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克強
(泰山學院體育學院 山東泰安 271021)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經濟體制的日趨變化、社會體制的轉型,原本的體育制度逐漸反映或部分反映出不適應目前的社會發展要求趨勢,各式各樣的弊端也日漸明顯。當前我國智育事業的發展被管理效率水平不高、社會化程度低下等缺陷的體育管理體制嚴重阻礙了。公共治理理論提倡促進公共服務保證主體的多元化,加大發展智育社團;將公共管理納入市場競爭機制,提升管理效率,控制政府對公共產品和服務行業中的占有率;政府由以往的掌權操作模式從直接服務中抽離,從而打造一個公開性、透明性、靈活性、高效性的服務型體育部門,以此有助于我國體育事業在茁壯健康地成長并迅猛進步的環境下持續地發展。
體育管理在我國成立以后,在體育管理方面長時間段內都是采取舉國體制的形式。此體制大多數是以政府管理為基底,透過黨中央設置對口的體育內政管理體系,全方位的管理和監督全國的體育事業,在體育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兩個階段中處主導地位。政府作為這種體育管理模式的掌舵者,能夠將可利用的體育資源進行整合,對當時的體育發展起著非常積極的作用。傳統的體育行政管理正處于嚴峻的形勢,而且國家不斷推動體育改革的深化,社會不斷進步發展,體育管理模式已不當往日,開始新的改變,由原來的舉國體制轉變為國家和社會合辦的體育管理模式。目前中國的社會管理體制形勢如下所述。
發展體育有利于提高國民素養和人民的精神生活。當前我國正在運行的是體育行政管理體育發展模式。社會上各個行業體育協會舉辦體育呈現出逐漸萎縮的趨勢,雖然有各個體育行政部門和小部分大學、企業兩者之間相互協作,一些高水平運動隊也對自身制度進行改革,吸引社會力量辦體育,但總體效果不理想。若要使體育團體充分發揮其作用,必須從一元走向多元,在更完善的平臺上創新機制、整合資源,迅捷并靈敏地動用全社會力量發展體育。
目前主要是由政府體育行政部門來分配我國的體育資源,但其存在市場和效率的意識較薄弱,因而出現一些資源利用不合理和資源使用效益不高的問題,嚴重阻礙了體育事業的發展。如果想要在社會主義市場環境中使體育管理體制發展好且平穩,必定要熟悉和運用社會主義市場的基本理念、原則和方法適當的調用體育資源,提高資源使用的效率和效益。
我國體育法制法規建設一直處在松散管理的狀態。管理體制法規建設相對落后,制度不完善,管理不當,權、責、利的劃分不夠明確。抑制了體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所以建立健全的體育管理制度法規、提高法制化程度成為我國體育管理體制建立的首要問題,在體育法規建設經歷過程中不斷完善、不斷規范[1]。
全球對集體治理的關注越發廣泛,隨著全球化的發展進程和新性質的公共管理不能有效說明現代集體決策的復雜與發展形態的過程,對治理的關注也是不斷前進的。治理被許多學者和經濟家賦予了如下新涵義:由各種公共的或個人的和機構共同管理其事務的眾多方式結合治理,其既能讓互相沖突的利益調和,也能讓不同的利益持續。政府和公民對公共生活合作管理的顯著特征為以均衡個人與政府、權利與義務、公平與效率之間的關系。雖然治理理論是一種集體管理理論,但是它具有一些敏感的意識形態趨向。這也就決定了我們在吸取其精華的同時,也要有所鑒別。盡管這樣,我國體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依然可以從治理理論得出不同而又具有非常重要的啟示意義。治理理念為我國經濟體制和體育管理體制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價值。治理理念不但內容豐富而且包容性很強,還能夠減少國家在市場調控和協調進程中的不足之處,不過自身也存在著許多局限。除去其本身理論的缺陷可以幫助我國實現善治的目標,同時還要根據我國現有的特殊國情加以參照借鑒。著重政府與公民良好合作以及公民踴躍參與的關系是治理理念的本質。其最終希望是政府能充分發揮主導作用,且不與社會和市場的作用相排斥,形成政府主導、社會自治、市場自主三者兼容的局面。可以這么說,所謂新型的體育管理體制就是以政府職責和公共體育利益為最終目標,由政府引領且政府、社會、個人三位一體的運行機制。
在本國的體育管理體制當中管理效率低是其中影響最明顯的關鍵問題之一。治理理論對政府職能權利賦予了新的界定,重點指出了政府在體育事務管理過程中的主要職責,實行了放權和政事、政企的分開。沖破了政府對體育資源、管理的管治局面,結合全面有關體育資源制造出更輝煌的體育產品,提供良好的體育服務,建立與政府相互協作的互動關系。在我國的體育改革中,這一思緒基本上相同[2]。
在我國,法治社會一直存在著許多問題,法制的建立不完整,政府權利大于法,在不少的地方,認為法治就是政府依法治老百姓。在我國籃球比賽中一直存在著“黑哨”和“賭球”的問題,這是由于體育管理制度不完善帶來的問題,而且一直是我國政府最想解決的事情。當人對法的意識缺乏時,就會很輕率的犯法,目前在我國公民中的守法意識明確的不足。建立法治社會是我國當前最重要的,不僅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還需要增強法制的文化,使公民的守法意識提高。所以,為了奠定我國體育行政管理制度改革中最重要的基礎,應確保法治的建立。
不管是國家還是企業都需要競爭,競爭在經濟活動中有很大的作用,選取市場機制不僅可以提高生產的效率,還可以改變服務的體制。我國的體育行政管理體制中應引進競爭機制,這樣,可以提升體育服務的水平,激勵管理部門人員的斗志和自信心,從而滿足“顧客”的要求。引進競爭竟可以增加效益,而且還不浪費資源。所以,體育行政管理部門可以根據我國的體育服務制度和內容不同來選用合適的提供方式[3]。
隨著科技的發展,經濟一體化的深入,體育的法規正在不斷完善,管理制度不斷提高,但我國體育管理部門面對公眾所需的服務要求和提高能力的壓力加重。治理理論的運用,對體育行政管理改革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從而使管理體制變得更加成熟和完善。在政府和市場,公民與國家的關系中,應以法治社會為主,以建設公民社會為依靠,來實現有效的管理體制,從而來管理我國的體育事業。
[1]鮑明曉.職業體育改革與發展的中國路徑[J].體育科研,2010(3):24-33.
[2]呂樹庭,商執娜.北京奧運會后中國體育管理體制改革的思考[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0(7):9-15.
[3]任德利.服務型政府視角下我國體育管理體制改革的思考[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2(1):38-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