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阡陌

富了的中國人越來越頻繁地去海外旅游購物、出國留學……在大開眼界的同時,不少投資者手中增加了一些外幣,如美元、歐元、澳元等等。如何安全、有效地打理這部分資金,以及實現保值增值就成為了不少投資者需要。其實,銀行外幣理財產品成為最主流的外幣投資模式,雖然目前這類產品整體收益率不及人民幣理財產品,但澳幣收益率保持較高水平。此外,其中投資門檻、投資類型、費率等細節也需要注意。
澳元收益率最高
銀行外幣理財產品是最主流的外幣理財模式,澳元是預期收益率最高的品種。
筆者了解,目前銀行所推出的外幣理財產品主要集中于澳元、港幣、英鎊、歐元、美元等。數據顯示,截至10月17日,澳元、歐元、港幣、美元、英鎊今年以來分別有231只、123只、228只、751只和53只,預期最高年收益率為3.98%、2.20%、2.07%、2.81%、2.87%,澳元產品優勢明顯。
具體來看,美元理財產品中,今年發行產品收益率最高的是工商銀行的 2014年第12期“安享回報”美元190天(期次型)外幣理財產品USD1412,最高預期收益率為4.6%,委托期為190天,此外多款產品收益率超過4%。澳元理財產品看,光大銀行陽光理財“A計劃”系列、招商銀行金葵花之安心回報系列、交通銀行“得利寶”系列等多款產品,預期收益率上限達到5.5%~5.6%。港幣理財產品,招商銀行2014年“金葵花”安心回報之港幣歲月流金360號理財產品105767和招商銀行 2014年“金葵花”安心回報之港幣歲月流金359號理財產品105754,收益率最高。歐元產品中,中國工商銀行 2014年第7期外幣理財產品(期次型)-“安享回報”歐元365天款EUR1407,收益率最高。英鎊則是交通銀行 2014年“得利寶”匯添利等收益率較高。
值得注意的是,外幣理財產品各大銀行差異很大,即使存續期相同的產品也可能有較大的收益差。以歐元理財產品為例,今年發行的存續期同為6個月的產品,預期收益率最高的產品達到3%,而最低的僅有1.1%。同樣情況也出現在3個月、1年等存續期的產品上,其他幣種產品這一情況也很明顯,投資者在選擇這類產品時一定要貨比三家。
此外,今年外幣理財產品收益率出現了一些下滑,并不及人民幣理財產品,投資者需要進行衡量。如果不考慮匯率風險的背景下,或許兌換成人民幣投資理財產品更好。
兩類品種要分開看
目前商業銀行發行的外幣理財產品主要分為結構化和非結構化兩種類型,主流是非結構化產品,但結構化產品收益率更有優勢,適合專業投資者。
具體來看,所謂結構化理財產品,采用類似一種“期權”的運作模式,根據外幣匯率或者海外基金、股票等未來的表現來確定最后收益,這更適合對海外幣種和海外阿市場走勢等有專業判斷的投資者,無論市場漲跌都可能賺錢。數據顯示,這類產品的最高預期收益率要高于非結構化產品,通常投資期限為3至6個月,收益率在5.5%左右,但是也存在無法達到最高收益率的風險。
相對來說,結構化銀行理財產品分為三類:期末看跌\漲型、區間累積看跌\漲型,以及期間向下或者向下觸碰型。投資這類產品,需要對所掛鉤的資產有自己判斷,而且最好選擇觸發最高收益條件較為寬松的產品,如區間累積看跌\漲型產品獲勝概率較大,最好不要選擇固定日看跌或者看漲的品種。此外,投資者可關注同一時期內多家銀行同時發行的某一趨勢的結構化產品,可以作為投資參考。
而非結構化產品主要投資國外銀行間貨幣市場、債券市場等,但也有不少產品“回流”投資國內資產。普益財富曾表示,國內商業銀行發行的外幣理財產品,除QDII產品外,理財資金的投向主要在國內金融市場上,如某款外幣產品資金投向為國內外金融市場信用級別較高、流動性較好的金融資產,包括但不限于債券、資金拆借、信托計劃、銀行存款等其他金融資產。這就意味著,商業銀行將募集的外幣資金兌換成人民幣進行投資,銀行非QDII外幣理財產品的收益率變化與他國各大央行的貨幣政策變化沒有直接關聯。人民幣債券和貨幣市場的收益水平是這類產品收益率的主要影響因素,投資者在購買時候需要注意。
五大細節需注意
投資外幣銀行理財產品,要注意費率、流動性、理財期限等細節,這也可能影響投資收益。
要看這類產品是否保本。從目前看,銀行外幣理財產品80%以上是保本產品,以今年發行的澳元理財產品為例,今年發行了232只澳元理財產品,其中173只為保本產品,占比達到75%。此外還有12只產品為保本保收益的產品。因此,穩健性投資者可以重點關注保本型產品,尤其是保本保收益產品,這樣風險較低,不過這類品種收益率也略低。
外幣理財費用直接影響收益率。一般來說,外幣理財產品整體費用不高,通常有0.4%或者0.45%的銷售手續費。也有銀行不收取這一費用,托管費0.02%或者0.025%,通常這些費用不累計收取。涉及信托的品種,則每年收取0.02%的信托費。投資者最好比較一下,在同等收益率情況下,選擇費率低的品種,可以多銀行對比。
門檻也是一大問題。外幣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要高于外幣活期或者定期存款,不過其投資門檻比較高。一般來說,美元理財產品投資金額為8000美元,澳元理財產品投資金額為8000澳元,港幣理財產品投資金額為6萬港幣;少數銀行有外幣協議存款產品,這類產品門檻會低一些。有銀行特別規定,申購金額大,獲得收益率也較高。
流動性問題值得關注。一般外幣理財產品往往沒有提前贖回權,投資者需要觀察提前終止條件。
投資者需要在投資前看準投資期限。數據顯示,今年發行的歐元產品中,最長的13個月,最短是98天,投資者最好根據自己資金使用需求進行搭配。一般來看,3至6個月期限較為適宜。此外,還需要注意理財空白期的問題,這也會影響投資者最后的實際收益。
從資產配置的角度看,僅持有人民幣資產不利于對沖風險,投資者可以布局一些外幣,配合理財產品以實現保值增值。
摘自《證券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