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尚鋒
(河南理工大學體育學院 河南焦作 454000)
中國學校教育改革是新世紀以來教育系統一直面對的挑戰。當前,中國學校體育課程的各個方面都涌動著改革的熱潮:新體育課程標準經過多年的實驗和推廣,已具備一定的教學改革經驗;與新課程配套的教材在不斷探索、改進;農村學校教育在有條不紊地發展著;課間體育活動不斷推陳出新,以適應新時代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武術教育改革,不僅關系到武術自身的發展,更關系到民族文化的傳承、民族精神的弘揚,也是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的需要。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尤其是在當前進行新的體育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武術教育改革已刻不容緩,迫在眉睫。
武術教育,不僅僅指武術教學,它也是指通過武術教學過程,使受教育者從身體上、技能上、品行上、人格上受到教育塑造。武術經過長時期的歷史變革,不僅其自身具有獨特的風格,而且這項運動也具有較多的社會功能和教育意義。
就社會功能而言,首先我們從武術自身的特點來看,它最基本的存在意義則是作防身和強身健體之用。從其踢、打、摔、拿、擊等內容來看,便得知無論其本質內涵還是演練時的精神意念,一般都具有攻防含義。人們將武術作為強身健體的運動,是根據其原始的攻防技術進行了改進和發展,但仍然保存了其攻防的特點;從其套路和運動形式來看,武術除了擁有各種各樣的門派和整套技術外,它還講究動作結構、韻律、節奏的嚴謹、優美和大方,并向表演的規范化發展,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武術是一項既講究形體規范,又追求精神傳意、內外合一的整體觀念,是中國民間運動的一大特色項目。武術套路在技術上往往要求把內在的精、氣、神與外部的形體動作緊密結合,完整一氣地表現出來,從而具有整體統一的運動觀念;武術與其他體育運動項目相比,具有廣泛的適應性,他不僅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而且老少皆宜,適用于不同年齡和體質的需求,而且對活動場地,活動環境和季節都沒有特殊要求,可見,深受廣大群眾喜愛的武術運動,有利地促進了武術社會化的實現。
就武術教育的意義而言,武術首先具有增強體質的重要功能。它不單單是鍛煉了人的形體,而是從內心里使人得到全面的鍛煉。對外能利關節、強筋骨、壯體魄,對內能理臟腑、通經脈、調精神。尤其是武術許多功法都注意調息行氣和意念活動,因此學生學習武術是強身健體、調整身心的最好途徑。其次,武術具有技擊的特點,通過套路練習和格斗練習,可以學會各種防身技巧,便于提高自身防衛能力。再次,習武之人首先要能吃苦,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學生學習武術的過程中,會受到勤奮刻苦、堅韌不屈的精神洗禮,會得到尊師重道、見義勇為等高尚品格的培養。最后,學生們通過武術這種教育形式,在練習時可以相互學習,交流技藝,增進友誼,豐富了自己的文化生活。
當前我國體育課程中關于武術教育的目的多半在于增強體質。人們之所以容易把增強體質與體育課教學目標聯系起來,是因為體育課本身就是以身體練習為形式,而身體練習形成的出汗和體力增強就是人們所認為的增強體質。但是人們忽略了一點,體育課的出發點在于身心和體質的共同增強,而不單單是體力上的變強。武術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由于教學思想、教學觀念、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都存在一些缺陷,使得武術教育的本質目標發生變化,學生只是身體上得到了鍛煉,心靈上沒有得到體育競技精神的傳輸。作為體育教育者的我們要思考一下,到底我們在體育課上要讓學生學會什么東西。
武術雖然是我國的國粹,需要當代武術教育工作者和學生共同努力將其有序地進行傳承和普及,但就目前的武術教育情況來看,武術課堂多半被學生認為是單調、枯燥、機械式的課堂,學生學不會、學不好、不愿學。針對學生上武術課的這種消極思想,應當引起武術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
在體育課程改革中,武術教材的理論性已基本取得了教育者的共識。但面對具體的教材時,教育工作者發生了意見分歧。武術本身就是一項操作性很強的運動,加強理論性固然重要,但將理論以結合實際的方式貫穿于教學之中更加重要。時代在進步,武術的套路和技巧性也應當跟隨時代變遷進行創新。許多教材多年來運用同一套武術套路,一樣的踢、打、摔技巧,多次的重復出現,使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沒有太大的改變。這種重復,導致教師不愿教,學生不愿學的情況屢屢出現。既無助于鞏固和提高運動技能,也無助于鍛煉學生的身體。
轉變武術教育關系視角,讓學生主動活潑地進行武術學習。武術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成為學生的知己和朋友,成為學生學習武術的鼓勵者、引導者。當教師在學生心目中成為一個可愛可敬的人,那么一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便建立起來了,學生不必帶著緊張的情緒進行學習,從而確立了學生在武術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另外武術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參照課程標準的要求,對課程進行設計。這種教學觀念的更新勢必會得到學生的肯定,從而讓學生真正愛上武術課。
將培養學生優秀品質列為首要目標,身心共同鍛煉。在體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是體育課程教學的首要任務。在進行身體素質鍛煉的時候,應該穿插進行品德教育,使思想品德教育貫穿于課堂教學中,如學生在進行熱身跑的時候,對學生進行頑強意志和堅持不懈精神的教育,有意識地去啟發、引導學生領悟其人文價值。又如學生在進行武術對練時,有些學生膽子小,見到對手就害怕。此時教師可以采取有效措施,幫助和鼓勵同學戰勝心中的恐懼,完成武術技擊套路的聯系。此外,組織學生進行課間游戲的時候,要將品德教育融入游戲設計中,使武術教育和諧而自然地發揮其作用。
加強武術教育工作者隊伍的建設。言傳身教、為人師表是廣大教育工作者在人們心目中的印象,所謂“身教”主要是指教師用自己的行為表現來影響和教育學生。體育教師往往比較熱情、開朗、充滿活力,具有較強的親和力,在教學工作中能夠以身作則,嚴格要求自己。但由于特殊的專業性質和教學環境,體育教師需要新的培養模式和教育理念。體育教育首先要保證師資力量的培養質量,做到“師范性”夠強;其次必須以現代教育理論和素質教育為指導,研究符合武術教育的課程體系;最后要重視教材的改革,使武術教材突破傳統的套路束縛,加強教材的時代性、針對性和實用性。
總之,武術教育要高屋建瓴,面向大眾。武術不僅僅是身體素質的鍛煉手段,而且要成為培養人才的方式。我們要充分利用好武術這一教育資源,配合學校的多種形式,全面培養青少年、塑造青少年;同時也要開發好武術這一文化資源,通過武術傳承民族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尤其是在當代,在各種思潮都不分好壞涌入人們的思想中時,作為傳統文化精髓的武術,能否為國家富強、民族進步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能否屹立于世界文化藝術之林,更好地為全人類的健康與進步服務,是我們應努力解決的。
[1]徐紀.中國武術論繹[M].臺北華聯出版社,1987.
[2]宋紅艷.論體育教學過程中體育測量與評價的關系[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2):136-138.
[3]王會寨,盧石,劉文娟,等.SCI與體育科學研究評價[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28(4):474-475.
[4]周偉良.中國武術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陳志山.議體育學習評價中學生的自評和互評[J].體育師友,2012,35(6):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