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星 楊小帆
(1.南京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 江蘇南京 210023; 2.陜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陜西西安 710062)
工業化進程并非是一種歷史流變的最佳形態,而恰恰是一種脫離自然的過程,是一種文明的病變。其發展勢必以犧牲原生態為代價,殃及子孫后代。于是人類開始居安思危,尋求一些綠色、健康、可持續的行業來救世。值此之際,體育產業以其安全、環保、健康、低碳的特點迎合了時代的訴求。1985年,國務院文件中出現的“體育產業”一詞,催生了中國體育產業。體育產業(Sport Industry),指向社會提供與體育有關的物質產品和勞動服務為收入來源的經營性行業的總和。2003年5月,《國家統計局關于印發第三產業劃分規劃的通知》中明確規定:體育產業屬于第三產業中的文化、體育和娛樂業。
20世紀初期,全球體育產業的總產值為4000億美元,這時的體育產業已從非職業化贊助階段走到了高速運轉的市場化階段。發達國家體育產業產值約占本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1.5%,體育產業進入這些國家的十大支柱產業之列[1]。20世紀末,世界體育產業呈現出了歐、美、日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了歐美領頭走,日本隨其后的格局。此時,全球體育產業的總產值已經達到了1萬億美元,北美西歐等一些發達國家,體育產業的總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3%,穩居國內十大支柱產業之列。此時全球體育產業則被隱性的劃分為“三個世界”。第一個世界被美國和歐盟所掌控;第二個世界被澳大利亞、日本、韓國等發達國家所占據;第三個世界則屬于俄羅斯、巴西等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和部分新興的工業化國家。
美國是公認的世界頭號體育產業大國。1997年,米勒在《體育商業管理》中指出:“美國人每掙8美元就有1美元花在健身、娛樂的消費上”。2009年,《美國戶外運動聯合報告》指出:“每4個美國人中就有1個是戶外運動愛好者”[2]。2010年美國體育產業總產值高達4140億美元,是汽車產業的2倍、影視產業的7倍。同時,2011年美國勞務統計局數據顯示:目前美國有1萬名職業運動員,130萬人從事娛樂和休閑行業,5140萬名健身俱樂部會員[3]。
(1)英國是現代體育和體育產業的發源地,早在1990年英國的體育產業產值就突破了80億英鎊,在英國各行業中排名第五。2000年英國居民在運動休閑方面的個人消費支出總量達到114.95億英鎊,體育消費支出占英國居民當年總消費支出的2.8%,人均體育消費達到230英鎊。2004年英國體育用品市場銷售數值為50.16億英鎊。在2008年經濟危機的情況下,其體育產業產值依然增長了2%,為英格蘭提供了44萬個就業機會[4]。
(2)德國的體育產業是在二戰后經濟復蘇的過程中重建起來的。體育用品業是德國體育產業中的佼佼者,它擁有聞名遐邇的阿迪達斯(Adidas Group),以及全球規模最大、影響力最強的慕尼黑國際體育用品博覽會(ISPO SHOW)。1996年德國體育贊助金為16.48億美元,位列當時歐洲第一,世界第三。2001年德國體育產業總產值為180億美元。2005年,德國體育用品收益額約為70億歐元[5]。
(3)法國是個崇尚休閑運動的國度,它擁有一套完整的體育產業系統和一個龐大的體育人口群體。1997年,法國人的體育消費已經占到全國總消費支出的10%以上。1998年,法國體育人口已占總人口的2/3,擁有17萬個體育俱樂部,正式注冊的會員1250萬人。2009年,法國已經擁有了91億歐元的體育用品消費市場。
(4)意大利是世界彩票的故里,也是世界上最重視體育彩票業的國家。早在2000年意大利就已經擁有1.6萬個足球彩票銷售點和2.4萬臺足球彩票自動出售機,每期彩票業銷售量約為5000萬張,這一數據表明:平均每個意大利人每期都要購買1張體育彩票[6]。
