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向東 楊亞濤
(1.云南保山學院體育系 云南保山 678000;2.云南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 云南昆明 650031)
倡導從創新的視角去審視體育訓練理論和方法,是客觀現實決定的。由于各種現代科學技術被運用到體育教學和訓練過程中去,給予其訓練理論和方法創新提供了基礎和前提,越來越多的體育教育者在訓練理論上進行研究,在訓練手段上進行嘗試,在器材設備上進行完善,在管理方式上進行探索,使得體育訓練理論和方法創新成為可能。
一直以來,體育教學工作者都希望以最少的實踐,更加高效的開展體育教學,使得學生的訓練質量和效益得以明顯提升,這是體育訓練理論研究和方法探索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簡單來講,如果在體育課堂上,教師運用的體育訓練理論正確,訓練方法得當,就會使得體育訓練內容更加容易被學生所接受,否則的話,體育訓練理論和方法無法激起學生的興趣,也難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在實際體育訓練過程中,很多教師一味的使用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過多的在乎教學大綱,忽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難以從學生的體能素質,技能水平和心理能力等角度去開展鍛煉,從而使得體育教學質量處于難以提高的狀態。在這樣的情況,就有必要將創新機制納入到體育訓練理論和方法中去。具體來講,其重要性歸結為以下幾方面:其一,有利于激發學生的體育鍛煉積極性,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舉措;其二,有利于改善傳統體育鍛煉教學的弊端,是實現我國體育教學改革的關鍵環節;其二,有利于實現體育教學質量的提升,是促進體育教學事業發展的重要工具。
從理論上來講,體育訓練理論和訓練思想是體育訓練方法的基礎和前提,也就是說,體育方法的選擇是基于對于體育訓練理念的貫徹。如果體育訓練理論符合人體發展規律,符合體育鍛煉特點,將會取得更加理想的教學效果。對于我國來講,體育訓練理論首先應該考量的是符合中國人特點,突破傳統體育鍛煉教學模式,進行大量的嘗試和探索,構建完善的體育訓練理論體系。體系訓練理論體系需要具備以下幾方面的特點:其一,具備預見性和指導性,是貫穿于整個體育鍛煉教學過程;其二,前沿性,理論成立的基礎是必須是體育行業的最新發展趨勢,與國內外體育科技是相互適應的,并且符合體育教學特點。
體育訓練方法的創新,就是要求教師不要一味的使用某一種教學訓練方法,應該綜合多種教學方法,使得整個體育鍛煉方式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這對于促進學生學習積極性,有著很大的幫助。當然,在此方面進行創新同樣需要遵循以下幾方面的原則:其一,體育訓練方法的創新應該是以體育訓練理論為基礎,不得違背體育訓練理論精神;其二,體育訓練方法的創新可以在原來教學訓練方法的基礎上進行調整和改善,使得其趨于完善;其三,體育訓練方法得以推廣的前提是,此方法有著積極方面的意義,并且有著比較長時間的實踐證明。
在開展體育訓練教學過程中,體育器材設備是物質基礎,保證其先進性,是確保體育訓練內容正常開展的關鍵所在。尤其是現代化訓練檢測設備和器材設備,質量高,運動效能佳,能夠很好的將運行鍛煉的效果體現出來,其在體現體育訓練理論方面也表現出明顯的趨向性,因此,在這方面,應該秉持與時俱進的心態,保證體育器材設備的創新。
體育訓練理論和方法體系中,應該涉及到體育教學評價。所謂體育教學評價,就是對于以體育鍛煉理論為引導,檢驗教師教學過程的方法手段是否達到預期的效果,學生是否在參與體育鍛煉的過程中獲得了比較好的收益。傳統體育教學評價機制過于形式化,難以科學全面的對于體育教學質量進行考核,因此有必要從創新的角度出發,結合先進體育鍛煉理論,完整相對應的體育教學評價體系。
從體育鍛煉理論創新,體育鍛煉方法調整,體育教學評價創新,體育教學器材完備等角度去探析體育教育改革,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往往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努力,秉持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找到體育鍛煉理論和方法革新的策略。具體來講,可以將其歸結為以下三個視角。
