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凌
(吉林體育學院 吉林長春 130000)
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在2013年6月18日根據中共中央部署,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啟動,活動緊緊是圍繞保持、發展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活動的開展是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另外活動堅持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1]。開展群眾路線是保持我黨的純潔性,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的摒棄。在中共中央政策下,在我黨堅定決心下,務實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趨勢所向。在前提的驅動力下,我國群眾體育的開展更應該依據新的政策形式。而且,在多年發展中群眾體育是國家體育事業的支柱和基石。國家為群眾體育的建設也正是體現黨和國家為民、務實的重要體現。以此表明在群眾路線的教育實踐下,對我國社區體育管理的研究也同樣是面臨著挑戰和機遇。
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在以群眾為基礎的教育實踐活動,“辦實事”的實踐活動,在群眾路線的新形勢下,社區體育活動、社區體育組織、社區體育的開展,就顯得尤為重要,這是教育實踐觀的具體體現。群眾在社區體育中發揮積極作用,在這種的角度上促使社區體育發揮功能,這就是促進群眾體育的發展的新路,同時是解決“城鄉群眾體育”改革的新思路。認為在社區體育運動現狀上有大致幾個方面。
在城市化進程日漸提高,群眾進行體育運動目的也大致分為幾層,第一層,“年齡層”,不同的年齡層所盡行的體育運動的目的是不同(排除個案)。第二層,“項目層”,在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后,我國實現了52年的等待,在群眾體育有了新的發展,全民體育意識提高,群眾體育項目多元,而且在我國傳統體育項目上(包括民俗體育)已有新的突破。第三層,“文化層”,基于體育產業快速發展,不僅集于體育賽事,而且在俱樂部文化建設,博彩業的滲入等,群眾更加認識體育的重要性,其次,體育文化的傳播,促使人們快速接受體育的理念。
尤其是在2008年后,我國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體育運動也走進千家萬戶,運動場館有所增加,社區體育之所以能夠發展的一項重要的原因在于體育場所的增加。通過調查在中國社會體育調查報告中其中一項的結果是公園、居委會、空地、街頭巷尾、江河湖畔等,占總數的70.6%,能利用單位、學校、社區所擁有的體育設施的占29.4%[2]。這一點表明我國的體育場館雖然在奧運會前后有所增加,但之前的現狀我們不能認識到,我國的體育場所上還是相當的薄弱。
在談到群眾體育運動時間、強度的同時也要想到被稱為體育人的標準“每周3次及以上,明天運動30min及以上,心率在120及以上”。此定義雖然沒有更加合理的界定,但是依據也是國外認可的。但是據調查,近70%是中青、青年,老人占次要,這表明了社區群眾體育是以青年認為主要人員,但是我國步入“老齡化”,老人不進行體育運動是實現不了,群眾體育的全民計劃同樣是個重要的問題。
健康是人類進步的標志,為了實現社會全民體育意識,光光依靠社區或是基層的宣傳,很難實現全民體育運動的目標[4]。利用廣告、媒介、健康講堂等形式顯然不夠,而且在群眾體育運動的競賽,尤其是有規模的大型全民活動同樣顯現動力不足的特點。
群眾體育管理分為政府管理型、社會管理型、結合型,而我國也在對群眾體育管理體制漸進式的改革,可以看到的是我國體育行政部門已經從“辦體育”到“管體育”的身份變化。但是在以宏觀角度管理上的角度,上層下達指示,而下層的執行力度較滯后。如何做到由“社會運行”到“政府監督”的自下到上的體制機制。實現“自我投資”、“自我消費”、“自我受益”的新型組織管理體系[3]。
體育設施是社區體育發展的基礎保障,我國在群眾體育基礎設施的建設不斷完善,而且在城鄉都有推進,而且漸進發展,但是體育設施的維護上卻是稍顯不足。而且在設施管理上社區體育管理部門沒有行使權力。
我國在社區體育指導員,每年都有新的增加,而且量數上不少,但是在從事社區體育指導員的工作卻是憾然,我們培養的社會體育指導員缺少義務機制的建設。崗位上出現的空缺即又存在體育指導員老齡化,培養上又無人問津。形成這樣管理上的惡性循環。
全民健身的公共政策阻礙在于政策的內容上提及較少,問題缺少針對性。執行能力不足照成“政策空轉”。政策執行資源上又存在漏洞。[5]政策落實的形式當前,保障和維護全民健身的公共服務體系必然是困難重重。
群眾路線上就是要落實實處,在管理體制改革上,要實現社會運行,政府監管的機制建設。利用社會體育俱樂部、社會體育協會,依據此也要建立社區體育俱樂部、社區體育協會,甚至可以擴展到居民體育俱樂部。社區體育管理不斷細分,落實到家庭與個人。建立詳細的體育運動目標,同時傳播體育文化、體育產業、體育的健康意識。
教育實踐活動,重在為民的實踐活動,社區體育活動不同于競技體育比賽,社區體育活動的具有“趣味性”、“靈活性”、“參與性”,多種形式的方式是促進體育活動參與性的熱度。多種規模,不斷漸進的開展,由小到大,同一主題。規模的變化可以使人們清楚的認識體育項目的核心魅力。多種類型的社區活動是全民參與體育活動的核心,只有為了達到體育快樂,體育健康,類型的多樣推進是社區體育活動發。
公共體育服務體系是加強群眾體育管理的動力機制。公共體育服務不僅要對體育服務建設也要為體育服務的持續性的關切。公共體育服務體系要從政策激勵、宣傳推廣、市場運營、管理上創新、融資導向和績效管理上建立機制,提高專業化、社會化,才能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需求。
群眾體育建設是為實現強身健體,是為了實現生產生活及國家的基礎建設的服務,社區體育的開展是為大眾體育活動服務,在對社區體育活動的開展上建立刺激的機制,應運行群眾體育運動的獎勵機制,社區體育活動持續化發展的機制。通過活動績效評估。對于群眾體育建設和社區體育的發展具有實際的應用價值。
歸結各因素必須將社區體育立法化以保證社區體育的順利實施,體育立法體系的完善,對大眾的體育權益提供法律保證;對社區體育建設融入法制及政策辦法。完善體育政策保障機制,完善社區體育社會化政策措施,鼓勵市場引領對社區體育的攝入。
[1]人民網.黨的群眾路線實踐活動報告[EB/OL].http://cpc.people.com.cn/GB/67481/359666/,2013-04.
[2]張發強.中國社會體育現狀調查報告[J].體育科學,1999(1):4-7.
[3]張瑞林,秦椿林.體育管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尚志強.試析影響我國社區全民健身體育發展的若干因素[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05,12(4).
[5]張瑞林,王曉芳,王先亮.我國全民健身公共政策執行阻滯分析[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3,7(4).
[6]蔣科.上海城市居民參與休閑體育活動的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3.
[7]劉君.白領女性休閑體育行為特征的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3.
[8]宋建新.上海市南翔鎮經濟開發區企業職工體育開展情況與發展對策的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3.
[9]張林夕.南陽市社區體育資源開發利用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