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亢亢,郭李亮
(1.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廣西 桂林 541004;2.廣西師范大學,廣西 桂林 541004)
心理訓練對運動性疲勞恢復作用機制的研究
張亢亢1,郭李亮2
(1.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廣西 桂林 541004;2.廣西師范大學,廣西 桂林 541004)
心理訓練是促進體能恢復的重要措施。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找出傳統心理訓練方法的缺陷,運用心理學理論及我國古代道家養生方法予以改進,使之能夠具有調節植物神經系統、放松肌肉等的功能,促進運動員的體能恢復,有效提高訓練效果。傳統的心理訓練方法,采用注意感覺或語言暗示的方式,難以突破依靠幻想獲得練習效果的局限。要使心理訓練作用得以提升,必須改幻想為發現,去發現通過自我實現而得到的滿足。新的心理訓練方法能夠使運動員對身體結構和機能在運動作用下的破壞與重建的過程予以觀察,從而產生積極情緒,得到心理滿足。
心理訓練;作用機制;體能觀察
在運動訓練過程中,只有當運動員得到適宜的恢復,才能保證獲得理想的訓練效果。隨著對訓練本質的不斷被揭示,人們意識到,從一定意義上講,恢復甚至比訓練本身更重要[1]327。
傳統的促進恢復措施,包括整理活動、營養、睡眠、理療。隨著體育比賽競爭性、對抗性加劇,訓練強度不斷提高,因而對促進恢復措施的研究提出更高的要求,人們開始把目光投向心理訓練,希望以此獲得更好的恢復效果。在這一領域較早做出嘗試的是美國人雅各布松,他提出的漸進式放松法,要求運動員在做放松動作的過程中,注意感覺,注意肌肉緊張與放松的感覺。雅各布松認為,這樣做可以使大腦皮層處于低喚醒水平,進而能夠調節其它系統的功能[2]。我國體育教材中介紹的放松訓練,是以語言暗示為主,配以簡單的動作,進行自我暗示(套話):“我很平靜,我的手背很溫暖,肌肉放松了,心跳均勻有力”,目的也是在于調節植物神經系統,使肌肉放松,加深睡眠。
以心理訓練作為促進恢復措施,反映出研究者的創新意識,拓展出新的研究方向。但從目前教學和訓練實踐反饋回的信息看,這項舉措還未能被廣大教練員和運動員所完全接受,心理訓練的作用有待進一步驗證,作用機制需要運用心理學理論進行論證。
1.1 研究對象 心理訓練對運動性疲勞恢復的作用機制。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查閱、收集有關心理訓練的作用機制、練習方法、運動疲勞產生的原因及身體機能恢復方面的網絡期刊、論著數據,研究、摘錄相關理論依據。
1.2.2 訪談法 詢問不同地區和不同項群項目的教練員、運動員(主要包括:廣西師范大學、曲阜師范大學、棗莊科技職業學院和棗莊市體校的教練員、學生運動員)近百人,內容主要涉及心理訓練方法、心理訓練促進疲勞恢復的作用,練習過程中的感受等等。
1.2.3 邏輯分析法 對查閱、收集的資料數據和調查信息進行整理、分析,結合心理學理論及我國古代道家養生方法對傳統心理訓練方法予以改進,得出新的心理訓練理論、方法。
2.1 積極情緒的作用 好的心情有利于身體健康,這是人們所熟知的常識。但對于什么是好心情,好心情是怎樣產生的,好心情為什么有利于健康,這些問題要依據心理學理論作出解釋。
心理學關于情緒和情感的定義為:情緒和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所產生的態度的體驗。凡是能夠滿足人的需要的事物,就能夠引起積極的內心體驗,凡是不能夠滿足需要的事物,就會伴隨著消極的內心體驗。在現實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事物都能使人產生情緒情感反應,只有那些與需要有關系的事物,才能引起體驗。而且,并非所有與人的需要密切關聯的事物都會引起情緒與情感反應,像空氣是人所需要的,但這種需要未被意識到,其體驗也就不明顯。
情緒和情感產生時,會通過皮下中樞的活動引起身體各方面一系列變化,使人更好地適應所面臨的環境,積極的情緒與情感,有利于調節人體內的一系列機能,使之協調、平穩,有利于身體的健康。消極的情緒與情感則會擾亂人正常的生理機能,并容易導致疾病[3]86。
上述理論解釋了心理活動與人體健康的關系,心理活動作用于機體健康的作用機制和積極情緒的產生機制:
1)積極情緒能夠作用于人的植物神經系統,調整其他系統機能,進而對人體健康起到促進作用。
2)產生積極情緒的基礎是能夠滿足人的需要的客觀事物。
3)需要和滿足都必須是人能夠明確意識到的。
