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夢龍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 北京 100083)
從融入校園生活角度研究高水平運動員培養
趙夢龍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 北京 100083)
高校建設高水平運動隊,一方面可以減輕過去舉國體制下國家對運動員培養的經濟負擔,另一方面能夠提高運動員的文化素質,提高他們退役后的社會適應能力。但是目前這項政策在實施的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尤為突出的是很多大學生運動員并不能夠很好地解決學習和訓練的矛盾,導致自己與校園生活格格不入。該文采用文獻研究法、訪談法、案例分析法、邏輯分析等方法研究從高水平運動員的選拔機制、培養制度方面需找不足,提出了以“成長成才”為主導的培養新思路,使大學生運動員能夠更好地融入校園生活。為高校加強高水平運動隊建設提供合理化的建議和參考。
高水平運動員 選拔 培養 融入
1987年,原國家教委頒發了《關于普通高校試行招收高水平運動員工作的通知》(教學字[1987]8號),確定了首批51所高校試辦高水平運動隊,經過20多年的發展,截至2014年共有274所高校具備招收高水平運動員的資格。從985大學到一般高等院校,對于高水平運動隊的建設投入越來越大,規模逐漸形成,水平也逐步提高。可以說經過這20多年的發展,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在各個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有很多成績斐然的運動員從高校走向了更高的賽場。體教結合的培養模式作為競技體育發展的一項新的舉措,開辟了一條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的新途徑。這樣的培養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傳統“舉國體制”下競技體育人才培養存在的運動員文化素養偏低、淘汰率高、培養成本高等問題。
“普通高校建設高水平運動隊的目的是為國家培養全面發展的高水平體育人才;目標是完成世界大生運動會及國際、國內重大體育比賽的參賽任務,為國家奧運爭光和為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作貢獻。”然而通過調研我們發現大多數的運動員只能夠代表學校參加一些等級比較低級的比賽,并且橫亙在“體教結合”面前的是“學訓矛盾”這樣一座大山。高水平運動員在高校中的地位比較特殊,他們中的很多人并不能很好地融入校園生活,甚至出現了運動成績下降,學習積極性下降的“雙降”現象,使他們失去了學習生存技能的機會,這些運動員如果不能夠很好地掌握生存技能,進入社會以后可能給社會帶來較大負擔。
1.1 高水平運動員的選拔機制
在我們高校招收的運動員中,可以將他們分為三類。第一類是來自于普通中學的體育特長生,他們從小接受與普通學生一樣的基礎教育,利用課余時間進行體育專項的訓練。他們的特點是學習能力較強,大多數運動員的高考成績達到生源地二批次本科最低分數線以上。運動成績一般在國家二級運動員以上。這類考生是高校招收高水平運動員的主力。
第二類高水平運動員來自于省級、市級業余體校,他們基本接受半職業化的運動訓練,也會接受基礎教育。這類考生的特點是學習能力一般,大多數高考分數在生源地二批次本科最低分數線65%以上(少數免試),運動成績較為突出,一般接近或者超過國家一級運動員水平。此類運動員在高校的運動員占比為30%以下。
第三類最為特殊,他們來自于各個級別的專業隊,運動成績斐然,其中不乏健將、國際健將,很多人在國內外大賽中取得過驕人成績。他們比較小的年紀就已經接受專業訓練,文化基礎一般比較薄弱。他們進入高校的程序是比較簡單的,并且只是掛個名,混一紙文憑。他們脫離高校的管理,僅參加比賽為所在高校爭光,當然這類考生在高校所招收的運動員中數量極少。
1.2 高水平運動員的培養模式
目前各個高校在高水平運動員的培養模式方面大致在分班、學分方面存在差異。