作為體育訓練的引導者,教師應該秉持創新的教育理念。所謂創新的教育理念,去主要涉及到以下幾方面的內容:其一,一視同仁的教學思想,也就是說任何學生都可以以恰當的教學方法去培養和挖掘,都在體育鍛煉方面有著創新的潛能;其二,因材施教的教學思想,需要充分尊重學生主體的多元化特點,以此為教學的切入口,引導學生進行體育鍛煉方式的創新;其三,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學生始終是體育鍛煉實踐中的主體,應該高度重視其主觀能動性的激發,積極鼓勵學生以更新的方式去開展體育鍛煉。
類似于一般教學方法的創新,體育鍛煉方法的創新同樣需要做到與時俱進,以先進的體育教育鍛煉理論為基礎,全力開展體育訓練方法的革新。通過無數的訓練教學實踐,我們將其歸納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問題引導式教學,也就是以訓練過程中的問題為引導,鼓勵學生去研究,去實驗,去分析,在此基礎上找到糾正錯誤的方法,以便完善教學方法;其二,自由式教學,就是不拘泥與某一種教學模式,將各種教學模式融合在一起,形成更加獨特的動作教學方案,以便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得體育鍛煉方式更加多樣化;其三,比賽式教學,就是在體育鍛煉的過程中,依照學生的特點進行分組,設定基本規則,開展體育訓練競賽,以此去激發學生的積極性,還有利于其團隊精神的全面培養;其四,討論式教學,就是針對于不同性質的體育項目活動,以戰術,技術,策略的失誤為話題,開展深入的討論,使得學生去思考體育訓練的重點和難點,在此基礎上去引導體育訓練方法的改善。
本質上來講,學生是體育訓練的行為主體,是體育鍛煉理論和方法革新的關鍵環節。而在此之前,樹立正確的體育鍛煉創新觀念,顯得尤為重要。具體來講,其主要涉及到以下內容:其一,對于創新形成正確的認識,將其界定為技術動作的改善,練習方式的調整,沒必要將其神秘化;其二,重視自我意見的表達,廣泛的聽取大家關于體育鍛煉方式的意見和建議;其三,及時的將創新思維運用到鍛煉過程中去,進行創新實踐和探索;其四,注重與體育教師之間的溝通,合理的將自己的意見告訴他們,為促進鍛煉理論和方法的完善做出自己的貢獻;其五,積極配合體育教師的鍛煉方式革新工作,多多思考鍛煉理論和方法的原理,不斷去學習新型的體育鍛煉方式手段,為促進體育訓練理論的創新打下夯實的基礎。
如果說教師和學生是體育訓練理論和方法的行為主體,那么體育機制就是具體的行為環境。良好的體育機制,有利于師生更好的開展體育鍛煉理論研究和方法的調整。具體來講,需要做到以下幾點:其一,強化體育實踐管理,制定相對靈活化的體育教學管理機制,給予教師和學生更多的自由去進行創新;其二,建立健全完善的體育教學評價機制,保證對于鍛煉方法和理論進行科學的評價,以便對其進行改善和推廣。
綜上所述,體育訓練理論和方法的創新實踐是一項浩大的工程。隨著教師學生學校的探索和實踐,體育訓練理論得以完善,訓練方法得以調整,體育訓練教學的質量和效益也將不斷提高,這一點是毋容置疑的。相信,在體育訓練理論和方法方面取得的成績,將使得我國體育教育事業得以高速發展和進步。
[1]肖紅香.新課程標準理念下學生體育學習方式的理論探析[J].安體育學院學報,2011(6):761-764.
[2]紀維龍.中小學體育教學設計中體育學習方式的演變與發展探析——兼對2001-2011年間發表的中小學體育學習方式研究文獻的綜述[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1(10):116-118.
[3]孫璞,蘇榮海.體育教學示范方法芻議——基于對社會認知理論的思考[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1(5):424-425,445.
[4]陳少青,楊國慶.“3+1”體育教學方法分類體系的構建與應用[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1(1):76-78.
[5]彭小偉,楊國慶.對當前體育教學方法范疇的重析與再認[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0(4):93-95.
[6]楊鈺.關于體育課程改革教學方法的思考[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0(6):17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