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新梁
(西華大學體育學院 四川成都 610039)
中華民族傳統體育以其堅實的群眾基礎和在整體、和諧健康觀方面的促進作用在中國體育的后奧運時代受到了各界人士和各種領域的廣泛關注。在國家政府大力扶持民族傳統文化項目和把繼承和弘揚民族傳統文化擺在一個較高位置的大環境下,我們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繼承和弘揚的關鍵在于翻開歷史、回頭去看,因為民族傳統體育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有過輝煌的歷史,而支撐其輝煌歷史的正是民族傳統體育生存和發展進步的根基,那就是個體和社會的需要。在后奧運時代從需要層次研究民族傳統體育的起源可以為解決處在西方現代體育沖擊下的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問題提供必要的行動指南和理論依據。
以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的起源為研究對象。
本文采用了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綜合分析法對中華民族傳統體育運動的起源進行了研究探討。在論文的撰寫過程中,對西華大學圖書館、成都市圖書館和中國知網等資源庫搜集到的資料進行了整理,以及結合對成都體育學院周直模教授等專家的訪談得到的信息和理論知識進行了綜合分析。
首先,民族傳統體育與其他的社會事物一樣,它的起源首先是出于為求得生存而生產勞動的需要,具體表現在制造和使用生產工具的過程中以及提高身體素質以獲得勞動技能的過程中。在原始極端低下的生產力條件下,強健的體魄是人類獲取食物而求得生存的基礎。生活在不同的地域環境下,其生存需要人類擁有在特定的地域環境下進行食物獵取的技能,由這樣的生產勞動產生了許多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其次,因為大自然有其規律性,這種規律性又決定了人類的生產勞動必須遵循春種、夏長、秋收、冬藏的勞作季節性規律,生產勞動是有著間歇期的。在勞動的間歇期,人類有著娛樂的心理需要,這種需要也促成了許多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產生,漢代的《毛詩序》有這樣一句,“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蹈之,足之舞之也”。而由于少數民族大多都生活在偏僻的山區,閉塞的生存環境和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使得其傳統體育大都是生產間歇期的自娛自樂。
遠古時期,部落之間、族群之間存在著爭奪地盤、食物、配偶等的戰爭。戰爭離不開搏殺,而人與人之間的搏殺在當時極端低下的科學技術水平條件下要靠身體素質和技擊技術方面的優勢才能夠獲勝,久而久之,早期人類就在戰爭中積累了很多技擊方面的技術和經驗,于是就形成了針對于戰場的搏殺招式、訓練方法,搏殺的需要產生了摔跤、武術等技擊術方面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并產生了一些訓練方法。
在原始愚昧的社會意識環境下,萬物有靈是早期人類對世界的概括性認識,特別是對自然界,他們無法用科學的方式解釋各種自然現象,尤其是自然災害,往往為萬事萬物附上神的意志,認為“神靈”主宰著整個世界。早期人類對于世界的無力感使得其對主宰世界的“神”產生了崇拜或恐懼,崇拜和恐懼的心理使得人類發明了娛樂神靈、祭祀神靈的各種方式,這些方式都少不了身體活動,于是產生了各種巫術。巫術孕育著“潛體育”,“巫舞”是最古老的原始體育形態之一。
種族的繁衍需要產生男女關系,而男女關系的產生有需要建立在擇偶的基礎上,原始的低下生產力水平決定了身體素質的重要性,所以女性的擇偶標準也是注重強壯的身體和勞動能力。首先一點,女性可以在一些體育競賽中了解男性的身體素質情況以及運動能力,作為自己擇偶的條件;其次,擇偶需要平臺,這個平臺是為了給男女創造一個為了解對方而直接接觸的機會,為了搭建這個平臺,于是許多的民族傳統體育就產生了,例如“姑娘追”這項運動就與種族繁衍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在原始低下生產力條件決定之下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時代,各氏族整年忙于農事,只有在節日里才得以相聚,體育活動在許多的節日中都充當了主要內容,甚至是主題,例如說苗族的“花山節”中就有著爬花桿、穿針引線、吹槍、績麻、背水、拔河等體育活動。而集多種社會功能于一身的節日提供給了人們難得的交易機會,在節日里人們紛紛進行著各種生活所需品的交換,有點類似于如今的“少林武術節”、“濰坊風箏節”等以民族傳統體育命名的節日呈現出的“體育活動搭臺、經濟活動唱戲”的局面。
中華民族傳統體育起源有著鮮明的多樣性,主要是出于人類的各種生理、心理需要以及社會需要,體現在生產勞動的需要方面主要是在制造和使用生產工具的過程中、提高身體素質以獲得勞動技能的過程中產生了與生產勞動有關的體育運動以及生產間歇期出于調節生理、心理狀態而產生的與娛樂有關的體育運動;體現在原始戰爭中軍事訓練的需要方面主要是產生了與士兵的身體素質、技擊技術鍛煉有關的體育運動;體現在原始宗教信仰的需要方面主要是產生了“巫舞”等民族傳統體育的“潛體育”形態;體現在種族繁衍的需要方面主要是產生了為男、女交往、相知提供平臺的體育項目;而體現在經濟活動的需要方面主要是產生了為經濟活動搭臺的體育項目。
[1] 邱丕相.民族傳統體育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01).
[2] 湯立許.近10年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研究綜述[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1,28(1):63-68.
[3] 韋曉康.淺談中國少數民族體育的起源與發展[J].搏擊.武術科學,2006,3(05):63-65.
[4] 張斌.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起源、歷史變遷與現實發展[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6,25(01):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