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紅
(廈門大學體育教學部 福建廈門 361005)
鑒于兩岸人民擁有極其相似的身體運動文化習慣,民俗體育運動在閩臺交流中作用凸顯,是改善兩岸關系的潤滑劑,是兩岸文化認同的主要呈現方式。閩臺民俗體育運動的形成與發展在文化認同的過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民俗體育為一種人造文化,是一種極為活躍的文化生產,且依附于一定的社會形態和人類生存模式。從中華文化辭典來看,文化認同被釋為文化群體或文化成員承認群內新文化或群外異文化因素的價值效用符合傳統文化價值標準的認可態度與方式且經過認同后的新文化或異文化因素將被接受、傳播。在全球化的今天,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已成為一種慣性,而被認為是邊緣性文化——民俗體育卻在閩臺交流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密切的地緣、血緣和史緣等直接承繼關系,探討兩岸民俗體育,以及由此所產生的文化認同,對正確的認識閩臺文化的親緣性大有裨益。
人類創造文化,文化塑造人類自身。在各種外界因素的影響制約下,人類難以創造統一模式的文化。鑒于不同模式文化,其又將自身塑造成不同文化特征形式的群體——民族。民俗體育活動的民族性不是指少數民族的活動,而是指具有民族特色的體育活動。例如,龍舟競渡,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龍文化現象。在閩臺兩岸相當普遍,福建近海,江河縱橫,龍舟競渡,古已有之。明弘治黃仲昭的《八閩通志》卷之三“歲時”,就有“閩俗重競渡”的記載,并附有宋朝時郡守程思孟的《端午觀競渡》詩,可見最遲在宋代,龍舟競渡就已在閩臺蔚然成風。
地域是一個民族長期繁衍生息的空間條件。民俗體育文化及價值觀念和審美情趣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所處地域的影響。例如,閩臺地區因其特殊的地理環境,水域活動開展的如火如荼。臺灣與福建僅一水之隔,兩者在地理位置上屬于緊鄰關系。兩岸的體育項目的不斷交流與匯聚,逐漸融合為一個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景象。車鼓陣就是閩臺地區最具深厚地方色彩的民俗活動。
民俗體育活動多以生產為基本支點,其文化生產和發展無法脫離技術系統的支持,體育文化生產的源頭為生產活動,生產屬性又是民俗體育活動的發展的重要基礎。如海上龍舟競渡使用的龍舟就是人們生產必備的工具,離開了龍舟,生產就無法進行。在閩臺地區,龍舟競渡、打干樂(抽陀螺)等民俗活動深受人們的歡迎與喜愛。
娛樂是體育起源的一主要要素,它漸成為民俗體育發展的動力。民俗體育文化著重于人的身心需要和情感愿望的滿足,多以自娛自樂、游戲的方式出現,其正是民俗體育的具體表現形式。例如,福建的“宋江陣”歷史悠久,廣泛流傳于閩南地區,是福建泉漳一帶自衛隊的陣式。后來,福建一帶的士兵隨鄭成功進入臺灣,宋江陣也因此步入臺灣。目前,閩臺兩岸的宋江陣大多用于民間傳統節日等慶典活動。
傳承性決定一種文化長久存在的重要指標,臺灣民俗活動大都與閩浙一代相似,換言之多數從祖國大陸傳承而來。其中最具代表性為民俗體育活動,如賽龍舟、宋江陣等,深受臺灣同胞的喜愛。不難發現,該部分民俗體育活動賦予了深刻的民族烙印,是閩臺同胞的文化根基,對喚起民族認同、增加民族凝聚力起著關鍵性作用。
民俗體育作為人類的一種文化創造,從文化學的角度剖析民俗體育活動的特性,對我們深層的理解民俗體育文化具有重大意義。
關于對民俗體育活動本體文化的解釋,首要明確何為本體。關于本體論的最早研究,是源于古希臘時期的米利都學派。希臘早期哲學家就致力于探索組成萬有的最基本元素——“本原”或“始基”。對于世界“本原”的研究即成為本體論的先聲。本體論研究的焦點是客觀存在本身的價值與意義何在問題,因此,民俗體育活動的本體文化首要關注的就是本體文化的存在,即“事實是何”與“何以存在”問題。概而言之,本體論的研究對于搞清民俗體育活動的本體文化至關重要,同時也為體育文化的價值研究提供獨具、新穎的研究視角。
