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偉
(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 河南開封 475004)
群體心理學把群體中兩個或以上的個體,通過相互作用而彼此影響從而聯合起來產生增力的現象,稱之為耦合效應。而本研究提出以體育為主要手段,以高校體育專業學生與普系學生為主體所產生耦合效應來來增強大學生體質的途徑。通過體育物質層面(行為、實踐)的耦合來發揮聯動作用;通過體育精神(興趣與思想)層面的耦合來發揮情感作用。使聯動與情感作用的發揮影響大學生的生活方式,作用于大學生心態的改變,進而提高大學生關注自身體質健康的自主性。
體育作為增強大學生體質的重要手段之一,其與大學生體質健康的關聯并非是某一歷史階段的產物。通過體育專業大學生與普系大學生耦合效應來達到增強大學生體質的方式同樣是高校體育在長時間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但需要指出的是這種方式是自發形成的一種體育互動形式,其“非官方”化的本質和小規模的特點由此產生;現有的耦合效應形式是一種不純粹的耦合效應形式,體育專業學生與普系大學生的耦合效應只是現有形式的組成部分。且在實施過程中往往沒有相應理論的支撐,更多的停留在技能傳授層面,加之為學校體育工作(如運動會、籃球、足球比賽等)服務的特色,產生了已有耦合效應雛形的片面性與間斷性特點。
這里所指的課余訓練更多的是普系大學生為了參加諸如田徑運動會、各類球類比賽等而進行的訓練。由于這種訓練所帶有的比賽導向性,決定了其參與群體多是在該項目具有一技之長的學生。課余訓練參與人數的有限性與參與人群的特殊性以及提高技能的主導性與比賽的定期性決定了此種耦合效應形式的片面與不連續特點。
需要指出的是,諸如田徑等參與人數較多、對身體素質要求較高但對技術要求次之的比賽,參與競技水平較低的大學運動會的學生往往是憑借較好的身體素質而臨時參與進來。因此,此類人群的體質健康問題很容易受到忽視,耦合效應的片面性此時表現為其作用往往停留在參與比賽層面,對情感層面的影響確并不能持久。大學生體質“先抑后揚”的現狀,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大學生沒有形成關注自身體質健康的自主性,而上述所提到的人群正是此類現象鮮明的表現者之一。
課余訓練以比賽為導向的特點,決定了提高技能的首要地位。由于此類參與人群的特殊性,往往會造成我們對此類人群體質健康的忽視。不可否認體質健康并非是得一時而受用終身的。耦合效應在此過程中的作用同樣要實現聯動與情感作用的有機結合。
高校學生體育社團具有自愿性、互益性和非盈利性的特征,具有豐富學生課余文化生活、促進學校體育工作開展和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功能;[2]對大學生的鍛煉動機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3]高校體育社團與課余訓練相比,比賽的導向性較弱且對參與人群的身體素質沒有特殊的要求。較低的進入標準使其成為大學生與體育接觸的重要途徑之一。
分析大學生參與體育社團的動因,無外乎對某一項體育項目的喜愛或是跟風效應的影響;以增強體質健康而參與其中為目的卻往往成為一些自身存在體質健康問題人群的動因。
以河南大學為例,體育社團組織成員的主體來源于體育專業學生。組織形式的簡單化、非盈利性質的經營以及學校對體育社團管理的松散化,造成體育社團活動的開展形式單一、活動場地與成員參與的連續性難以得到保障。體育社團形式下的耦合效應,同樣更多的體現在物質層面—技能的傳授。而耦合的情感作用更多的來源于大學生自我的關注與成員間的相互影響。而社團組織者與成員間的情感耦合沒有以體育文化與意識的形式表現出來。
在體育課中體育專業學生往往是作為課的某一環節的參與者出現。在體育課的評價過程中,普系大學生往往會尋求體育專業學生進行考試前的指導;在一些校選體育課中體育專業學生以實習的身份進行授課等。這些參與形式仍然以技能傳授的形式體現在耦合的聯動作用中。在此過程中對于大學生體育興趣的培養以及背后深層次的對學生體質健康的關注難以實現立竿見影的效果。
