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
(廣西師范大學 廣西桂林 541006)
高校公共體育課的教學目的是鍛煉學生身體,增強學生體質,提高學生體育鍛煉的能力,使學生養成自覺鍛煉的習慣,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終身鍛煉的體育觀。但是在教學的過程中,三本院校的體育老師普遍認為,女生對公共體育課興趣不大,上課的積極性不高,體育老師也是采取“放鴨子”式教學,“走馬觀花”的態度完成教學任務。這樣的教育體制,完全與“全民體育”、“終身體育”背道而馳。就這一現象,本文通過調查研究,分析三本院校女生對公共體育課興趣低下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法與意見,以便提高三本院校的教學質量,提高三本院校女生對體育的興趣,增強三本院校女生的體質。
本文研究的對象為武漢部分三本高校(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武漢學院、湖北工業大學商貿學院、華中師范大學傳媒學院、中國地質大學江城學院)的大一女生。
本文通過查閱2010~2013年的文獻資料,取得相關數據與資料。并對研究對象進行訪問交談與問卷調查的方法,收取資料。
本文發放500份問卷調查,實收481份。訪問52位女生對體育興趣低下的原因。在調查中,只有30.5%的女生對公共體育課表示有較強的求知欲,鍛煉學習積極主動,掌握技巧快,熟練程度高,很意愿展現自己的體育特長;對公共體育課不感興趣的人達到23%,她們上課曠課、遲到,愛偷懶好請假,鍛煉學習不積極主動,掌握動作慢,只為了公共體育課及格,為了順利畢業才被迫上課;剩下46.5%的女生對上公共體育課表示無所謂,大多數為了消磨時間,排遣壓力,較配合老師教學,但不夠積極主動,接受能力一般。
在訪問中發現,很多女生對上公共體育課的概念就是鍛煉身體、增強體質,對公共體育理論課知識一概不知。對公共體育課缺乏基本的認識,對訓練、鍛煉、競技的意義也不了解,更對所選的公共體育課的作用也是不知。體育知識的匱乏導致學生對公共體育課的認識有偏差及誤解。有女生認為:公共體育課可有可無,平時逛街就是運動;經常運動會導致月經的周期紊亂;女生經常跑步容易腿粗,影響穿衣美觀;手臂經常用力,腕關節會變粗,手臂粗細不均勻等。綜述發現,理論知識的匱乏,導致三本院校的女生對公共體育課諸多的誤解,以致三本院校女生對公共體育課的興趣低下。
三本院校的女生與一本、二本院校女生相比,他們的文化成績相對較差一些,當然較難管理一些,對于平時的公共體育課能躲則躲,能逃則逃。但她們有自己的獨特性,喜好新鮮事物,對新穎的體育活動接受力較強。在本次調查中,對感興趣的課程里,瑜伽、藝術舞蹈、健美操、形體共占71%,在訪談中,不少學生還在校外學習過這些課程。
三本院校的女生與男生相比,在生理和心理上大大不同。大一,大二的女生一般年齡在17、18歲,身體發育程度上趨于成熟。但與男生相比,女生的循環系統、呼吸系統的功能和肌力較弱,在上課中,訓練的力度和量度相對較高,往往女生很難完成老師的任務,以致對公共體育課失去興趣。在心理上,女生從高中到大學的過程中,性格上從活潑、單純慢慢變得內斂、害羞、少動。加之在高中的生活中,學校、家長一味增加升學率,使得學生缺少鍛煉,肥胖率增加,女生處于愛美的心理,怕走光,更是不愿意運動。更受影響的是高中的應試教育使得體育課少之又少,學生在高中時候缺少鍛煉,動作不協調,反應遲緩,使得身體素質較差的學生對公共體育課產生恐懼的心理。
國家計劃生育的推廣,現如今,家庭結構普遍成為4-2-1,三本院校獨生子女偏多,從小嬌生慣養,生怕磕磕碰碰,自然接觸體育的較少。三本院校教師認為,現在的學生身體素質一屆不如一屆,運動會紀錄很多都很久沒破過。在訪問的52名學生中,只有13名女生接觸過體育,4名未堅持。體育運動的缺乏導致學生意志品質的下降,自信心不足,以致高校大學生自殺率增高。
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一直有“學文興國,學武誤事”之說。更是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好習、讀好書、考好試、考高分的觀念。學生在初中、高中有升學的壓力,體育課被減了又減,占了又占,忽視體育課在中學的作用,體育課在學生的心目中地位不高。受這一錯誤的影響,學生只注重文化課的學習和專業知識的操作,對公共體育課只是為了學分,應付老師。這樣的上課態度不利于學生的身體素質發展,不利于三本院校學生形成良好的體育觀。
