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慧
(鄭州大學體育學院 河南鄭州 452470)
高校作為為社會輸送人才的重要基地,應該努力使學生在校期間形成比較良好的綜合素質,為學生未來參與社會活動、實現其自身價值打好基礎。高校體育教學作為我國高等院校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健康素質,還可以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因此,高校體育教學肩負著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習慣”的重要使命。學生在校所掌握的健身技能以及后期所形成的參與社會體育活動的意識,都會對其未來的健康發展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良好的體育習慣也會對其周邊人群產生影響作用,這也會對推動我國社會全民體育運動發揮積極作用。但是,由于目前各高校對于學生運動損傷的防護意識過于薄弱,就造成學生在從事體育活動中面臨著某些潛在的威脅,對于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也會產生嚴重的影響。針對這種情況,本文對高校學生運動損傷的防護意識的樹立與必要性進行了相關的闡述與分析,針對目前高校體育教學在學生運動損傷防護意識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指出有效的解決途徑。希望可以不斷地豐富和完善我國高校體育的教學職能,推動我國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完美結合,實現全民運動、提高身體素質的目標。
在體育運動中所產生的各種運動損傷主要分為急性的和慢性的兩大類。急性的主要是指那些突發性的,而且它的發生幾率要比慢性大的多;慢性損傷則具有一定的潛在性,而且它對于人體的損害程度與危害時間往往要大于急性損傷。一般情況下,急性損傷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的治療或者是治療不當都會直接轉變為慢性損傷,并對人體造成嚴重的損傷。對于運動損傷而言,它的誘發因素是多樣的,但是對于高校學生來說,主要表現為訓練方式方法不對、訓練水平不夠、運動主體身體素質差、運動主體缺乏一定的自我保護能力、學生在運動前準備活動做的不夠或者不做準備活動、身體不再狀態、對運動環境不適應等。從這些誘因上也表現出高校在體育教學的組織工作上還存在著很大的漏洞。
當社會個體面對危險時,所持有的一種自我預防與自我保護的心理形式叫做防護意識。作為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實現生存與發展的一種能力,人們的防護意識可以有效地避免外界所帶來的危害、化解各種危機。在體育運動中,防護意識可以有效地提高人們的自我保護能力,也可以成為人們化解并且避免運動損傷的一種心理反應。隨著人們對運動損傷危害性認識程度的不斷提高,防護意識將得到進一步的建立與完善。
運動帶來的損傷不僅可以造成人身體運動技能的下降,還會對受傷者造成嚴重的心理陰影。對于職業運動員來說,運動損傷不僅會對運動成績表現造成影響,也有可能使得運動員的身體變成殘疾,致使其提前結束運動生涯。對于高校的學生來說,運動損傷所帶來的危害性不僅可以直接影響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自信心與興趣,還會對學生的心理產生嚴重的陰影。這對于我國要求培養終身體育思想,讓全民形成持久性體育鍛煉的習慣也會造成嚴重的影響。在高校學生的體育運動中,常見的運動損傷主要有肌肉拉傷、韌帶扭傷、脫臼、擦傷、骨折以及挫傷等。其中,盡管擦傷是皮膚表面的小傷,但是一旦處理不當就會引發感染,誘發其他疾病的產生;對于骨折,輕微的只會造成學生體育活動的中斷,嚴重的就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與生活。
高校學生損傷防護意識薄弱主觀上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學生思想上的不夠重視以及對自身能力的過高估計。高校的學生群體一般都喜歡對事物充滿好奇心、喜歡追求新鮮事物而且樂于自我表現。所以,在學生學習新的體育技能時,就表現出過高的表現欲,而且他們在學生新技能時往往會忽視體育運動可能引起的運動損傷的潛在性,加之對自身體育能力的過高估計,就會在超出自身極限的狀況下進行體育技能相關危險動作的表演,自然就會造成意外受傷情況的發生。同時,在很多高校中都存在著重技能、輕理論學習的現象,但是理論學習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對體育運動的內涵、活動規律以及所教授體育項目的運動特點、運動原理的了解與認識等。當學生真正對體育項目可以自覺掌握其運動規律,就會讓他們在運動中避免學習的盲目性,從而有效地減小運動損傷發生的幾率。但是很多高校根本在主觀上忽視了對體育教學理論知識的重視,并且還在一定程度上大力推行“重技能、輕理論”的思想。
