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小娟 SU Xiao-juan;王小雨 WANG Xiao-yu
(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學院,蘇州 215008)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uzhou Polytechnic Institute of Agriculture,Suzhou 215008,China)
“三農”問題關乎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始終是黨、國家高度重視的一項工作。其中,農村金融是支持“三農”發展的重要力量,對促進農業發展、繁榮農村經濟發揮著關鍵作用。然而長期以來,我國農村金融服務功能弱化,曾經的農發行、農行、農村信用社的農村金融模式在改革的過程中越來越脫離農村。而農村金融和縣域金融是現代金融的重點,是實現黨中央提出的城鄉統籌、縮小城鄉差別的關鍵。中小企業和農戶的融資難、貸款難是世界性難題,各國都在積極探索出路。
2006年12月,中央提出了推動農村金融改革的相關精神,中國銀監會出臺了《關于調整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準入政策,更好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調整放寬了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準入政策,積極支持和引導境內外銀行資本、產業資本和民間資本到農村地區投資、收購、新設包括村鎮銀行在內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此后,全國各地村鎮銀行應運產生,小額貸款公司和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在各地得到了很大發展。我國村鎮銀行從2007年3月1號在四川試點,經過7年多的發展,村鎮銀行在全國各地發展迅速。截至2013年一季度,全國已組建村鎮銀行903家,其中批準開業836家,中西部地區組建557家,占比62%。已開業的836家村鎮銀行資產總額為4540億元,其中各項貸款余額2636億元,各項存款余額3164億元;不良貸款余額9.7億元,不良貸款率0.37%。事實已經證明在完善農村金融市場,促進農村金融的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2.1 農村經濟狀況良好 江蘇省有較好的經濟發展基礎,農村居民人均收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縣域經濟發展潛力較好。日益發達的農村經濟對資金的需求更加旺盛。除了經營性信貸,農戶的消費性貸款需求也在不斷增大,主要包括對裝修、購買商品房以及汽車等高檔生活用品的需求。如蘇南地區絕大多數農戶都已轉變為具有一定經營規模的特色種/養殖戶、個體工商戶或私企業主,傳統農業已經轉變為現代化農業,分散居住的村民已經轉變為集中居住的社區居民,日益發達的農村經濟對資金的需求旺盛。

圖1 2002-2013年江蘇省農村居民人均收入變化情況(單位:元)
2.2 江蘇省配套政策的支持 為了更好的服務于“三農”,促進村鎮銀行的發展,江蘇省加大政策上的扶持力度。運用財政杠桿實行定向費用補貼和稅收減免,發展農戶和農村的金融服務。2009年省政府出臺了《關于促進農村金融改革發展若干政策意見》,文件規定對村鎮銀行提供優惠政策,對“新型農村金融組織為農服務業務繳納所得稅地方留成部分和營業稅,省財政按其50%給予獎勵”。
2.3 村鎮銀行經營規模不斷擴大 在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的背景下,江蘇省村鎮銀行數量不斷增加,業務不斷擴大,發展勢頭良好。截至2013年8月,江蘇省村鎮銀行數量為61家。2011年上半年,江蘇省村鎮銀行平均貸款規模3.6億元,蘇南地區村鎮銀行的貸款規模平均5億元,蘇北、蘇中平均約3億元。江蘇村鎮銀行存貸款規模約超過百億元。作為農村金融市場的新軍,江蘇村鎮銀行機構數約占全國新型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的7%,存貸款均已占到全國的10%。村鎮銀行依托地區這片土壤,充分發揮了“草根金融”的優勢,嚴格按照支農支小的市場定位,江蘇省村鎮銀行資金投向大部分為“三農”和中小企業。村鎮銀行中小企業貸款和農戶貸款約占貸款總額的85%,其中中小企業貸款約占64%,農戶貸款約占21%。
3.1 股權結構不合理 銀監會發布的《村鎮銀行管理暫行規定》中,規定村鎮銀行最大股東或惟一股東必須是銀行業金融機構。最大銀行業金融機構股東持股比例不得低于村鎮銀行股本總額的15%(原來為20%)。這種規定易導致發起行在村鎮銀行中的主導地位。村鎮銀行經營方式、重大決策等都由發起行決定,實質上是發起行的分支機構,其獨立性很難實現。
3.2 “三農”金融服務不足 目前全國的商業銀行基本上是貸大不貸小,貸城不貸鄉,從而造成農村金融服務不足。江蘇省的“三農”金融服務不足主要體現在兩類:一類是機構不足,另一類是資金不足。一方面,江蘇省農村金融需求量比較大;另一方面,與傳統的商業銀行不同,村鎮銀行資本金較少,存款來源少,產品單一,在支持龍頭企業和規模化經營方面,資金供應比較困難。
3.3 經營成本高、競爭壓力大 由于貸款農戶數量多、單戶貸款額度小、分布廣,放貸成本相對較高,而村鎮銀行網點少、員工少、結算不通等因素,導致貸款收益整體偏低。我國的東部沿海地區出口加工集聚的城鎮,一直是正規金融積極進入的對象,江蘇省農村金融市場機構屬于高度集中的市場結構,銀行間競爭程度日益增大。村鎮銀行的核心競爭力不強,體現在信貸產品、創新服務、貸款規模、科技支撐、客戶資源、品牌效應等方面,與農信社相比不占優勢。
