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彩壯 周德書
(1.廣東藥學院體育部 廣東廣州 510224; 2.廣州體育學院 廣東廣州 510500)
旅游和體育旅游是社會發展到一定發達階段后形成的社會活動現象,社會經濟發展狀況決定了旅游業的發展水平。據統計,2012年廣東省生產總值達5.7萬億元,年均增長10.2%,總量繼續居全國首位;人均生產總值達54000元,約合8550美元。廣東將力實現的發展目標是在2015年提前5年實現人均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屆時廣東經濟總量將超過6萬億元人民幣,人均生產總值有望突破9000美元。由于廣東省經濟實力很強,廣東省發展體育旅游業可以得到較好的經濟支持,這也是發展體育旅游產業的資源基礎。但是這些經濟資源能否提供和滿足體育旅游則是更加關鍵的問題。
發展旅游業和體育旅游業的環境資源有旅游地資源、旅游項目資源、場地資源、交通資源、客服資源等。廣東自然旅游地資源較為豐富。廣東省位于中國大陸的最南部,全境陸地范圍屬熱帶亞熱帶區域,南北距離660km,跨越了熱帶、南亞熱帶和中亞熱帶之三個氣侯區,土地總面積17.8萬平方千米,是全國陸地總面積的1.85%。地勢北高南低海陸兼備,地貌類型復雜,海岸曲折,港灣眾多,沿海灘涂豐富。大陸岸線3368.1km,居全國各省區第一,全省沿海共有面積500m2以上大小島嶼759個,面積1600km,約占全省土地面積0.9%。如汕頭南澳島、深圳的大、小梅沙、汕尾的遮浪紅海灣等,湛江的東海島,臺山的上川島及附近的東沙、中沙、西沙群島等南海諸島。廣東省地質構造運動和巖漿活動頻繁。地貌類型中,丘陵山地占全省土地面積的62.43%,陸地水域占0.88%,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稱。[1]廣東名山有韶關市丹霞山、南海的西醮山、惠州的羅浮山和粵西的鼎湖山,還有羅定龍須頂、從化帽峰山、清遠觀音山、韶關的乳源大峽谷、方圓達273km2的南嶺國家森林公園等,都已開發成為旅游目的地,適合開展登山、攀巖、定向越野、徒步旅游等項目。此外,廣東省境內河流、溪水眾多,珠江、北江、東江、西江及其支流遍及全省,江河水流量充沛。豐富的水流資源大大方便了水上運動的開展。
廣東省的體育場館給體育旅游發展提供了較好場地資源。由于廣東省的經濟發展較快,同時舉行過兩屆全運會和2010年亞運會,大型運動場館不少,是發展體育旅游的重要資源。據調查統計,到2004年底,廣東省擁有各類體育場地77656個,全省人均體育場館2.02m2,場地投資及數量均居全國首位,而廣州市目前擁有公共體育場館240個,人均體育用地面積2.72 m2,居全國之首。[2]在這些場館中包括8萬多個座位觀眾席的廣東奧林匹克中心、擁有1萬多個坐位的廣州體育館等設施。2010年亞運會,廣東省更是投入了大量資金建設了各種類型的體育場館和設施。廣州為此也新建或整修了很多比賽場館,包括奧林匹克體育中心、廣州體育館、廣州南沙體育中心、游泳跳水館、網球中心、武術舞蹈館、升旗廣場(亞運城)、運動員村(亞運城)、媒體村(亞運城)等數個場館[3]及大學城等高校的不少體育場館。
交通資源是發展體育旅游的重要基礎資源。由于廣東省經濟發展快速,促進了廣東省交通事業的發展,民航、高鐵、公路、內河航運四通八達,形成了便捷的交通網絡,這也成為廣東省發展旅游事業的優越條件。
客服資源是發展體育旅游的另一個重要社會資源。據2004年全國第一次經濟調查資料顯示:廣東全省旅游企事業單位9492家,實現旅游總收入1664.1億元,其中國際旅游外匯收入53.8億美元,國內旅游收入1219.1億元,創造增加值約689億元,直接和間接對全省經濟發展貢獻超過3650億元。全省共有旅行社821家。[4]而經過近年發展,目前的數量應遠大于上述數據。