有一部分高校的高水平運動員在入學后可以自選或者限選專業,采取分散教學,集中訓練的管理模式。高水平運動員與普通大學生一起吃住,一起上課,平時沒有差別。一般在下午會有2~3個小時有學校統一組織訓練。
還有一部分高校采取的是統一管理的模式。這些高校的高水平運動員被限制專業,統一編班,一般為人文類或者經管類專業。運動員們一般也會被安排到一起住宿或者臨近宿舍。大家一起上課,一起訓練,與普通大學生的接觸較少。
畢業要求學分方面每個高校也有自己的管理辦法。有的高校一視同仁,要求高水平運動員與普通在校大學生所修課程學分一致,沒有區分。一部分高校會降低高水平運動員的畢業要求,將選修課部分學分要求適當放寬。還有一部分高校加入運動訓練和比賽學分來促進運動員訓練和比賽的積極性。
1.3 高水平運動員在校園生活中反映出的問題
通過調查走訪和實地訪談,目前高水平運動員進入大學校園后反映出來最主要的問題就是與大學生活格格不入。由于大學課程不再像高中那么緊張,并且缺乏監督,很多高水平運動員對于大學課程的重視程度明顯偏低,60分萬歲的思想嚴重影響他們的學習積極性,甚至很多運動員出現曠課和考試作弊的現象。
除了課堂,豐富的課余活動也是大學精彩的一部分,各類社團,學生組織對于大學生鍛煉實踐技能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是往往除了體育類社團和學生會的體育部我們很難見到運動員的身影。有很多運動員的生活都在床上和電腦前荒廢了。
體育特長方面,缺少了考大學的動力,有一部分運動員在訓練方面也出現了偷懶的現象,運動成績和運動能力也較之高考前出現了下降。
由于管理的松懈和個人辨別能力較差,有極少數高水平運動員竟然會違紀甚至違法。這些都是非常令人痛心和惋惜的。
2.1 選拔機制應該眼光長遠
從前文所提到的三種類型的高水平運動員我們不難發現,目前現行的高水平運動員選拔機制還存在一定的缺陷:“我國高水平運動員培養之路的探索的教育背景和文化水平并非成為高水平運動員的必要條件。”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在第二類跟第三類運動員的選拔方面。我們都知道有很多項目的運動員從入學前就開始訓練了,第二類和第三類運動員運動成績突出很大程度上是犧牲了文化課的學習換來的,他們進入大學后學習大學課程是非常吃力的,這極有可能給他們帶來負面情緒,更不用說如何融入校園生活了。我們提出培養高水平運動員的宗旨是:“促進高等學校體育運動發展,提高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其目的是“積極推動高等學校課余體育訓練,培養大學生運動員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質、努力學習、刻苦鍛煉,為提高我國高等學校體育運動技術水平而努力”。因此我們招收高水平運動員的根本還在于培養他們“成長”。
培養很關鍵,運動員的選拔除了參考入學的運動成績以外運動員未來的發展也是同樣重要的,我們的選拔應該是在學習基礎比較好的運動員中選拔身體素質突出,發展空間大的學生,這才能體現國家招收高水平運動員的目的。第三類運動成績頂尖的運動員短期內雖然可以為高校帶來榮譽,但是從長期考慮他們是不適合普通高校的,因為運動員的職業生涯比較短暫,他們退役以后應該避免因為文化素質低而被社會淘汰。專業的運動員更加理性的歸宿是體育類院校,在那里訓練,學習,生活更加連貫的,能夠使他們得到更好的發展。所以在運動員選拔方面應該加大第一類運動員的選拔范圍,提高第二類運動員入學的文化課門檻,對第三類運動員勇敢說不。
2.2 高水平運動員需要全方位的培養制度
“體教結合”不能忽略運動訓練過程本身就是教育過程,塑造著被訓練者的體育精神、道德品質。所以歸根到底,我們培養的還是大學生,只不過他們又多了個名字“大學生運動員”。但是通過對高水平運動員的訪談我們發現,他們現在普遍存在感不強。在訪談中我們聽到最多的一類話是“自己在學校被視為特殊群體”。出現這樣的問題與我們的培養方式是有很大關系的。大多數招收高水平運動員的院校采取的是統一管理的方式,也就是說這些高水平運動員吃、住、訓練在一起。很多學校、學院的選修課對他們的要求也是降低的,這就導致了運動員跟普通大學生的接觸很少,可以說他們生活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中。這樣的優點是便于管理,但是弊端也同樣突出。大學是一個人三觀建立的關鍵時期,由于每天接觸的都是運動員,而我們對運動員心里變化的掌握和不良情緒的疏導是比較滯后的,這就容易使負面的情緒在運動員之中滋生和傳播。
