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海峰
(山西師范大學 山西臨汾 041000)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武術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更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武術反映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征,是我國的文化遺產。在近現代的發展中,武術的發展并非盡如人意,我們應該結合世界形勢,為武術尋找一條更完善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弘揚中華文化。
“武術”最早作軍事方面的討論,到晚清時期逐漸發展為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武術”。古時人們在戰爭中、較量中以格殺為目的廣泛應用著武術,從而形成多種多樣的形制和方法。隨著時代的發展,各種火器逐漸取代了徒手較量,武術不再廣泛應用于戰爭。但武術的發展并未因此停止,它在和平時期得到了更有意義的發展。在民間健身和娛樂的特性逐漸顯現出來,被人們更廣泛的使用。而武術的競技性也并未磨滅,現代競技武術便是武術競技性的充分體現。
中國武術有著廣泛的社會價值、濃厚的文化色彩,是中華民族特色的體現,且可以修身養性,在世界上影響深遠。其文化特性也非常豐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伴隨著中國武術的發展。哲學性是中國武術與西方體育的重要區別標志之一。武術是非常注重內外兼修的,“天人合一”也是其指導思想。內外兼修,即形體和精神的統一。天人合一,即人與自然相結合、與周圍環境密切聯系。這種哲學思想引導著武術向順應自然的方向發展,多種拳法也順應其指導思想而產生。武術的動靜、虛實、進退等都與其哲學性緊密聯系。
除哲學思想外,儒家思想也對武術影響深重。儒學思想是我國封建社會的主要統治思想,武術界崇尚武德便是受儒學影響。武德,即練武要修身養性,技藝品德兼修,提高自身修為。
技擊性是武術的顯著特征,也是武術的核心。在冷兵器時代尤為顯著。例如《孫子兵法》,對武術的技擊理論就有著深遠影響,其戰術思想融入中國武術技擊的招式中,多變自如,極為靈活。而這一點正是中國武術所重視的。中國武術的重要特點就是靈活,重視多變,巧妙應變,以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而西方技擊重視快準狠和標準化。這一點與西方的基本觀念就有很大的區別。正因為如此,武術成為一個文化瑰寶、一個武技寶庫。對于習武者切磋技藝、提高自我才是最終目的,練功為主。格斗運動和套路運動都直接體現著武術的技擊性,格斗運動攻守變化多端迅速,追求實用;而套路運動在演練中發揮到極致,講究藝術效果。由此看來,武術的技擊性不是目的,而是一種手段。
毋庸置疑,武術的健身性是武術的一項重要特征。對于習武者,主要目的則是健身和實用。中國武術這種運動形式建立在中醫學的基礎上,將養生術與武術結合,中醫學的陰陽五行,經絡學等都是中國武術練功的依據。中醫學認為,對于人來講,精、氣、神三者缺一不可,相互關聯,這是人的內在所需。同時武術也十分注重內外兼修,重視攻防演練,從而達到健身的效果。傳統中醫理論是強調氣血的,比如太極中的陰陽學說,動靜、內外、剛柔并濟,對強身健體起到了極大作用。再如形意五拳中的五行學說,通過臟腑與五行相配的原理,調節平衡本元,從而起到延年益壽的作用。在武術中炮拳、橫拳、劈拳、鉆拳等皆有著各自的健身作用。可見中國武術可以以經絡學和五行學說為理論依據,練功鍛煉身體,強健體魄。
武術是一種身體文化,現代社會普遍浮躁,練習武術則是調整這種狀態的方式之一。其不僅可以升華習武者的思想,平靜習武者的內心,還可以強身健體延年益壽,武術的健身性由此可以體現。
在奴隸社會,中國武術就是娛樂的一種。武與舞緊密聯系,相得益彰,得益于其本身的內容豐富,技藝精湛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蘊,深得贊譽。這一點與武術的娛樂性密不可分。自古以來,武術都可以讓觀賞者體會到美感,極受歡迎。
武術的娛樂性可以體現在兩個方面。(1)習武者能夠感受到習武帶來的身心愉悅。(2)觀賞者可以從中獲得美的感受。中國武術可以與戲曲、雜技、舞蹈、文學等完美結合,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娛樂形式逐漸增多,對武術的喜愛也更多地趨向于健身之用,武術的娛樂性反而逐漸地被遺忘。但不可否認,武術的娛樂性還是有利于中國武術走向世界的。
對于中國這樣一個文明的國度,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但在我國,忽視身體素質而著重強調學習成績的教育現象越來越明顯,導致我國學生成為“智力的巨人,行動的矮子”,甚至于“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為了調整這種現狀,武術運動的加入是有必要的。練習武術可以提高身體素質,不僅僅可以健身,還可以自衛。同時,由于武術注重武德,練習武術對教育同學們的品德和培養同學們的進取精神也有著很大的作用。
20世紀50年代中期,學者們曾激烈討論過武術的性質和發展方向。不少學者認為,武術的技擊性是武術的根本特征,應該得到保留,遺憾的是這一點并沒有落實。自建國到現在,武術的健身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技術水平也在逐漸提高,達到了一定的高度。與此同時,武術的觀賞性也隨之提高,武術的娛樂性也有所體現。但遺留問題在于,武術的本質特征技擊性被削弱了,由此導致武術的發展受限。
如今我們所看到的武術更多的是以套路形式出現在舞臺上,但其并非是以技擊實用為主旨的,而是以動作規格為重。這種競技追求的是觀賞者的審美效應,并不會以技擊應用為主。而這種演練帶有表演性,與真正的技擊不同。競技武術的目標也與傳統的武術不同,且練功方式是不同的,如此看來,中國武術的基本特性在逐漸磨滅淡化。
相比之下,近10年來開展的散手運動則是對以往單一的武術競技的新突破,回歸了武術的本質。但是,我國的散手選手并沒有豐富的技法,甚至于基本功不過關。這種情況下將難以體現中國武術的本質特征,而是將搏擊術和中國武術混為一談。
當中國武術走出國門,受歡迎程度卻亞于“功夫”和“太極拳”。在競技武術中套路及散手都沒有完全體現武術的本質特征,總體卻趨向于技巧或是搏擊。與此同時,技巧和搏擊也遠不如體操和跆拳道。不久的將來武術的精髓將被逐漸掩蓋,發展之路將更加不易。
武術的文化特性才是中國武術得以留存和發展的保鮮劑。在當今社會,若想發展中國武術,就必須將武術與教育結合。但與此同時還有一個現實的問題,就是基本功的訓練。但這一點又因為武術師資問題而落空。為了改變這種局面,就要首先將武術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從小抓起,從而樹立終身武術意識。此即為武術文化的教育性的體現。對于學生練武的同時還培養了武德,更是有利于中國的發展。
武術的發展還有賴于遵循其本質特征。近年來,武術的健身性在逐漸顯現出來,但其本質特征卻沒有得到發展。這也是武術發展受阻的原因之一。武術要發展就要遵循其本質特征,其風格和特色也應該被保留。這樣才更有利于中國武術在國際上的發展,有利于中國的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影響著中國武術,中國武術的哲理性、技擊性、健身性、娛樂性、教育性等文化特性及豐富的文化內涵影響著世界。武術應該保持自己的文化特性,并吸收其它文化的精華,持續發展,為中華博大精深的文化加上精彩的一筆。
[1]袁斌.論中國傳統武術的文化特性與發展戰略[J].新聞愛好者,2010(6):124-126.
[2]郭利利.學校武術教學的文化重塑[J].教學與管理(理論版),2012(12):54-55.
[3]毛其德.淺析中國武術的文化特性[J].教育藝術,2011(6):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