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枝
(湖南涉外經濟學院體育學院 湖南長沙 410205)
湖湘文化主要指宋代以來形成于洞庭湖以南地區,即今湖南省范圍之內的由湖湘士人代代傳承的湖湘之學,由湖湘地域所漸次行成的湖湘民風,千余年來,互為影響,融合化生,共同釀造的一種帶有強烈地域特色的文化。[1]湖湘文化是一個博大精深的體系,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文化,文章僅限于探討其思想文化。湖湘文化對湖南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高爾夫運動作為一個體育項目,其在湖南的發展也理所當然地受湖湘文化的影響。
中國高爾夫球運動以1984年廣東中山溫泉高爾夫俱樂部成立標志其開始,至今已有30個年頭,其發展總體態勢良好。據2012年度《朝向白皮書》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高爾夫設施總數為477家,共10570個球洞,折合約581個18洞高爾夫球場;全國營業中的高爾夫設施共產生約1150萬打球輪次;我國高爾夫核心人口為38.6萬。[2]湖南作為中部大省,高爾夫球運動發展勢頭迅猛。究竟什么原因導致了湖南高爾夫球運動的快速發展,下面從湖湘文化精神特征對湖南高爾夫運動發展正負兩方面的影響來進行剖析。
一方面,隨著人們的生活方式也悄然的轉變,閑暇時間增多使人們追求高品質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中國政府不斷加大開放力度,外資企業紛紛涌入,在此背景下,高爾夫球運動迅速在中國開展起來。高爾夫球運動作為一種舶來品,國人對此爭議頗多。而深受湖湘文化“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影響的湖南人卻接納了高爾夫球運動,并根據自身情況因地制宜地發展了高爾夫球運動,具體表現為近年來高爾夫球場及練習場數量激增:據不完全統計,湖南省高爾夫球場達10個,高爾夫球練習場達28個之多,雖然與高爾夫球運動開展較好的廣東、海南、北京、上海、山東等省市的高爾夫球場練習場數量相比相差甚遠,但與河南、江西、湖北相比有明顯優勢,河南作為人口大省,高爾夫球場僅為4個,江西5個,湖北7個,4大省份共計26個球場,而湖南高爾夫球場數量占據了總數的38.5%。
湖南人憂患意識強烈,并且敢于開拓創新,這種開拓進取的湖湘文化精神,同樣影響了高爾夫教育的發展。
伴隨著我國高爾夫球運動的發展,與其相關的產業也在不斷發展壯大,這意味著需要更多的高爾夫專業人才。如何解決高爾夫專業人才短缺之急,如何培養高素質的高爾夫專業人才,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的湖南人率先創辦了湖南首家高爾夫教育院系。2002年,湖南涉外經濟學院結合民辦高校辦學優勢,創辦了湖南省高等院校中第一個高爾夫運動與管理專業,這是繼深圳大學之后全國第二家創辦高爾夫教育的學校。目前,該校體育學院由最初“白手起家”創辦高爾夫專業教育發展成為目前全國高爾夫專業教育規模最大、人數最多的系部。現已有畢業生1300多人,各自任職于高爾夫行業的各種層次的崗位,解決了行業人才短缺的燃眉之急。
“吃辣子、有點子、像驢子”,這是非湘籍人士對湖南人常見的描述,從中可以看出湖南人具備“吃辣椒”精神即越吃越辣、越辣越吃的百折不撓的精神,而“像驢子”則體現了湖南人非常倔犟的個性品質。高爾夫球運動是一項自我挑戰性強、充滿理性與智慧的體育運動。高爾夫球運動的這種特性因此受到湖南人的喜愛。據業內人士透露,湖南高爾夫球場練習場旺季接待量常常達到飽和,每年嚴寒、酷暑、雨季一到,高爾夫球場營業就進入了淡季,但仍能看到為數不少的本地高爾夫愛好者冒著極端天氣打球,一戰到底,這很難被外地球員理解。
高爾夫球運動的文化內涵是“誠信、公平、禮讓、平等、自律”等,而湖南人多崇尚公平正義、淳樸重義,為人好爽直率,從該層次上講,高爾夫球文化與湖湘文化“舍生取義、勇敢尚武”的特征有相同、包融之處,如此便推動了湖南競技高爾夫運動的發展。