對于心理訓練研究者而言,重點在于對積極情緒的認識。積極情緒是心理活動與機體健康之間的連接介質,心理活動通過積極情緒對人體健康起到促進作用。這也成為一項標準,判斷某項心理訓練方法是否能夠調節人體各系統機能,對人體健康起到促進作用,就要看該項方法的練習能否有積極情緒產生。以漸進放松法為例,通過練習若不能夠產生積極情緒,雅各布松的預期目的就難以達到。
2.2 漸進式放松法和放松訓練的方法缺陷 漸進式放松法和一般性整理活動的不同點在于注意感覺,注意做動作過程中肌肉緊張與放松的感覺,雅各布松希望以此獲得高于一般性整理活動的效果,即能夠使大腦皮層處于低喚醒水平,進而調整其他系統器官的功能[4]。根據情緒與情感的定義,實現這一目的要依賴于積極情緒,但肌肉緊張與放松的感覺不能等同于積極情緒,感覺和動作都是被動產生的,和人的意識中的需要以及需要的滿足沒有聯系,因而不能夠產生積極情緒。因此,漸進式放松法的作用難以超越一般性整理活動,只能起到集中注意力的作用。放松訓練也是如此,放松訓練以語言暗示為主,雖然語言的內容都是和人的需要有關系的,但它們都存在于幻想之中,無法滿足人的需要,因而也不能夠產生積極情緒。
2.3 心理訓練方法設計原則 心理訓練就是采用具體的方法使運動員學會調節和控制自己的心理,獲得好的心理品質[5]。這里所說的控制,實質就是通過具體的方法,改變并規范心理過程中的心理指向,把原來指向事物甲改為指向事物乙。因為意識是人腦的機能,是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離開了客觀事物,意識也就失去了意義。所以說控制心理就是強制改變心理指向。但不論心理指向如何改變,心理指向的客觀事物都在幻想之中,幻想不能夠產生積極情緒。漸進式放松法和放松訓練的方法設計,都是遵循了上述設計原則,如果練習不能夠產生積極情緒,則難以達到預期目的。因此,新的心理訓練方法的設計要有新的理念,把強制性改變心理指向改為順應和尋找發現,丟掉幻想,去發現自身的需要及使這些需要得到的滿足。
2.4 心理訓練過程中的需要和滿足 按照情緒與情感的定義,積極情緒產生的條件基礎是人能夠意識到的需要得到的滿足。這里所謂明確意識到的需要,即是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中的高層次需要。對于低層次需要,無論多么重要,都要排除在外。以空氣為例,空氣對人是十分重要的需要,但呼吸就沒能帶來積極情緒,因為這個需要是沒有被意識到的[3]87。高層次需要是指被尊重的需要,自我價值的實現和被認可、被尊重。這樣的需要,在運動員的意識中最明顯的,是領獎臺上的金牌和鮮花,是比賽場地上健與美的充分展現。運動員在訓練過程中的各式需要,都會自然地從屬于這個核心需要,圍繞這一需要,運動員希望自己的身體更強壯,形體更健美,骨骼與肌肉更結實,更富柔韌性,并且有武俠般的飄逸、通透和空靈。這些目標的實現,即明確意識到的需要得到滿足,就會給運動員帶來積極情緒。在上述目標中,核心目標和從屬目標不同,奪冠得獎這個核心目標在比賽之前,只能存在于幻想中,而訓練階段的從屬目標則隨時可以實現。即從屬需要隨時可以得到滿足。但這些需要的滿足,運動員在訓練過程中卻意識不到,他們對訓練過程的感受只是苦和累的感覺,是日復一日的枯燥和乏味。因而會常常伴有消極情緒的產生。
因此,心理訓練的任務就是幫助運動員去發現運動訓練過程中自身的需要和這些需要得到的滿足。以產生積極情緒,進而對體能恢復起到促進作用。
2.5 核心需要(自我實現)的物質基礎 比賽奪冠是運動員思想意識中的最高目標。這也被看作是心理訓練過程中的核心需要。但這個核心需要在比賽進行之前只能存在于幻想之中,幻想不能給人帶來積極情緒。因此,心理訓練過程中所要尋找發現的需要,不是比賽奪冠的抽象概念,而是這個概念賴以存在的物質基礎。奪冠依賴于人的強健身體,強健的身體依賴于體能的逐步提高,體能的提高則是機體內部結構與機能在運動作用下的損傷與重建過程。這一過程是運動員核心需要的物質基礎。心理訓練的任務就是對這一過程的尋找和發現,當運動員能夠明確感受并形象地觀察到自身機體內部的這一變化過程,他的心理訓練任務也就圓滿完成了。
2.6 對體能變化提高過程的形象認識 體能的提高來自于機體內部結構與機能的破壞與重建過程[1]3。但這一過程在運動員的意識中,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無法對其進行形象的表述。由于缺乏形象認識,也就難以明確意識到這一過程在機體內部的存在。因而導致在訓練過程中常常伴之以消極情緒的產生,這也是諸多心理訓練方法總是難以突破幻想局限的主要原因。
運動員想要做到能夠形象地認識自身的體能提高過程,首先要對骨骼、肌肉的內部組織結構形態建立起形象的概念,還要正確認識運動與機體新陳代謝過程的關系。這2項內容是在心理訓練練習之前必須做的基礎工作。