通過對現有耦合效應雛形的分析,體育專業大學生與普系大學生的耦合效應的聯動作用發揮了應有的效果。但完整的耦合效應離不開情感的耦合,而現狀與研究卻表明以體育為媒介的耦合效應,耦合的情感作用既是被忽視方面又是解決大學生體質問題核心的一面。心理學家李雷所歸納的人際耦合的八種情感反應就有由一方發出的管理、指揮、指導、勸告、教育等態度和行為,會導致另一方的尊敬、服從;由一方發出的同意、合作、友好等態度和行為,會導致另一方的協助、溫和;由一方發出的幫助、支持、同情等態度與行為,會導致另一方的信任、接受等。如何實現耦合效應的“雙翼齊飛”,耦合的情感作用不容忽視。
耦合的情感作用的發揮是建立在體育行為的持續性與雙方廣泛接觸的基礎之上,只有這樣才能使對方產生服從、合作、協助與信任等情感。而產生耦合效應的路徑只有滿足上述條件,才能實現提高大學生自主關注體質健康的目的。
運動會是高校體育工作的有機組成,現階段高校運動會更多的是指田徑運動會。田徑運動技術的簡便化本應是吸引大學生參與的資本,但由于其項目的枯燥化反而讓大學生敬而遠之。在此背景下,體育專業大學生與普系大學生以田徑運動會為途徑的耦合效應不失為一種有效的辦法。
現階段的高校運動會為了體現公平公正的原則,體育學院的運動會往往游離于學校運動會大門之外。體育生在學校運動會的角色往往是教練員。這種隔閡很難在二者間產生全方位的情感耦合。拓寬體育專業學生進入高校運動會的渠道,使體育生在田徑訓練、裁判與競賽等方面全面的參與,既解決了運動會組織的壓力,又為展現專業體育人的風采提供了舞臺。此種方式下的情感耦合會是更加的深刻。
田徑運動會路徑下的耦合效應就是“走出去”思想的體現。讓體育專業學生走進“校園”,與普系學生實現生活上的接觸,用體育行為與思想影響普系學生,讓體育文化真正融入校園文化。通過院系間的體育協助與交流,用體育服務于普系學生。
“引進來”的思想是建立在體育學院深厚的體育文化與較為充足的體育資源基礎上的。普系學生走進體育學院在體育文化自我展示的同時,使普系學生感受體育的魅力。體育資源的共享為體育專業學生與普系學生的耦合提供了物質的保障,通過體育的展示觸動普系大學生的思想,提供場地設施的資源使他們能夠更簡便的進入體育。
課余訓練向課余鍛煉的過度,降低課余訓練的準入標準,擴大課余訓練的群體來源。“競技性”是體育魅力之一,這種課余訓練準入模式的改變,在避免“一刀切”比賽選拔形式外,也讓更多的大學生體會體育“競技”的魅力。
規范的組織管理制度是耦合效應持續性的保障,從以傳授技能為主體向傳授體育習慣與意識的轉變,才能使社團成員將體育作為一種生活方式。
體育專業學生以同齡人的身份加入體育課中,所產生的耦合效應會更加的明顯。體育生的加入形式可以是輔助教師的身份,這樣在減輕教師授課壓力的同時,對學生體育行為能夠起到更好地引導作用。
體育專業大學生與普系大學生的體育耦合效應,存在于課余訓練、體育社團與體育課等多種形式中。課余訓練、體育社團與體育課的主題要寬泛于本文所提的體育耦合效應的主題。正是由于此種體育耦合效應形式的多樣性與不確定性,決定了其組織建設的不確定性。但需要指出的是這種借助體育來實現人際間的耦合效應是一種雙贏的形式,其實施的復雜與不可控性,要求學校體育工作對其的重視。這種重視更多的體現在學校的引導、體育資金與場地的配合、學校文化的互溶。
本研究所指的體育耦合效應指的是具有體育院系的高校,在這個背景下體育院系與普系體育往往是相對獨立的兩個部分。這樣體育專業學生與普系學生的體育耦合被人為地分割,現有的體育耦合效應更多的是自發形成的。除了學校體育工作中對此的薄弱環節要加大關注,在具體實施時體育各部口的協調同樣是影響此種體育耦合效應規模擴大化的關鍵。通過各體育部口的協調配合來服務于體育耦合效應的開展。
完善的組織管理規章制度是發揮耦合效應的關鍵。以體育為媒介的耦合效應需要一定的規章制度對大學生的強制性與引導性,體育惰性是關注體質健康自主性的缺失重要原因之一。相應的獎勵制度同樣對耦合的雙方提供了物質與精神的鼓勵。
[1]尹小儉,杜建強,季瀏,等.中國大學生體質健康變化趨勢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2(9).
[2]吳敏,王東升.論高校體育社團的特征與功能[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
[3]潘秀剛,陳善平,張中江,等.體育社團對大學生鍛煉動機的影響[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