近年來,由于種種原因,湖南暫沒有成立職業高爾夫球隊,但湖南業余高爾夫球隊表現異常活躍。究其原因是湖南高爾夫愛好者喜歡結交朋友,常三五成群一起打球,久而久之,就自愿成立了各種業余球隊。據不完全統計,湖南省內業余高爾夫球隊有20支之多,這些球隊經常參與省內外各種級別層次的比賽,在一定程度上不僅結交了大批同行仁人志士,而且提高了其技術水平,磨煉了球隊,推動了湖南競技高爾夫球運動的發展。
“經世致用”,即重視實踐的務實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湖南高爾夫球運動的發展,但過度經世,就容易導致急功急利,急于求成。2009年國際奧委會宣布高爾夫球運動項目重返2016年奧運會的消息之后,湖南高爾夫球場與練習場數量猛增,一些人為了建設高爾夫球場甚至置國法于不顧,置公眾利益于腦后,違法征地、賣地、用地,“長沙最牛高爾夫球場”就是其中一例。2010年12月,長沙市瀏陽河四方坪段的河道內,緊依新修的防洪堤出現一個叫“月島”的高爾夫球場。由于未獲審批,且選址特殊,被網友戲稱“長沙最牛高爾夫球場”。[3]
霸蠻精神是指湖南人“過得硬”、“不信狠”、“扎硬寨”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不服輸的精神,這種死硬精神成就了湖南人的豐功偉績,但其執拗倔犟、固塞難通、好勝尚氣等弱點對湖南高爾夫球運動發展的影響表現在高爾夫球場球道擁堵方面。據業內人士反映,高爾夫球場球道擁堵是高爾夫球俱樂部常見的問題,但以湖南各球場球道擁堵問題最為嚴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湖南本地高爾夫愛好者常常在下場賭球,慎重揮桿,這樣便浪費了時間;另一方面是湖南人執拗倔犟,在球場上常勝敗均打,中途從不放棄,這樣便拖延了時間,造成球道擁堵,球場服務質量嚴重下降。
“唯楚有才,于斯為盛。”湖南人口眾多,文化底蘊深厚,歷史上各個時期人才輩出,這里不再贅述。但湖南人才大都走出了湖南之后有所成就,這就是“楚才晉用”現象。這種現象同樣大量存在于湖南高爾夫行業之中,這可以從湖南涉外經濟學院湘籍社會體育高爾夫方向的畢業生就業動向管窺一斑。這些湘籍高爾夫專業畢業生畢業后絕大多數奔赴沿海等高爾夫球運動發達地區就業發展,只有極少數在本地工作。此外,湖南高爾夫俱樂部企業自身培養高層次人才也大都“孔雀東南飛”,這對企業是一筆不小的損失,更不利于湖南高爾夫行業專業人才隊伍的穩定。
毫無疑問,我們應該繼承湖湘文化之精髓,大力發展湖南高爾夫球運動;發揚兼收并蓄的文化精神,主動借鑒吸收高爾夫球運動開展較好省市經驗做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發揚實事求是的文化品質,因地制宜地推進高爾夫球場建設,形成湖南高爾夫球運動發展特色;發揚敢為人先、開拓進取文化精神,打造一批與湖南高爾夫球運動相關的品牌項目;發揚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文化精神,克服湖南高爾夫球運動發展中遇到的種種困難,有針對性解決現實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對于湖湘文化的糟粕,我們應該摒棄,具體做法是:政府應給予明確的產業發展指導與政策,進一步完善湖南高爾夫球場用地相關政策,使湖南高爾夫球運動在和諧環境下發展;廣大湖南高爾夫企業應該通過打造優秀的企業文化建設,給予高爾夫專業人才最細微的人文關懷;各高爾夫球場練習場應該聯合起來,規范高爾夫服務標準等。
湖湘文化與高爾夫球文化雖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但它們可以相互影響、借鑒、部分融合,甚至創新。這就要求我們在推動湖南高爾夫球運動平民化時具體采取如下措施:一是要積極做好宣傳推廣工作。二是完善湖南省高爾夫球運動的各種賽事,使本土賽事規范化和常規化,為盡早選撥一批高水平職業運動員奠定扎實的基礎。三是增加公眾高爾夫球場建設數目,使更多的人能走進球場,享受高爾夫球運動帶來的快樂。
[1]朱漢民,陳谷嘉.湖湘學派源流[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336-341.
[2]朝向集團.朝向白皮書——中國高爾夫行業報告[R].2012:22-24.
[3]蘇曉洲,袁雪蓮,韓曦樂.長沙:網民曝“最牛高爾夫球場”[N].新華每日電訊,2010-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