2.6.1 對骨骼、肌肉內部組織結構形態的形象認識 要做到對骨骼、肌肉內部組織結構形態建立起形象的概念,運動員要嘗試改變自己的認知習慣,將心理指向集中于自身的機體內部,這種觀察自身機體內部組織的練習方法,古人稱之為內視,也叫做內省圖,是道家練習靜坐常用的方法。運動員進行此項練習,可參照解剖學知識和生活常識,練習難度不大。關鍵在于標準的設立,對于自己的骨骼、肌肉內部組織結構的顏色、形狀、紋理疏密程度、形態等方面的要求,應按照健康、潔凈、柔韌、強壯、健美的標準,形成自己固定的認識印象,這個印象應該能夠使自己產生優越感,這樣的內部組織結構形態,符合奪冠運動員的標準,是一名奧運冠軍所具有的品質。
2.6.2 運動與新陳代謝的關系 新陳代謝過程是生物體最基本的生命活動過程,包括同化和異化2個過程。生物體不斷地從體外環境中攝取有用的物質,使其合成轉化為機體自身物質的過程,稱為同化過程。生物體不斷地將體內的自身物質進行分解,并把所分解的產物排除體外,同時釋放出能量的過程稱為異化過程。
訓練過程是一個反復進行的身體結構與機能的破壞與重建過程。通過負荷運動,消耗大量的能源物質,引起細微結構產生某種程度損傷,然后在恢復期,進行結構與機能的重建,使運動能力得以提高[1]328。
上述理論反映出運動與新陳代謝之間的關系。運動和新陳代謝過程同時存在于機體生命活動過程中,是統一在生命活動過程中密不可分的2個方面。運動對新陳代謝過程起到促進作用,使機體代謝活動更加旺盛。而旺盛的代謝活動又可以對體能的提高起到促進作用,使運動能力得到提升。身體結構與機能的破壞與重建過程消耗了大量能源物質,產生分解物,與異化過程的活動機制相同。因此,體能提高的過程實質上就是機體新陳代謝的過程。
運動員正確認識到運動與新陳代謝之間的關系,可以降低心理訓練練習的難度,為觀察自身機體的體能提高過程增添新的視角,新陳代謝過程是物質能量的相互轉化過程,因而可將其視為一個物化的、形象的過程,可以幫助運動員解決觀察體能提高過程因抽象而無法完成的難題。對機體體能提高過程的觀察,實質上就是對機體新陳代謝過程的觀察。
代謝過程中產生的分解物,古代道家稱之為濁氣,這在認識上就會更形象一些。運動產生的濁氣沿內部組織間的紋理 (經絡)排出體外,使機體內部組織得到凈化。經歷了濁氣的產生與排出的洗禮,骨骼和肌肉的內部組織結構,在色澤、形態、紋理疏密程度、柔韌、健美、強度等方面,都要比原定的標準還要有所提高。
運動員通過對上述過程的觀察,即可以引發積極情緒的產生,因為這一過程是運動員核心需要的物質基礎,這一過程的完成,即是核心需要得到的滿足。能夠產生積極情緒,也就意味著心理訓練的成功完成。
2.7 新的心理訓練方法
2.7.1 方法步驟 坐姿、閉目、身體放松、呼吸自然,以身體內部感覺為導引,心理活動指向集中于機體內部,觀察到骨骼、肌肉的內部組織結構形態。以感覺為導引,觀察到運動過后機體內部組織產生的濁氣,濁氣在逐漸化開,離開核心部位,沿著組織間紋理(經絡)由內至外疏散,直至皮膚表面擴散出去。隨著濁氣的排出,內部組織結構的形態更健美,力度更強,更具柔韌性。
2.7.2 注意事項
1)此項練習以觀察自身機體內部組織結構為主,這里所說的觀察機體內部,不是一次觀察就把身體內部全部包括,要劃分區域進行練習。可依次劃分為頭部、頸部、上肢、胸部、腹部、下肢。練習過程中不必拘泥于順序,可任選1個部位進行練習。
2)練習時間長短不限,只要隨感覺觀察到機體內部組織產生的濁氣化開并擴散出體外,內部組織結構呈現出充滿生機、健美的形態,令積極情緒自然產生,就標志著對這一部位的練習任務圓滿完成。
3)體能觀察法心理訓練,這項以觀察自身機體新陳代謝過程為主的練習方法,不僅適合運動員作為促進恢復措施,也適合運動員之外的其他人群。像瑜伽練習一樣,不受場地、器材等方面的條件限制,是一項老少皆宜、簡便易行的大眾健身方法。
1)傳統的心理訓練方法(以漸進式放松法和放松訓練為例)存在著明顯的缺陷與不足,達不到預期的練習目的。原因在于這兩種練習等同于一般性整理活動,在練習過程中沒有積極情緒的產生。根據心理學理論,積極情緒是心理活動與機體健康2者之間的聯接介質,缺少了積極情緒,通過心理活動促進機體健康的目的就無法達到。
2)機體結構與機能在運動作用下的損傷與重建過程,和機體新陳代謝過程具有同一性。新陳代謝過程具有物化的、形象可視的特征,可作為心理訓練過程中運用內視方法進行觀察的對象。
3)代謝過程產生的分解物,道家稱之為濁氣。靜坐激濁揚清,排出濁氣,與新陳代謝理論中代謝分解物的產生與排出相吻合。這也可以證實心理訓練借助內視方法對體能提高過程進行觀察的可行性。
4)體能觀察法解決了傳統心理訓練方法無法解決的難題。這種將心理學積極情緒理論和生理學新陳代謝理論及古代道家的靜坐內視養生方法有機融合的練習法,簡便易行,能夠幫助運動員產生積極情緒,進而調節植物神經系統,改善其他系統和器官的功能。