三本院校教材的內容相對陳舊、枯燥,與現在大學生的特點和需求不和,實用性和操作性不強,沒有針對三本院校學生而編寫的體育教材。體育老師的教法沒有改進,不能與時俱進,不能夠滿足學生的求知欲。體育老師為了上課而上課,以“課程中心論”為主,把課程的安排完全視為學生身心發展的途徑,忽略學生的主觀意向與個性發展,不能夠因材施教。
在問卷調查和訪問的過程中,學生普遍反應學校的體育器材陳舊,數量有限,每次上公共體育課很多人都拿不到體育器材,女生性格偏內向,不會主動和別人共用,這成為她們不用練習的借口,久而久之失去興趣,認為沒有體育器材是好事情。體育設施也不夠完善,在調查中,4所三本院校中共有足球場7個,田徑場10個,其中籃球場與田徑場公用的有3個,籃球場43個,羽毛球場15個,排球場16個,游泳池1個。隨著高校的擴招,學生在校人數不斷增加,三本院校的設施已經尚不滿足學生的需求。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三本院校的體育老師的總體年齡偏大,步入老齡化,加上對現代體育了解的較少,學生需求的課程與老師能夠教授的課程的沖突越來越明顯。三本院校為了盈利的特點,減少支出,體育老師的人數不足,上課以大班課為主,做示范動作,講解要點,很難做到面面俱到,很多女生容易偷懶。學生從心理上就不重視公共體育課,加上老師不能夠很好的管理與教授,學生更不會有興趣來上公共體育課。
在教學的過程中,要系統的、有計劃的教授學生體育的理論知識、體育衛生知識、體育自救與救助知識,使他們了解體育的基本知識。體育理論課與體育實踐課相結合,讓學生了解上公共體育課的作用。讓他們知道學習體育知識的意義,告訴他們鍛煉的好處,使他們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提高對體育的興趣,形成“終身體育”的意識。
三本院校的女生不太喜愛傳統的體育項目如田徑、足球、武術,對瑜伽、藝術舞蹈、健美操比較偏愛。很明顯她們對以力量、速度、耐力為主的項目不感興趣,對有韻律、有節奏、有美感的項目很有興趣。在教學的內容和教學手段上,應該在傳統的課程里加上現代體育的元素,女生更有興趣。比如在學太極的過程中,安排一個健美操式太極比賽,用太極的招數,健美操的節奏跳出來。當然在教學的過程中也要考慮到女生的運動量與負荷量,避免達不到鍛煉或者過量的效果。在教學的過程中要遵循“四大原則”:實用性、競技性、趣味性、健身性,使課堂有活力,有生趣。
在公共體育的教授過程中,要注重觀察女生的個性、特長、心理變化。女生逐漸成熟,她們對上公共體育課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自尊心增強,易鬧情緒,她們對自己的外貌、體形變化更加重視,女生的柔韌性、韻律性、節奏性普遍比男生強,體育教師應該從這些角度揚長避短地指導她們進行體育鍛煉,培養他們對體育的興趣。
時代日新月異,墨守成規只會被社會淘汰,體育老師必須要具備自覺學習、應變思考、創新研發等能力,要接受新事物、新理論、新知識、新科技。體育老師要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不僅要帶好自己的專業課,也要一專多能。要向學生傳授運動知識、運動技巧、身體鍛煉知識的同時,還要培養學生的體育意識習慣與能力。在教學的過程中要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與價值取向,才能更好的教授和培養學生的興趣。
這需要體育老師的反映,三本院校領導的支持,社會的輿論,各級部門的重視,國家對發展全民體育的支持。
主要是對體育理論知識的匱乏,三本院校女生的獨特個性,家庭結構特點的溺愛,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的陳舊,女生的心理與生理的差異性,體育器材與體育設施不夠完善,體育老師的老齡化與知識結構的脫節等問題。
根據女生的個體差異性,因材施教的去教學。充分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用學生的視覺來教授課程,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形成“終身體育”的意識。
[1]陳宇.大連市普通高校學生體育課興趣現狀調查分析[J].體育世界,2009(6):42-43.
[2]張中豹.女大學生體育現狀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0(3).
[3]董德成.民辦高校公共體育課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齊齊哈爾學院學報,2013(12):146-147.