旅游和體育旅游的人口資源取決于人們的觀念、經濟收入、生活習慣、興趣愛好等多方面因素,而整體生活水平則是構成旅游人口資源的最基本條件。目前廣東省的經濟總量位居全國第一,人們的經濟收入也位居全國前列,正在接近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已經具有發展旅游和進行消費的基本條件。東部地區占全國人口比重比10年前上升2.41個百分點。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廣東省常住人口1.043億人,排在全國第一位[5],成為全國人口第一大省。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體育旅游作為體育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民經濟發展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花錢買健康”、“健康第一”的理念在人們心中越來越重視,體育旅游市場發展前景廣闊。但政府部門對此還未高度重視,體育旅游作為新興產業還沒有得到相關部門的重視,較少將體育旅游產業納入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不少管理和從業者僅把體育旅游產業看成是旅游業的一部分,而忽略了體育旅游產業自身具有的“體育”特征。體育局和旅游局是各自獨立的部門,各自為政,不能作為一個主持部門對本地體育旅游資源進行總體規劃、整合和開發利用,以致出現簡單的盲目開發,缺乏科學性、整體性和規劃性,不但破壞了環境,而且項目質量不高,浪費資源。廣東省和各地政府應該把體育旅游列入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整體規劃,把它作為經濟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認真做好中長遠規劃和布局,根據當地的旅游和資源特色,把體育與旅游充分結合,升級產業,積極發展。在這個過程中政府要起領導和決策作用,省旅游局和省體育局積極配合工作。
廣東省的體育旅游資源的管理基本上,一部分體育旅游資源由政府機關管理,基本實行計劃經濟管理體制;另一部分體育旅游資源由私有企業管理和運作,按照市場機制運轉。弊端就是政府利用公權力追求政績,對自己掌控的體育旅游資源進行非市場經濟的行為運作,以行政手段來調控市場,有時還對私有企業管理的體育旅游資源進行行政干預,在一定程度上產權關系不清,這種管理體制致使體育旅游資源不能的合理開發利用,因而要理順管理體制,明確產權關系,放開市場,讓市場來促進體育旅游的健康發展。
除了政府的社會發展的專項資金,積極對體育旅游資源開發進行投入,還要制定一系列優惠政策,按照市場規律,誰投資誰有回報,鼓勵社會資金進入,包括外商直接投資、國內外企業投資、集體和個人集資等。總之,采取靈活機動的投資政策,國家引導和宏觀調控,做好規劃和計劃,充分利用各種社會資金進入體育旅游市場。
根據體育旅游區別于一般旅游的特殊規律,要制定體育旅游法規和相關政策,依法加強宏觀管理,對體育旅游的經營實行資質考核的準入制度,嚴禁沒有取得資質的旅行社和個人組織游客從事有一定危險的活動。要在市場經濟規律作用下,通過制定旅游法規和制度去規范體育旅游市場正常競爭,規范和約束體育旅游經營者行為。還要考慮建立其他有利于體育旅游市場建設的政策,如引導投資政策、土地使用政策、稅收政策、行業管理政策等,都應該完善其可操作性的具體規定,以促進體育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
根據香港旅游協會的資料,宣傳投入每增加1美元,旅游收入就可增加123美元[6],致使在旅游業宣傳上很多國家投入巨資,新興體育旅游和“綠色”旅游尤為明顯,千方百計做強、做大。加強宣傳推銷要通過各種途徑和手段,積極培育有發展前途的市場,大力開發有當地特色的旅游資源,包裝做廣告,建立起具有廣東和嶺南特色的體育旅游市場。除了新聞媒體外,政府和企業還要走出去宣傳,廣泛宣傳當地體育旅游的特色、優點、功能。近年廣東的綠道旅游就很有特色和創新,也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1]http://www.gd.xinhuanet.com/sungov/2006-04/18/content_6775380.htm.
[2]廣東省第五次體育場地普查數據公報[EB/OL].廣東省體育信息網.政務新聞,2005-05-19.
[3]http://trip.elong.com/news/n000dq75.html.
[4]經濟普查系列分析報告之十七:旅游業——廣東經濟增長的新亮點[EB/OL].http://www.gdstats.gov.cn.
[5]http://www.sina.com.cn.
[6]王桂忠,邱世亮,羅千人,等.韶關體育旅游的現狀及發展對策[J].韶關學院學報,2002(1):9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