[1] 王瑞元,蘇全生.運動生理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2:327,3,328.
[2] Bindemann S,Soukop M, Kaye SB. Randomised controlled study of relaxatio,n training [J].Eur J Cancer, 1991,27(2):168.
[3] 張承芬.心理學導論(第2版)[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86-87.
[4] 張凱.運動員的心理訓練:中國文化修為方式的貢獻[J].心理科學,2013,36(3):524-531.
[5] 高發民.體育心理學[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1:225.
[6] 章崇會,胡紅,王群,等.逆境應對心理訓練范式的理論和實踐——以擊劍隊的心理訓練個案為例[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3,30(4):488-495.
[7] 劉淑慧,徐守森.正念訓練對射擊運動心理訓練的啟示[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3,25(5):455-458.
(1. Guilin Institute of Tourism, Guilin 541004, Guangxi China;
2.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541004, Guangxi China)
Psychological training is an important method to promote physical recovery.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fi nd out defect of traditional psychological training. Adopting 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Chinese ancient Taoist health preservation method to improve and exert its function of adjusting plant nerve system and relaxing muscles, so as to promote athlete physical recovery and training effect. Traditional psychological training emphasizes on feeling and verbal cues, which is diff i cult to break through limitation of obtaining practice effect by imagination. To improve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training, imagination must be replaced by discovery, discovering satisfactory by self-actualization. New psychological training method can guide athlete to observe destruction and reconstructionprocedure of body structure and function in practice, which can generate positive emotions and psychological satisfaction.
psychological training; functional mechanism; physical observation
G804.86
A
1004-7662(2014 )07-0065-04
Research on Functional Mechanism of Psychological Training to Sports Fatigue Recovery ZHANG Kang-kang1,GUO Li-liang2
2014-04-23
張亢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與體育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