3.4 信貸風險不容忽視 監管是農村金融機構普遍面臨的難題,也是正規金融始終不愿深入農村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是信用環境差,目前大部分村鎮銀行沒有接入人行征信系統,無法有效準確識別客戶的風險。村鎮銀行面對的客戶都是小微企業、一般工商個體以及農戶,徹底調查每個客戶的真實信用狀況難度較大,往往只能借助不規范的財務數據,社會評價以及走訪來了解客戶信貸狀況,這無形中增大了村鎮銀行經營中的風險。二是擔保機制缺失。村鎮分行信貸資金的有效運作依賴于農村地區信貸擔保體系的完善,但農村地區可用擔保資源稀少,遏制了農村金融機構的資金供給。三是民間借貸的沖擊。由于借貸雙方對當事人的品性及項目收益性較熟悉,民間借貸領域的資金盈利性較高,對村鎮銀行拓展信貸業務開成了較大的沖擊。
3.5 優惠政策減少 由于國家和各大金融機構將注意力傾向于欠發達地區的村鎮銀行,勢必會減少對發達地區村鎮銀行的優惠政策。隨著金融市場競爭的激烈,發達地區的農村金融本不大的市場空間會形成供大于求的局面。
4.1 加快股權結構的改革 經濟發達的地區有較大的資金需求量,可考慮設立多種所有制的村鎮銀行,適當的提高注冊資本,發展大規模的村鎮銀行。這樣不單單能對各種風險進行抵御,同時還可建立村鎮銀行的分支機構。
對于運營穩健、設立時間較長、風險管控能力強等符合條件的村鎮銀行,可進一步降低主發起行持股比例。持股比例的進一步調整,將為拓寬民間資本投資空間,實現金融資本、產業資本、社會資本的聯合奠定了基礎,可促使村鎮銀行快速發展。
4.2 實施差異化策略,降低競爭壓力 我國城鄉一體化進程加快,地區間發展不均衡,現在村鎮銀行的定位,不能局限于傳統農業,應該著手于本土金融相對空白區域的進入,因地制宜。江蘇不同地區金融市場結構存在較大的差異,相對于蘇北地區而言,蘇南的農村金融市場的壟斷程度相對較低,可以避開競爭較激烈的蘇北地區,在蘇南經濟金融環境較好的蘇南地方開設村鎮銀行。
在業務上嚴格“支農支小”的定位,通過金融創新,與傳統商業銀行錯位經營,提供個性化的服務,積極開展農村金融服務宣傳配套工作。將村鎮銀行下沉到農村區域,發揮“本土化”優勢,調整業務和客戶結構,與鄉鎮和重點農業企業、合作社形成合作關系,來提升負債能力和服務能力。在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和服務三農之間找到切入點和平衡點。加強聯動戰略,在科技、大額貸款方面加強與“發起行”的合作,實現優勢互補。
4.3 強化風險監管 可以借鑒其他國家的成功做法,應當健全差別化的風險防范法律制度,從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補救三個環節減小信貸風險。
①改進農村信貸擔保體系,完善農村保險法律制度。設立農村政策性保險,對于容易受到自然災害影響的行業、項目和農產品,應該由政府提供專門的補貼,并且要有全面、詳細的操作規定和嚴格的制度保證農業保險在實際操作中有法可依,真正起到風險補償的作用。通過建立政策性農業保險、國有擔保公司與村鎮銀行風險共擔的機制,降低村鎮銀行的經營風險。②建立差別化的信貸風險監管法律制度。差別化的風險應當有差別化的監管規定,作為成功范例的孟加拉格萊珉銀行就有專門的《格萊珉銀行條例》對其進行調整,其適用具有優先地位,其他有關銀行的法律法規并不自然適用于該銀行。而我國監管部門對村鎮銀行的監管趨同于商業銀行,特別是對資本充足率、貸款規模、存貸比等指標實行嚴格管制。要體現出對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差別化監管和扶持。監管部門要結合各省實際,在機構設置、風險容忍度、產品創新及監管指標考核等實行差異化監管政策,進一步放寬存貸比考核,支持村鎮銀行在風險可控前提下多存貸、多發放支農貸款。③設立貸款風險補償基金。現有的農業保險遠遠不能滿足農村需要,而要從立法完善的角度建立農業保險制度尚有待時日,因此現階段需要發揮財政扶持作用,設立“貸款風險補償基金”。對農戶生產因政策、自然等因素造成的信貸風險給予補償。通過中央和地方財政共同出資,建立保險基金,或以補貼方式購買強制保險,提高農業保險的普及度和提高保險公司開展農業保險的積極性。
4.4 加大對村鎮銀行的政策扶持力度 目前政府對村鎮銀行的獎勵,目前僅僅針對新成立3年之內的村鎮銀行,今后應該對成立滿3年的村鎮銀行,之后每年也給予一定獎勵,以支持村鎮銀行長期發揮支農作用。政府特別要充分運用貼息、稅收減免等財政手段激發村鎮銀行貸款積極性,增加村鎮銀行的經營信心。中央銀行支農再貸款應該向村鎮銀行傾斜,適度降低存款準備金率等等,以擴充村鎮銀行資金的來源。
[1]譚竣中.新農村建設背景下我國村鎮銀行的發展困境與突圍[J].新經濟,2014(9).
[2]黃卉,蔡振宇.村鎮銀行信貸風險防范的思考[J].經營管理者,2014(1).
[3]苗繪,張慧玲,李海申.提高農村村鎮銀行核心競爭力的有效途徑[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4(1).
[4]周才云,張毓卿.我國村鎮銀行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制約及解決思路[J].征信,2014(1).
[5]邱淳曜.縣域村鎮銀行競爭力研究——基于江蘇省溧陽市村鎮銀行的調查分析[J].時代金融,2013(11).
[6]錢箐旎.村鎮銀行如何打好“支農支小”牌[N].經濟日報,2014-3-2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