目前,很多高校的體育教學基礎設施還不是很完善,但是,體育教學設施作為體育教學活動開展的基礎,是老師對學生進行體育知識教授的重要場所與工具。第一,體育教學設施的質量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果。此外,盡管很多高校的體育基礎設施相對比較完善,但是高校在維護、保養以及修繕等具體環節上還存在著很大的漏洞,致使體育場館以及相關的教學工具出現破損現象,也給學生運動損傷留下隱患。第二,由于體育教學課時不科學的設置,使得課時比例嚴重失調。高校體育教學主要包括理論教學與技能教學。但是,一般情況下,老師往往只注重技能教學的課時安排,忽視了理論教學的課時安排。而運動損傷防護意識的培養主要要求老師在理論教學中進行開展,但是由于高校體育理論教學課時少的原因,就造成教師缺少時間對學生進行系統的運動損傷知識的教授,也使得學生沒有樹立好運動損傷防護意識的概念。再者,由于高校教學內容選取的不合理性,也造成學生運動損傷的發生幾率。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與轉變,高校的體育教學的教學內容的選取上,必須建立在滿足學生體育學習的需求之上,但是,我國很多高校還是沿用比較傳統、落后的教學方式,尤其是內容的學習上已經不能滿足學生體育學習的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學習體育的興趣與激情,所以在這種環境下,學生自然無法形成良好有效的自我保護意識,也容易導致運動損傷的發生。
預防為主的原則是體育運動中避免運動損傷最為有效的措施,因此,提高運動損傷的預防能力是體育運動中預防行為的基礎。對于高校的學生來說,提高運動損傷預防能力的關鍵在于如何提高對運動損傷危害性的認知程度。只有學生對運動損傷的危害有了比較全面和清楚的認識,才能使學生從主觀上提高對運動損傷的重視程度,進而建立起比較有效的自我預防意識。因此,在高校體育教學中,高校需要對學生加強運動損傷危害性的宣傳力度,爭取做到時刻提醒、高度預防,對于一切可能誘發學生運動損傷的潛在因素與安全隱患都需要給予及時的排查與消除,真正做到讓學生在體育學習與日常鍛煉中能夠有效地避免運動損傷帶來的傷害。
高校學生大多個性不同,也是一個情緒多變的群體,非常容易因為外界因素的影響造成情緒過激或者失控的現象。因此,在體育學習與日常鍛煉的過程中,過度的情緒亢奮或者是低落的情緒都會成為誘發運動損傷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為了有效的提高學生的自控能力以及自我防范意識,高校體育教學需要針對學生的情緒一,尤其是讓學生在日程的學習與鍛煉中保持平和的心態做出一定的研究和努力。這也就要求老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要善于觀察和把握學生的心理動態,并且能夠及時地發現學生的情緒變化,并針對這種變化及時做出調整和控制,最重要的是要給出積極的引導與轉化。而且在轉化的過程中要讓學生自己學會理解與感悟情緒變化與控制的重要意義,進而提高自我控制能力,這對于學生運動損傷過程中的自我防范意識的形成、發展與完善是非常重要的。
教學的組織管理工作是為了讓教學活動更好開展的前提,也是順利完成教學目標的重要保證。在高校體育教學的組織管理工作中除了要保證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外,還應該提前做好預防工作,比如可以有效地做好在教學活動與課外活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意外事故的預計準備工作,這種預防工作也是教學組織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因此,這就要求高校需要加強對體育場館運動設施的定期的維護與修繕、對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方法的選擇以及對教學評定體系的建設等;力爭加大監管力度,改正一切偏差誤差,及時有效地消除運動損傷中可能存在的潛在威脅,真正構建一個能夠滿足學生體育學習的教學體系,為學生提高一個良好的學習條件,為學生創建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身心愉悅的投入到體育學習與日常鍛煉中去。
[1]劉艷.高校學生運動損傷防護意識的培養途徑[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3.
[2]王愛莉,張俊英.普通高校學生運動損傷的規律及預防[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
[3]張斌,呂益民.普通高校學生運動損傷的原因及預防[J].遼寧體育科技,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