筆者比較贊同相對分散的班級編排和集中的訓練的管理方式,在選擇大學專業方面給高水平運動員一定的選擇空間,讓他們分散到各個學院。在考試分數方面可以根據他們所取得的運動成績予以一定的照顧,但是總的學分要求應當與其他學生無異,不能搞特殊不進行選修課的修習。對運動員學術水平的要求上美國走在了我們前列,美國的大學運動競賽,對與運動員的學費有嚴格的要求,如果學校為了追求運動成績而放低對運動員學分的要求將被重罰。美國高校對運動員與普通學生的學業要求是一致的。這種做法值得我們借鑒。此外增加高水平運動員學業之外的訓練和比賽學分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能夠對運動員起到很好的督促作用。這樣學習和訓練態度有問題的運動員無形之中就被提高畢業的門檻。
2.3 高水平運動員融入校園的重要性
大學的校園生活是非常豐富多彩的,“運動員通過參與各種講座,參加社團、學生會和團委組織的各種活動,感悟教師的言傳身教,同學的影響,持之以恒,運動員能逐漸形成健康的思想意識、正確的價值觀念和倫理道德,切實感受和領會校園風氣和校園精神。”但是我們的高水平運動員對于這類校園文化生活積極性并不高。通過對高水平運動員的訪談我們發現影響他們參與積極性的竟然是“自卑”。他們說害怕做不好被其他同學笑話。其實高水平運動員擁有過人的運動天賦是一件非常值得驕傲的事情,同時也被其他大學生所羨慕,他們完全沒有必要存在自卑心理。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高水平運動員所在學院與高校體育管理部門共同教育引導,并且應該定期對高水平運動員進行心里輔導,緩解他們的心理壓力。這樣有助于他們學習生活,也有助于他們運動成績的提高。
通過校園高水平運動隊的建設帶動大多數學生團隊合作精神的建立、競爭意識的培養、社會交往能力的提高、體育鍛煉習慣的養成、以及體育欣賞能力的形成,實現高水平運動隊與校園文化有機結合。這些是體育本質的回歸,是大學高水平運動隊價值的回歸和承擔的必然使命,也是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的重要目標。
如果高水平運動員融入大學生活問題能夠比較好的得以解決,“體教結合”的培養模式將為國家減輕很大負擔。運動員取得良好成績能夠提高高校的知名度。他們的激情能夠點燃周圍大學生鍛煉身體的熱情,實現良性發展的重要意義。高水平運動隊的建立剛剛起步,我們不能否認這些年所取得的成績,但是也應該直面存在的問題,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我們有理由相信依托教育來培養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必將成為我國競技體育未來發展的必由之路。
[1]國家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關于進一步加強普通高等學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的意見(教體藝[2005J3]號)[Z].
[2]彭召方,劉曉峰,李犁花,等.新時期高校高水平運動員培養的發展模式探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38 (12):169-175.
[3]唐智明,閆運運.高校高水平運動員培養的現代審視與目標建構[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3,39(2):78-82.
[4]陳華東,鈔飛俠,何靈捷,等.以“校園為中心”的體育競技后備人才培養機制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2,29(4):506-508.
[5]鐘秉樞.我國高水平運動員培養之路的探索[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9,43(12):5-10.
G8
A
2095-2813(2014)12(b)-013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