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彩鳳
“沖時點”銀行理財產品隱退江湖了,隨著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季末沖高的現象的弱化,短期理財產品的發行也越來越少,銀行為保存款,從而拉長了理財產品的期限,開始主推收益高的中長期理財產品,致使銀行理財產品出現了收益率普漲的現象。
近日,《投資與理財》記者走訪多家銀行網點,并且查看各大銀行官網發布的理財產品發現,以往理財期限為7日、15日的理財產品基本上榜上無名,且月末的高收益理財產品也沒了動靜。究其原因,與銀監辦“236號文”不無關系。
9月11日,銀監會、財政部以及央行三部委聯合發布了《關于加強商業銀行存款偏離度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236號文),要求商業銀行的月末存款偏離度不得超過3%,并嚴禁商業銀行通過高息攬儲吸存、通過理財產品倒存、通過同業業務倒存等手段對存款“沖時點”。自然而然,在銀行理財產品上,理財期限、預期收益和發行時點發生變化也就不奇怪了。
“沖時點”理財產品退隱江湖
長久以來,每逢月末、季末、年末,銀行就如商場打折促銷商品一樣,會發行一些預期年化收益率略高的“沖時點”理財產品。相比之下,下一月初理財產品收益率就會走低,這已經成了市場的“潛規則”,而選購“沖時點”理財產品也成了投資者購買銀行高收益理財產品所掌握的必殺技。但是“236號文”出臺后,這樣“月初低,月末高”的軌跡被打亂了。
“原本劃算著買個時間剛好到季末的產品,然后可以接上買季末收益稍微高點的產品,但是當時我跑了幾家銀行,預期收益率與之前基本差不多,有的甚至更低。”宋先生前段時間對《投資與理財》記者表示,原以為臨近第三季季末,銀行會大肆發行超高預期收益的“沖時點”理財產品,自己多倒騰一下,能多點收益,可是沒想到“沖時點”理財產品爽約了。
除了爽約第三季季末,估計第四季度也要爽約了。按照往年的慣例,第四季度為銀行資金最緊張的一個季度,為迎接考核,這段時間銀行會發行較高收益理財產品來吸儲。但是從最近發布的理財產品可以看出,預期收益不但沒有上升,還出現了下滑。
據銀率網數據庫統計,10月11日至10月17日共有901款銀行理財產品發售,除了長期限(一年以上)人民幣理財產品的平均預期收益率較上周有所回升,其他各期限理財產品的平均預期收益率均較上周有所下降。其中,人民幣非結構性理財產品累計發售895款,平均預期收益率為5.11%,較上周下降0.07個百分點。此外,美元產品、澳元產品、港幣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均出現了下滑。而在產品期限上,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出,新發行的產品普遍為中長期理財產品,像7天、半個月的超短期理財產品幾乎絕跡。
一位銀行理財經理說,“在‘236號文’的要求下,銀行減少了短期理財產品發行,以后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將更為平穩。投資者需要接受一個新觀念:銀行季末理財時代結束了!”
理財產品“到期日”分布更均勻
“236號文”出臺之前,為了應付銀監會的月末、季末、年末存貸比考核,銀行通常會踩著時點將銀行理財產品的到期日設置到月末最后幾天,有的甚至精確到30日,如此一來,只要投資者晚一天取回現金,那么這筆錢就會在31日(考核的關鍵時間點)當天成為活期存款。
然而,銀監會發布“236號文”后,可以看到銀行理財產品的到期之日發生了一些變化,分布更為均勻了。到期日不但設置在月末,而且月初、月中都有出現。
進入招商銀行官網,從理財產品列表中,我們不難發現,產品到期日并未集中在某一時間點。例如,產品名稱為“招銀進寶之睿享9期6號理財計劃”,預期年化收益率5.30%,期限為83天,產品到期日是2014年12月4日;產品名稱為“安心回報之美元歲月流金526號理財計劃”,預期收益率2.90%,期限為182天,產品到期日是2015年3月12日;產品名稱為“招銀進寶之鼎鼎成金11393號理財計劃”,預期收益率5.40%,期限為71天,產品到期日是2014年11月26日。
有業內專家分析稱,自10月以來大多數銀行改變了策略,將以往集中月尾的攬儲壓力分散到了平時,銀行理財產品發行節奏將更趨平穩。
長期理財產品發行量和收益率普漲
隨著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季末沖高的現象的弱化,短期理財產品的發行也越來越少,銀行為保存款,從而拉長了理財產品的期限,開始主推收益高的中長期理財產品,致使銀行理財產品出現了收益率普漲的現象。
據銀率網數據庫統計,整個9月中,銀行理財產品發行總量比8月有所下降,但長期限理財產品發行量環比漲幅明顯,投資期限在1年以上的理財產品共發行了137款,環比增加了41.24%。而在10月11日至10月17日共有901款銀行理財產品發售,平均投資期限為126天。從收益率上看,1年以上平均收益率為5.44%,較前一周上漲了0.13個百分點,而1個月以內平均收益率為4.42%,較前一周下降了0.09個百分點。
對于投資者來說,選擇長期的理財產品,雖然沒有短期產品流動性強,但其收益率高。“目前市場上的理財產品為了維持較高收益,必然會選擇拉長期限,這也符合期限越長收益越高的理性投資邏輯。”某國有銀行的大堂經理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9月份節日最多,“中秋節”、“國慶節”、“教師節”扎堆在一起,雖然“沖時點”的理財產品隱退了,但是商業銀行的“過節”熱情卻與日俱增,高收益理財產品數量是2013年同期的3倍多。銀率網分析師認為,隨著存款偏離度概念的提出,“月末效應”、“季末效應”等銀行理財產品特征將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則是各式各樣的“節日題材”,這也是商業銀行將吸儲的重心轉移到日常的一種有效手段。未來,銀行會更加喜歡過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