2007年歐盟《體育白皮書》顯示:2004年歐盟各國創造的體育產業增加值達到4070億歐元,占歐盟當年GDP的3.7%,體育產業從業人員人數1500萬,占歐盟當年總就業人數的比例為5.4%[7]。
日本的優勢體育產業是體育贊助業。1996年,日本體育贊助總金額為22億美元,約為英國和意大利的兩倍,僅次于美國,占當年全球體育贊助市場13.3%的份額。2001年達到400億美元。隨后的2003年,日本體育產業產值達到833.80億美元,占GDP比重為1.9%。2008年體育產業所占GDP比重達到2.54%。
澳大利亞被譽為“體育運動的天堂”,盛行的運動項目繁多,人們休閑、娛樂的熱情高漲,在這個僅有2千萬人口的國家里,有90%的人經常參加體育運動或休閑旅游。1997年該國的體育產業總值就達到了80億美元。2004~2005年澳大利亞僅體育俱樂部和職業體育的相關收入達到19億美元。
加拿大以冰球運動聞名于世,其體育人口約占總人口的50%。1995年該國體育產業總產值達到88.58億美元,占GDP比重為1%。近幾年體育用品市場發展比較迅速,規模約為60億美元。
俄羅斯是一個輸送體壇尖端人才的搖籃,是歷屆奧運會上的奪金大熱門。同中國一樣,它是體育大國,卻不是體育強國。其體育產業基礎薄弱、市場規模和消費規模有限,但發展潛力巨大。相關資料顯示,每舉辦一次奧運會或者世界杯足球賽之類的大型體育賽事,可以使舉辦城市基礎設施水平提高20~50年,提供數以萬計的就業機會。相信,2014年索契冬季奧運會以及2018年足球世界杯的舉辦,將會促使俄羅斯經濟的再次騰飛。
巴西是金磚國家之一,同時享有“足球王國”的美譽。足球運動不僅僅代表了一個競技和娛樂項目,而且還關聯著巴西體育產業一整套產業體系的發展,它每年創造數百億美元的產值,并解決了成千上萬巴西人的就業問題。僅2007年,巴西足球產業的貢獻值就達到170億美元,占當年GDP的4.8%。有專家預計:巴西2014年世界杯足球賽、2015年美洲杯、2016年奧運會3項國際大型體育賽事的舉辦,將會給巴西帶來數百億美元的投資機遇。
從以上體育產業“三個世界”的數據可以看出:(1)體育產業在激活大眾消費,擴大社會就業,增加稅收收入,帶動其他行業發展等方面作用顯著。(2)體育產業第一世界國家——美國和歐盟,體育產業中優勢產業突出,發展歷史悠久,多數民眾已將休閑、娛樂、健身當做自己的人生信條,堅定的恪守著他們對形體美、健康美的訴求;體育產業第二世界國家,在體育產業發展速度上雖然不及歐美,但其體育產業發展相對成熟,產業門類相對齊全,發展水平相對較高,民眾健身體育意識較強,國家對體育事業重視頗高;體育產業第三世界國家都是體育產業發展的后發國,其共性是體育產業起步較晚,產業基礎薄弱、大部分民眾體育意識淡薄,將大部分時間、精力致力于物質財富的積累,忽視了自身的健康問題。值得肯定的是,這些國家的體育產業投資空間巨大、消費市場廣闊、增值幅度不可限量。(3)縱觀全球體育產業發展歷程,除美國體育產業呈現出“多面手”發展態勢以外,其它國家體育產業的發展可謂不分伯仲,各有千秋,呈現出世界體育產業發展大舞臺上“百花齊放”的發展態勢(如德國以體育用品業為主、意大利以彩票業為主、巴西以足球產業為主)。
[1]鮑曉明.體育產業——新的經濟增長點[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2.
[2]鮑曉明.財富體育論[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2.
[3](英)特威爾.西方體育產業發展概況[EB/OL].國家體育總局網站(體育產業).
[4]劉江南.對美國體育產業調研而引發的思考[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1(4).
[5]姜同仁,劉玉.發達國家體育產業發展方式演進與轉變[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3(9).
[6]Commission of the Europe an Communities.White Paper on Sport[R].2007:11.
[7]姜同仁,宋旭,劉玉.歐美日體育產業發展方式的經驗與啟示[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