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 吳秋來 唐明 雷蕾
(邵陽學院體育系 湖南邵陽 422000)
201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12次集體學習“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著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中強調:“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系‘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1]文化軟實力已經成為綜合國力競爭和社會發展的動力之一。在我國古代,文化軟實力就得到各諸侯的高度重視。《孫子兵法·謀攻篇》中提到“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2]文化軟實力的提升需要詳實的文化資源作保障,它是文化軟實力賴以產生的前提,借助文化的表現形式及內容能夠折射出文化軟實力的張力如何。武術文化是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它伴隨著華夏5000年的文明,在中國這塊古老的土地上扎根,曾在歷史上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它薈萃著中華先民的生存之道,汲取養分而使得文化體系變得絢麗多彩,是中國特有的文化素材。它因“負載著中國傳統文化特有的氣息,閃爍著中國人特有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和審美觀念,對提高國民思想道德素質、增強民族凝聚力和號召力等方面起到不可低估的推動和促進作用”[3]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轉型期,經濟與文化轉型步調不一致,經濟先于文化,并且隨著物質文化的高度發展,文化的滯后性顯得越來越凸顯。本文對國家文化軟實力提升背景下武術文化的社會價值研究,旨在挖掘武術文化的社會價值,使武術文化能夠快速成功地轉型。它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民族的向心力與凝聚力,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穩定的社會環境。因此,提升武術文化軟實力是時代的需要,也是提高國家話語權的重要表現。
1995年6月國務院頒布了《全民健身計劃綱要》,時至今日,全民健身工程已經走過了近20年的風雨歷程。它規劃了全民健身工程的藍圖,制定不同時期的實施戰略步驟,在全國體育工作人員的齊心協力下取得了可喜可賀的成就。但是,隨著現代競技體育的思想滲透與沖擊下,“更高、更遠、更快”的奧運理念不斷地挖掘人的潛能,造成人身心健康的損害。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對民族文化的追尋,使得傳統體育文化資源的挖掘與整理被融入到全民健身工程當中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歷史悠久的武術文化是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獨具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格的體育形式。武術文化的健身價值是由其本質特點所決定的。它作為重要的健身手段與人類社會文化的發展息息相關,其健身理論與思想由于受到中國古代哲學和傳統醫學的影響,形成了天人合一、身心并重、養練結合的健身思想,構建了以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精氣神等學說為理論基礎的健身體系。其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1)注重整體全面的健身思想。其充分體現了武術活動從形式內容到方法手段等方面強調“天人合一”的整體全息的思維模式。(2)注重直覺體悟健身。武術在身體鍛煉中采取直覺與體悟的方法,這種健身的方法,突出了“身”“心”的整體性,從而有效地發揮“形神”活動的統一性。(3)注重養練結合的健身思想。它強調在身體鍛煉過程中,既要突出身體參與的運動性,又要重視健身活動中的養生保健作用,使身體得到均衡全面的發展。(4)注重時間特征的健身思想。中國古代十分注重“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四時變化的自然規律,而人類生活在自然環境中,必須要順應四時的變化,調攝精神活動,以此追求人體與周圍環境以及人的精神與形體功能的和諧統一,從而達到健身養生的目的。[4]全民健身的推廣是為全面提高人們的身體素質而推行的一項利國利民的政策。武術作為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的最典型代表,在全面健身中發揮著重要的社會價值。
哈佛大學校長尼爾·陸登庭認為:“大學要提供無法用金錢衡量的最佳教育。這種教育不僅賦予我們較強的專業技能,而且使我們善于觀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塑造健全人格。”[5]他在這里所說的教育指的是“通識教育”,與我國的“素質教育”概念,并無實質區別。20世紀中葉以后,由于科學技術和經濟發展的強大沖擊,大學教育偏重于培養適應經濟發展的技術人才,而忽略了人文素質教育這一重要層面,這已經成為世界范圍內大學教育領域中的大問題。高校人文素質的教育呼之而出。武術文化承載著華夏5000年之碩果,它規范了人們的行為方式,形成了集體的價值觀念。尤其是傳統武德所表現出的誠實守信、見義勇為、愛國主義、匡扶正義、注重禮儀、恭德處世等內容,是現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2]武術本身所具有的武德精神,是世界上任何一種體育項目所不具備的。時至今日,武術所承載的武德精神依然是社會精神文明建設體系的一個重要部分,尤其表現于學校體育之中。隨著祖國的日益強盛,國家對文化軟實力重視的不斷提升,文化吸收與文化傳播成為了一個時代的主題。而在對外來文化的攝取中,有一些糟粕的思想會趁虛而入。而這些糟粕的思想會給和諧社會的穩定發展制造精神上的阻力,尤其在就業壓力增大的背景下更能給正處在思想啟蒙期的學生造成不利的影響。學生是祖國的希望,社會未來的棟梁,讓學生在學校期間端正思想,樹立一個健康向上、積極進取的思想是勢在必行的條件。武德思想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結晶,是以儒家思想為主要指導,集佛家、道家優秀文化為一體的思想。它所表現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等傳統文化思想,它可以凈化人的心靈,擯棄浮躁不安的情緒,讓大學生在人生的道路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在長期的歷史進程和積淀中形成的民族文化、民族意識、民族性格、民族信仰、民族價值觀念和價值追求等共同特質,即是民族精神,它集中體現著創造力、生命力和凝聚力,是指民族傳統文化中協調、維系、指導、推動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粹思想,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發展的核心和靈魂。其內涵是“在5000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6]武術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在中國文化孕育和滋養下不僅通過身體行云流水的姿態變化,演繹和體驗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內心的自我反省、感悟和踐行自強不息的道德追求。如“一日練一日功,一日不練十日空”、“拳不離手,曲不離口”、“若要功夫好,一年三百六十早”的古訓,其折射出習武者吃苦耐勞、持之以恒、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同時,武術受陰陽、五行學說以及《中庸》思想的影響,形成了“天人合一”、“尚中貴和”的精神特質,把武術與四時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如“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武術套路中講究“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體現了東方“順其自然”、“中正安舒”的文化心態;推手注重“舍己從人”,體現了東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文化寬容;“尚中貴和”的中國武術,不僅反映了中國人的平和生活態度和不爭的處世原則,也折射出中國在對外文化交往中所堅持的“和平發展”;太極拳中的這種精神鼓勵人們要發奮圖強、仗義行俠、報效國家、立功立德等。
總之,武術文化有著極其豐富的內涵,是中華民族不可多得的精神財富。武術的價值無處不在,如對于民族精神的培植、獨立人格的塑造和構建和諧社會等。它獨特的作用發揮在構建中國和諧社會、國家復興的實現和民族精神的凝聚之中。
[1]http://news.sina.com.cn/o/2014-01-01/095929135032.html.
[2]王忠杰,崔國文.體育軟實力的邏輯層次及提升路徑[J].體育學刊,2013,20(3):29-32.
[3]冉學東,劉帥兵.從國家文化軟實力視角看中國武術的價值使命[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2,27(3):251-253.
[4]邱丕相.民族傳統體育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胡炳章,呂學芳.文化的視界(上冊)[M].西安:未來出版社,2008.
[6]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論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M].北京:學習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