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瑩
(大連民族學院 遼寧大連 116600)
伴隨著以市場經濟為驅動的現代化實踐進程中,人力資源作為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源泉,形成了以能力為依賴的人力資本解放與發展的歷史形態。在全社會范圍內開展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提高社會群體的健康素質和幸福指數,已成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民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在這一背景之下,構建覆蓋城鄉、可持續發展的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務體系,合理開發和利用公共健身資源,在社會群體物質生活不斷提升的情況下,滿足人民群眾的健身文化需求,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有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實現我國城鄉公共健身服務的均等化。
我國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務體系組織管理系統是讓廣大的社會群體參與到公共健身實踐的重要手段,是實現大眾健身事業管理目標的重要保障。隨著近年來我國全民健身事業的快速發展,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務管理體系也不斷得以完善。從目前我國現行的公益性健身服務組織管理系統來看,主要包括:宏觀組織管理系統、中觀組織管理系統和微觀組織管理系統三個層面。宏觀和中觀主要是由公益性群眾性健身管理和社會健身管理系統組成;微觀層面的則是由公共健身活動點、開放性健身活動輔導站和公益性健身場館組成。
公益性健身設施系統是由國家財政、體育彩票公益基金、企業或個人出資興建的公共健身場所,以及購買的公共性健身器材,為社會群體提供免費的健身服務。我國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務設施系統是公益性全民健身事業開展的物質基礎,主要是由公共健身場地的規格、數量、規模、布局、類型和維護等要素組成。這些健身設施有些是部分時段開放(高校健身場館、旅游景點、半開放性公園等),有些是全天候開放(城市廣場、完全開放性公園、街道社區等),這些設施都不是以營利為目的,而是為人們提供良好的休閑健身娛樂環境。
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務指導宣傳系統包括公益性健身服務指導系統和公益性健身服務宣傳系統。前者包括健身科技發展規劃、健身指導員的配備、健身方法及健身運動處方的制定幾個要素,其目的是更好地促進公益性群眾健身事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積極開展公益性社會健身指導,以提升群眾健身的科學性;后者則包括宣傳的形式、內容和傳播媒介幾個方面的要素。通過公益性健身服務宣傳來調動廣大社會群體參與健身的熱情,營造良好的社會健身氛圍,以保障全民健身計劃的順利實施。
公益性健身服務評價系統是考察全民健身服務質量水平,了解國民體質現狀,提高全民整體健康水平的關鍵。從目前我國公益性健身服務評價系統要素來看,已經形成了國家體質測試中心、各省市體質監測站和高校體質測試點的三級網絡管理系統,初步形成了一個中心、數個站、多個點的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務監測規模。
通過對我國各級群眾健身管理部門職能的調查發現:政府的職能主要是負責制定公益性全民健身的相關政策法規,組織群眾性健身競賽組織工作,指導和推進社區、校園和農民健身工程事業的發展,制定國家健身標準和國民體質監測制度;在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務設施系統建設方面,尚未發揮市場的導向作用,主要依靠國家財政來建設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務設施系統,顯然沒有很好地發揮社會各方力量的合力作用。我國體育彩票產業發展依然較為滯后,這就需要廣泛吸納社會資源,加強體育彩票公益基金建設,鼓勵企業、個人投資,擴大各級各類健身場館、公園、公共健身場所的公益性開放性程度,以滿足不同人群的健身需求;我國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務指導宣傳方面,宣傳的形式和內容較少涉及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健康的價值判斷標準,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全民健身計劃的順利實施。
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務體系目標的定位,首先要以社會公共利益為首要目標,向公眾提供公共健身產品和服務,協調人際關系,增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推進社會和諧;其次,要從社會責任的角度出發,尊重每一位社會成員享受最基本的健身服務權利,以全民健身事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為核心,保障廣大民眾的自主參與,增強我國全民健身事業的創造力;最后,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務體系構建的戰略目標要面向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地域,特別是對社會弱勢群體(老年人、幼兒、殘障人員等)的關照,開發適合不同人群健身或康復項目,為他們提供公平參與的機會,體現健身服務的“群眾化”和“全民化”。
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務通過向廣大社會群體提供健身服務和健身文化產品的同時,弘揚民族文化、協調人際關系、促進社會和諧,并具有較強的公共健身服務資源的共享性。由于不同地域、城鄉之間、不同收入群體所享受的健身資源的非均等性,造成我國居民享受服務權利的不均等。因此,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務體系要最大限度地覆蓋群眾生活,承擔宣傳社會公平性、公共服務資源共享性,以人為本,以及協調群眾健身資源市場化造成的分配不公等社會教育功能。另外,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務體系承擔著挖掘地域性健身文化資源,宣傳和保護民間傳統健身文化項目和非物質健身文化傳承的職能,這也是我國公益性健身服務社會功能的實現和彰顯。
公益性健身服務體系的“公益性”決定了不能運用市場的手段,考慮投入與產出,而是要采用政府的行政手段為主導,集多方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的基本原則。如今,我國公益性健身服務體系建設尚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務體系的組織管理系統、服務施系統、指導宣傳系統和服務評價系統尚不完善,各級民間健身組織、公益性健身文化產業和公益性全民健身基金會依然沒有成為我國全民健身事業的積極參與者,以致難以實現公益性全民健身事業在全社會的共建共享;另外,要堅持循序漸進、穩步發展的原則。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營利性健身文化產業的迎來了發展的戰略機遇,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約和影響著我國公益性全民健身事業的進一步深化和轉移,這就需要在認清現狀的基礎上,循序漸進、穩步發展、務求實效;同時,堅持統籌協調、突顯公平的原則。公益性健身服務在于最大限度地開發和利用社會公共健身服務資源,實現資源共享,滿足更多社會群體享受公益性健身資源的基本權益,打破年齡、地域和身份的限制,合理規劃、統籌與兼顧,特別是要加大欠發達地區、老少邊窮地區公共健身服務的扶持力度,突出服務的公平性。
本研究對于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務體系的系統規劃主要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展開。
第一,構建公益性的社會管理模式。在整個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務體系中,要求各地域根據自身的公益性健身文化產業發展現狀,根據不同健身對象的實際需求,制定“政府支持、各方協作、社團管理、市民參與”的新型公益性健身服務體系的管理模式。
第二,加強輿論宣傳,提高社會參與度。借助網絡、電視、報紙、廣播等多種渠道,廣泛宣傳公益性全民健身活動,不斷擴大城鄉健身人口,正確處理城鄉、社區、學校、俱樂部等公益性健身服務事業的協調發展,不斷提高廣大社會全體的健身參與度。
第三,關注弱勢群體健身需求。公益性健身服務體系的構建在于保障城鄉居民公平享受健身服務資源,但是,由于我國社會收入、貧富差距、城鄉公共健身服務的非均衡發展現狀,決定了需要采取多種保障措施,保障社會弱勢群體均等享受公益性健身服務的權利,實現我國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務的社會公平。
[1]羅旭.我國全民健身服務體系的理論構建與運行機制研究[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6.
[2]肖林鵬.論全民健身服務體系的建立及其結構[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