縱觀閩臺兩岸民俗活動,不難發現兩岸的活動大都起源于娛神慰神的原生態身體活動,隱射出該過程是閩臺民俗體育逐漸形成和定性時期。各種身體活動所反映的不但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人文色彩日趨突顯。民俗體育活動的功能逐漸向文化認同、民族認同發展?;顒拥男问胶蛢热菀才c當地的文化、習俗耦合,如“迎媽祖”“迎保生大帝”等。
就閩臺兩岸的民俗體育活動而言其本體文化就是以東方的核心價值體系為依據,表現形式就是龐大的民間體育組織。閩臺兩岸在社會發展與歷史演變中孕育了具有東方特色的體育實踐,并作為實踐主體展開了對民俗體育活動的約束與監督。辯證審視,發現閩臺民俗體育沉淀于閩臺的民俗文化之中,民俗文化寄宿在民俗活動之上。民俗活動不但是民族的物質、精神和社會生活的主要組成部分,其在客觀上發揮與維系著閩臺血濃于水的感情橋梁和紐帶,更是逐步內化為文化與民族認同的象征。
2006年,前國家主席胡錦濤在視察福建時明確指出:媽祖是臺灣民眾的精神寄托,福建應充分利用這一資源,在促進兩岸交流中發揮更好的作用。2008年7月,國家體育總局正式發布《關于支持海峽西岸經濟區體育事業發展的批復的通知》,明確今后將從資金、政策等方面扶持海西體育事業。2011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把媽祖民俗體育文化作為加快發展福建省體育產業的11個重點建設項目之一(《福建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的實施意見》閩政[2011]19號)。鑒于宏觀層面的大力支持,對于民俗體育活動的商業文化價值的研究,“媽祖”民俗體育產業自然成為研究范式。閩臺應充分利用媽祖文化優勢,尤以閩臺兩岸交流的窗口的福建,應發揮示范和輻射作用,立足于打造媽祖民俗體育產品,服務于閩臺的體育事業,滿足閩臺民眾的民俗體育文化需求。
民俗體育文化在活動的各個方面表現淋漓盡致,活動與文化的關系到底如何,還需我們采取辯證的觀點對其進一步審視。
福建與臺灣兩岸僅相隔一灣海峽,翻閱歷史發現,臺灣自古屬于中國,曾是福建省的一部分。最早記載的這一史實是在的是中國最早的史書之一《尚書·禹貢篇》中。九州中的揚州管轄范圍北至淮河,東面至海。書中的“島夷卉服”,島夷就是指臺灣。因此,臺灣與福建具有深厚的淵源。
瑞典著名地理學家哈蓋斯特朗的文化擴散理論,指出文化擴散有兩種類型:擴展擴散和遷移擴散。閩臺兩地的文化傳播形式正是遷移擴散的真實寫照,同時囊括擴展擴散的傳播形態。福建與臺灣大都是以中原南遷徙的移民為主體而建構起來的社會。文化傳播史伴隨著移民的遷徙發展,進而說明臺灣的文化與福建省幾乎如出一轍。
關于文化認同,有學者指出,文化認同不外乎是指個體對所屬文化或文化群體所內化且闡述歸屬感,進而獲得、保持與創新自身文化的社會過程。社會價值規范、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均屬于文化認同的范疇。體育文化認同是隸屬于社會文化價值,同理也是文化認同的一部分。具有文化認同群體的顯著性標志就是彼此間形成共同的文化內涵。文化認同是維系社會群體、團體或組織的一種天然紐帶,是民族認同所必不可少的因素,同時也是維系社會穩定的基石。閩臺兩地的民俗體育項目大同小異,主要涵蓋:舞龍舞獅、龍舟競渡、宋江陣、跳鼓、打陀螺、踢毽等民俗內容。
就民俗體育活動與文化的關系而言,民俗活動是民俗文化的載體。民俗文化的傳播與發展是總是貫穿于民俗體育活動,民俗文化作為風向標,指引著民俗活動的開展。民俗活動是民俗文化主要的傳播形式與手段,在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因此,民俗文化與民族活動相輔相成,互為表里。
文化認同是兩岸統一的前提,民俗體育文化與民俗活動相影隨,且以兩地的五緣為基礎保障。實際上,每種文化都是寄宿在社會實踐活動之上,且與社會生活和生產方式相結合的一種特殊態勢。
閩臺民俗體育文化作為最具生命力的一種貫穿兩岸的文化形式,在今天依舊廣泛的生存與被認同,其表現出強大的文化張力是與自身的文化價值息息相關。閩臺民俗體育活動所充溢的文化具有多層屬性,不但是文化認同,還具有歷史賦予它的文化使命和歷史使命。
[1]羅素.西方哲學史[M].何兆武,李約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52.
[2]王代莉.全球化與民族文化認同芻議[J].中共貴州省委黨校學報,2007,22(6):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