中國蘋果的代表和象征,據說直至今日,煙臺的蘋果還遠銷日韓、新加坡、俄羅斯等國。成年后,方知比蘋果更有名的是煙臺的葡萄酒,1892年,華僑張弼士在煙臺創辦“張裕”,如今“張裕”名揚寰宇。因為有了“張裕”,所以煙臺被國際葡萄酒局命名為“國際葡萄·葡萄酒城”,這在中國是唯一的。煙臺這兩大馳譽國際的水果品牌,主要還是得益于它北緯37度獨特的地理優勢,因為當年我上山下鄉時就知道,水果、茶葉等一類的經濟作物,離開了特定的自然環境,就“淮南為橘,淮北為枳”了。
煙臺曾列2009年度中國十大最美麗城市榜首,評選者是中國城市競爭力研究會,評選的指標是設計規劃、基礎設施、建筑個性、文化底蘊、自然環境五大指標。據說那一年總共調查了289座城市,煙臺以75.408分奪魁。但我對此半信半疑:信,是因為不管怎么說,煙臺的城市建設至少不會是徒有虛名;疑,則是因為這樣的評選魚龍混雜,你根本辨不清真假。
煙臺的旅游景點較單薄,嚴格地說,如果蓬萊不在煙臺的轄地內,煙臺能撐臺面的景點,也就一個位于棲霞的牟氏莊園,此園號稱有“三最”——中國北方最大、保存最完整、最具典型性,有專家還譽稱牟氏莊園是“百年莊園之活化石”。但我此生看過的莊園、大院什么的太多了,感覺上是大同小異,所以而已而已。現在各地推介自己地面上的景點,都是語不驚人死不休,否則不足以吸引游客。
不過我認為煙臺的市名倒是有歷史意義,明洪武初年,當地軍民在臨海的北山上設狼煙墩臺以防倭寇,煙臺就此得名,我覺得這倒不失為愛國主義教育的素材。
三
蓬萊是煙臺管轄下的縣級市,在地域上屬小去處,但在我心目中卻是大地方,因為那兒的歷史人文價值之豐厚,非一般縣級市所能比擬。
凡到蓬萊者,必先去蓬萊閣,我亦不例外。旅游手冊上稱蓬萊閣是中國四大名樓之一,我不敢茍同,因自古以來都只說江南三大名樓——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從沒人說過什么四大名樓,我臆度這是“拉郎配”。其實蓬萊閣即使不躋身其間,名聲也絕不亞于江南三大名樓,我甚至覺得蓬萊閣的氣勢超乎三大名樓——仙閣高踞丹崖極頂,似倒掛峭壁之上,偶有海霧飄至,有乘風歸去之象。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我都去過,沒有這等恢宏空靈之勢。歷朝歷代文人雅士贊美蓬萊閣的文字車載斗量,但我對蘇東坡的兩句詩最是稔熟:東方云海空復空,群仙出沒空明中。因為我以前在普陀山的望海亭拍過一張照片,參加一個影展,題名即蘇子這兩句詩。
凡到蓬萊者,不一定去田橫山,哪怕是近在咫尺(就在蓬萊閣一側),也鮮有人光顧。但我非去不可,因為在我心目中,田橫和他麾下的五百義士是氣節的象征,他們雖窮途末路,但卻是可與日月爭輝的豪杰。幼時所誦的韓愈《祭田橫墓文》,大都還給先生了,但有兩句還銘記在心:余既博觀乎天下,曷有庶幾乎夫子之所為?
凡到蓬萊者,或不知吳佩孚是蓬萊人。在歷史教科書上,有關吳佩孚的文字,基本上是負面的,但這不公允,我說兩事以證之——
1919年“五四”運動時,吳多次通電反對在巴黎和會上簽字,支持學生運動;1932年,吳亦通電聲討溥儀充當偽滿傀儡,助紂為虐,吳本人則力拒日偽誘逼,堅守民族大義。
吳佩孚被日本牙醫謀害后,民國政府曾舉行公祭,社會各界,包括國共兩方對吳晚年的高風亮節皆有好評,蔣介石所致挽聯上書:“落日睹孤城,百折不回完壯志;大風思猛士,萬方多難惜斯人。”董必武稱道說:“吳佩孚雖然也是一個軍閥,但有兩點卻和其他的軍閥截然不同。第一,他生平崇拜的我國歷史上偉大的人物是關、岳,他在失敗時,也不出洋,不居租界自失。……他在失勢時還能自踐前言,這是許多人都稱道他的事實。第二,吳氏做官數十年,統治過幾省的地盤,帶領過幾十萬大兵,他沒有私蓄,也沒置田產,有清廉名,比起當時的那些軍閥腰纏千百萬,總算難能可貴。”
我覺得在這兩點上,吳子玉不僅僅是“難能可貴”,而是“觀乎天下,曷有庶幾乎夫子之所為?”竊思吳乃蓬萊人,得田橫與五百義士之所傳,深諳“氣節”兩字之真諦矣!
責任編輯:張 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